8月10日,13:30。
东京湾。
东京湾外,晨雾尚未完全散去,海面被尾流切割成一道道涟漪。
一艘中型登陆舰正缓缓靠近东京湾,舰身灰黑,舷号被作战涂层覆盖,甲板上没有沉重的坦克或装甲车,取而代之的是两列整齐列队的轻装士兵和轻型直升机。
他们是来自半岛的陆战队。战前,他们的规模曾庞大如潮,但在战争与改革中精简至少数精锐。如今,这些士兵平均入伍年龄不过十五岁,却已在部队里服役十年以上,少有人笑容,眼神里只有凝定的专注与随时待发的杀意。
每个人背负着标准化的轻型战斗包,手中是折叠枪托的智能突击步枪或冲锋枪,腰间绑着刀鞘与多用途工具。没有多余的装饰,也没有笨重的护甲——他们依赖的是速度、隐蔽与多年积累的战场直觉。
他们的身上,包裹着来自东协装备科研院的最新制式——“幽灵”光学半隐形战斗服。服装表面覆盖着一层微型光学相位阵列,能实时捕捉并模拟周围环境的色彩与光影变化,使他们在昏暗环境下几乎与背景融为一体。街角的阴影、码头的钢梁反光,都会在战斗服表面悄无声息地“复制”下来,让敌人的目光滑过时,连呼吸的起伏都难以察觉。
战斗服的外层采用耐切割的纳米纤维织物,薄而柔韧,能抵御匕首刺击与小口径弹片冲击。内衬嵌有温控纤维,可以快速调节体表温度,确保长时间渗透作战不因体力消耗而暴露。
每名士兵的全包裹式头盔内置hUd系统,与配备微型雷达的 qtS-17“隐形笔”智能步枪无缝联动,在近距离巷战中能够自动捕捉并锁定目标。
他们是专注于特种作战与小规模冲突的纯粹行家。
此刻,这支队伍正依次钻入船舱深处的半潜式登陆艇和甲板上的轻型直升机。
如果说星界军是一柄厚重的战锤,靠着装甲与火力碾碎敌人,那么他们就是一只飞镖,悄无声息却致命无比。
——————————
东京湾的水面昏沉而平静,晨雾像一层低垂的帷幕,将城市天际线与战火隔在远方。
几道浅浅的水纹在雾气下无声扩散——半潜式登陆艇正贴着海面前行,艇身的防反射涂层与海水融为一体,几乎难以用肉眼分辨。
这种登陆艇采用电力驱动,行进时安静如影,能够潜伏在水面之下,直到即将靠岸的瞬间才会浮出水面,直刺敌人腹地。
艇舱内的灯光昏黄,狭窄的空间里,来自半岛的士兵沉默地检查武器。有人调节瞄准器的亮度,有人拔出刺刀轻轻擦拭。年轻的面孔在灯光下显得冷峻而专注——他们中最年长的不过二十出头,却早已在战场上度过了一半的人生。
艇长低声下达指令,舷侧的战术屏幕上闪现出简化的东京港航道与登陆点标记。敌军的占领区在地图上用深红标出,登陆点距离前线不过两公里。
当距离港口外缘不足五百米时,艇体完全潜入水下,只留声呐与短波通讯维持导航。水声和心跳声混合在一起,时间被压缩成一段漫长的等待。
忽然,艇长挥手示意——登陆点已到。艇体缓缓浮出,海水顺着艇身滑落,露出涂着番号的艇首。舱盖开启,湿冷的海风夹着淡淡的硝烟味灌入艇内。
“出舱,分队,隐蔽接近。”
太阳辅助军的士兵们像水中的掠食者一样跃上海面,踩着低矮的浮桥与码头边缘消失在阴影中,移动间几乎听不见任何金属摩擦的声响。
码头上,他们的影子随着浪光与雾气交错而忽隐忽现,像一群从空气中凭空生出的暗影,正悄然向东京的战火深处渗入。
——————————
东京港以西两公里,街区间的交火声连成一片。
警视厅的临时防线架在一条狭窄的十字路口,防暴盾与沙袋堆在一起,背后是还未完全疏散的人群。帝国军的盾墙正从正面逼近,骑兵在两翼迂回,标枪与弓矢在空中交错,落在防线上发出沉闷的撞击。
忽然,一阵低沉的旋翼声从港区方向传来。穿过烟雾和楼宇空隙,几架涂有暗灰迷彩的轻型直升机疾驰而至,机身小巧,旋翼噪音被降到了极低。机舱两侧,太阳辅助军的士兵半跪在开敞的射击口,枪口对准街口的帝国军前列。
“压制火力——三秒!”机舱内的队长用短促的半岛口音下令。
短点射的突击步枪火舌同时喷吐,精准地打向盾牌的缝隙。就在盾墙产生短暂空隙的瞬间,直升机低空掠过路口上方,像投下暗影般几名轻装士兵直接空投到街区侧巷。
他们一着地便分散成小组,利用废墟、街角和窗洞作为掩体,迂回到帝国军的侧后方。与正面作战的警视厅不同,他们的火力短促而致命——一发点射击倒持旗的军士,另一发精准射击打断敌军号令链条。
街口防线内的警视厅队员很快察觉压力骤减,一名老警员探出头,目睹灰黑色战斗服的身影如幽灵般在楼宇间穿梭,在几秒内制造出数个突破口。
空中,直升机继续低空盘旋,侧门机枪偶尔吐出短促的火线,压制试图重新集结的帝国步兵。
——————————
港区北侧的街区已被战火笼罩,但在废墟与阴影之间,一支不足二十人的突击队正悄然穿行。
他们的“幽灵”光学战斗服让身影与墙面融为一体,微型雷达在hUd上绘出简化的街道轮廓与热源分布。
目标在前方五百米——一座被帝国军征作后勤集散地的废弃邮政大楼。门前停着几辆马车和从港口抢来的油料桶,楼内亮着火把与昏黄的油灯,隐约可见穿着铠甲的士兵进出,搬运粮袋、油料。更重要的是,在大楼二层,有一顶黑底金鹰的军旗随风飘动——那是帝国军前线临时指挥部的标志。
虽然不认识这个标志,但是指挥所的构架他们还是很熟悉的。
“二号小队,从南面包抄;三号,封死他们的退路。”队长低声下令,话音几乎与风声融为一体。
突击队分成三股,利用废墟、墙体和阴影迅速接近。
南面小巷内,第一发消音步枪的射击声几乎被街头的爆炸掩盖,哨兵应声倒下。突击队员迅速越过院墙,将两枚细长的微声榴弹抛入院内——榴弹在落地的瞬间爆裂,冲击波掀翻了堆放的油料桶,引发一阵短暂的火光与浓烟。
“突入!”
两名突击队员用qtS-17“隐形笔”智能步枪的雷达联动模式穿墙锁定目标位置,短点射击透过木质隔断直接击倒二楼的副官与传令兵。另一队沿着楼梯飞速推进,战术刀与短枪在不足两秒内清除拦路的帝国军士兵。
二楼走廊尽头的房间门被一脚踹开,木屑四溅。
屋内,一名身着深红披风、佩戴金色胸甲的中年军官猛地抬起头,他的右手刚触到腰间的佩剑,下一秒便被一束冷冽的红点稳稳锁在眉心。
“趴下。”队长的声音低沉而简短,用的是标准化的东协通用语,根本不在乎对方听不听得懂。
军官瞳孔收缩,迟疑片刻,似乎在权衡反抗的可能。就在他略微偏头的瞬间,一名突击队员已从侧门闪入,战术刀冰冷的刀背抵上了他的喉结。
另一名队员迅速上前,扭住他的手腕,将佩剑和腰间的小型信号哨一并卸下,动作干净利落得仿佛事先排演过无数次。
队长没有多余废话,从战术包里抽出一条可折叠的束缚索,将军官的双手反绑在背后,随后在他嘴里塞入降噪口塞,彻底切断了任何呼喊与呼救的可能。
“二号,带走。三号,布炸药。”
他们像搬运一袋普通物资那样将指挥官拖出房间,沿着事先清理好的通道撤向后巷。楼梯口传来短促的交火声——是外部警戒小组在掩护撤离。
当突击队全员撤出五十米后,二楼的爆破装置引燃,邮政大楼在一声低沉的轰鸣中向一侧倾倒,尘土与火光吞没了整个院落。
突击队员们钻进半潜艇的舱口,指挥官被压在中间的位置,眼中仍带着无法掩饰的惊惧。对他来说,这场袭击不过短短几分钟,却像一场无声的噩梦——而这噩梦,才刚刚开始。
喜欢异世界传送门,但是烈焰升腾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异世界传送门,但是烈焰升腾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