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微观企业的护城河到宏观经济的潮汐,韩风的投资认知拼图只缺最后关键一块——指引资本流向的国家产业罗盘。
在掌握了解读央行货币政策与宏观经济数据的能力后,韩风却遭遇了实战中的新困境。2025年下半年,他注意到一个分化剧烈的市场现象:尽管流动性保持合理充裕,一些传统行业板块依然萎靡不振,而量子科技、生物制造等领域的相关公司股价却悄然走强,甚至逆势创出新高。
“这不再是单纯的货币现象或经济周期问题,”他在日志中写道,“背后一定有一只更强大的手在引导资源配置。这只手,就是国家产业政策。”
他醒悟到,要精准定位“风口上的行业”,必须读懂国家的战略蓝图。产业政策,正是这部蓝图的集中体现,它标志着未来五年、十年甚至更长时间里,资本、人才与技术汇聚的方向。
---
01 顶层设计:“十五五”规划的战略指向
韩风的研究从“十五五”规划建议这份纲领性文件开始。他特别注意到一个关键变化:“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被摆在了战略任务的首位。
这释放了一个明确信号:国家将不遗余力地推动产业升级,未来的投资机会将紧密围绕实体经济展开。
规划中明确点出了六大未来产业方向: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6G)。在韩风看来,这不仅仅是六个孤立的概念,而是一个相互关联、彼此支撑的技术集群。
“这些产业有一个共同特点,”韩风分析道,“它们都处于产业化前夜,技术壁垒极高,市场空间巨大,而且完全符合新质生产力的特征。”
数据显示,我国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从2012年的第34位升至2025年的第10位,成为10多年来创新力提升最快的经济体。2024年我国pct专利申请量较美国、日本分别高出30%和45%。这种创新势能的积累,为未来产业的爆发奠定了坚实基础。
02 未来产业:塑造发展新动能
韩风开始逐一剖析这些未来产业的潜力和现状。
他在研究笔记中记录了一些关键数据:生物制造产业规模已近1万亿元;合肥聚集了全国近1\/3的量子科技企业,其产品已广泛应用于政务、金融等领域。
具身智能(即机器人技术)在2023年市场规模达4186亿元,预计到2027年将突破6300亿元。
更令他印象深刻的是6G领域的突破。紫金山实验室已发布全球首个6G通智感融合外场试验网,并创造了10余项太赫兹传输的“世界第一”。这意味着中国在下一代通信技术竞争中已占据先发优势。
韩风特别注意到“脑机接口”技术的进展。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高校已整合资源成立脑机接口或类脑研究中心,形成了“技术研发—临床应用—产业转化”的完整链条。
他想象着这一技术的广阔前景:“一位行动不便的病人仅凭意念就能控制假肢活动,靠大脑信号就能打字沟通。这不仅是技术革命,更是对人类生活方式的深刻重塑。”
03 政策赋能:从蓝图到落地的支撑体系
再好的蓝图也需要具体的实施路径。韩风发现,国家正在构建一套全方位的政策支撑体系。
一方面,工信部正在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开辟脑机接口、量子信息等新赛道,创建未来产业先导区。另一方面,场景培育和开放政策即将出台,旨在促进新技术新产品的规模化、商业化应用。
“应用场景是连接技术和产业、打通研发和市场的桥梁,”韩风在笔记中重点标注,“这对促进新技术商业化具有重要牵引作用。”
他看到国家正在推动从“顶层设计”向“精准落地”的转变。以脑机接口领域为例,相关政策明确了2030年的目标:形成安全可靠的产业体系,培育2至3家全球领军企业,综合实力迈入世界前列。这种目标导向的政策设计,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清晰路径。
地方层面也已行动起来。北京、上海、天津、深圳、广州等城市都依托自身优势精准发力,形成“全国统筹、地方特色”的布局。这种中央与地方的联动,避免了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04 传统产业:在升级中焕发新生
韩风并未将目光局限于未来产业。他清醒地认识到,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经济中,传统产业仍是工业经济的基本盘。
通过研究新一轮十大重点行业稳增长方案,他发现一个显着变化:政策重心已从2023年的“保增速”转向“量质并举”。
以电子信息制造业为例,其规模以上企业增加值平均增速目标设定在7%左右,高于一般工业增速。但政策同时引导资源向服务器、大尺寸电视、智能化个人计算机等高附加值领域集聚。
汽车行业的方案更是明确了量化目标:2025年力争实现汽车销量3230万辆左右,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1550万辆,同比增长约20%。这意味着每卖出两辆车,就有一辆是新能源汽车,行业结构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
电力装备行业则瞄准了绿色转型,政策提出要加快“沙戈荒”新能源基地、海上风电基地等重大工程建设,稳定国内需求,同时拓展海外市场。
韩风认识到,这些传统行业正在政策的引导下,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转型,同样蕴含着巨大的投资机会。
05 实施路径:多方协同的推进机制
产业政策如何从纸面落到实处?韩风发现了几个关键机制。
一是产学研深度融合。以脑机接口为例,清华大学、天津大学等高校整合生物医学工程、人工智能等多学科资源,组建专门研究中心;而同济医院、协和医院则依托高校科研力量,形成“技术研发—临床应用—产业转化”的完整链条。这种紧密协作大大加速了实验室成果的产业化进程。
二是国资的引领作用。国资委主任张玉卓公开表示,要因地制宜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努力开辟增长“第二曲线”。国资委近期也多次强调,要加强国资在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布局。
国资改革专家周丽莎指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都是国资央企重点投资的方向。
三是区域差异化布局。国家层面明确未来产业主攻方向和区域分工;省级层面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布局细分赛道;地方层面则立足特色资源发展配套产业。这种分层布局避免了同质化竞争,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
06 投资视角:从产业政策到投资策略
掌握了产业政策的宏观图景后,韩风开始思考如何将其转化为具体的投资策略。
他总结出三条清晰的思路:
首先,沿着“十五五”规划明确的六大未来产业,关注那些已取得阶段性突破、并具备明确应用场景的领域。例如,生物制造已形成近万亿规模的产业,量子科技设备已在政务、金融领域应用,这些领域的龙头企业值得重点关注。
其次,把握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中涌现的机会。特别是在电子信息制造、汽车、电力装备等行业,政策明确支持智能化、绿色化改造,那些具备技术优势、能够引领行业升级的公司将脱颖而出。
第三,关注政策推动下的场景开放机会。随着场景培育和开放政策的落地,无人驾驶、虚拟现实、智能穿戴、智慧医疗等跨界融合领域将迎来爆发式增长。
韩风在日志上写下了最终的投资心法:
“产业政策是国家基于全球竞争格局和自身发展需要绘制的战略地图。作为投资者,我们的任务不是预测未来,而是读懂这幅地图,在政策指引的黄金赛道上,寻找那些护城河宽阔、管理层优秀、估值合理的公司。既要仰望星空的未来产业,也要脚踏实地看待传统产业的升级机遇。”
---
夜深了,韩风整理着密密麻麻的学习笔记。他感到自己的投资认知已完成了一次关键升级——从沉迷于技术指标的“图表派”,成长为能够贯通微观企业价值、宏观货币环境与产业政策方向的“战略投资者”。
他最后在日志上写道:“真正的投资高手,不仅会分析公司的现在,更能看到国家的未来。下一个十年,量子计算、生物制造、6G这些充满科幻色彩的词汇,将变成我们实实在在的投资回报。而我们,正站在这个伟大时代的起点。”
(第三十九章 完)
喜欢股市悟道:十年投资路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股市悟道:十年投资路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