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城“名特优新食品博览会”的通知,像块烧红了的烙铁,烫得“林记”上下坐卧不宁。那纸公函在晓燕办公桌上放了不到半日,消息就跟长了脚似的,钻进了厂子的每个角落。老槐树下,车间里,食堂饭桌上,人们交头接耳,脸上混杂着兴奋、紧张,还有一丝被那“名特优新”四个金光大字照出来的心虚。
“省城的博览会!咱‘林记’也能去?”
“名特优新……咱够格吗?别去了丢人现眼……”
“怕啥!外国人都说咱好,还怕省城里的人?”
议论声嗡嗡的,搅得人心浮动。晓燕听着,面上不显,心里那根弦却绷得紧紧的。她知道,这博览会,是比地区展销会规格高得多的大场面,来的都是全省食品行当里有头有脸的角色,评判的眼光自然也更毒辣。 “林记”这点刚刚蹒跚学步的“新气象”,能不能经得起那样的审视?
压力首先砸在了沈技术员肩上。那套“生产工艺规范”还在艰难的磨合期,像件没裁剪妥帖的新衣裳,穿在“林记”这老身板上,处处显得别扭。可要去博览会,这东西就是敲门砖,是脸面,拿不出手,就得矮人一头。
沈技术员急得嘴角起了一串燎泡,整日泡在车间里,扯着已经沙哑的嗓子,跟老师傅们磨。为了一个“和面水温”的允许波动范围,他能跟李师傅掰扯半上午。
“李大爷,您看,咱定在常温,18到25度,成不?这范围够宽了!”
“18度?那面能发起来?起码得20度打底!25度?天热的时候,面发起得快,容易酸!”
“那……那咱写‘依据季节及环境温度,由老师傅经验微调’行不行?”
“这还像句人话……”
另一边,参展的点心样品准备,更是重中之重。光靠老几样桃酥、绿豆糕,怕是镇不住场子。新研发的“如意云纹酥”、“金丝枣泥卷”必须上,可稳定性一直是个问题。同样的配方,李师傅心情好的时候做出来,酥松可口;换个徒弟,或者李师傅自个儿那天手气不顺,就可能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这云纹酥,十炉里头,总有两三炉花纹不够清晰,或者酥层差点意思。”沈技术员拿着记录本,愁眉苦脸地对晓燕说,“咱这‘规范’,还是没能把老师傅那点‘手气’给框住。”
晓燕看着那几盘挑出来的、品相略有差异的点心,没说话。她拿起一块花纹稍模糊的,放进嘴里细细品了品,又拿起一块完美的对比。味道上,几乎分不出高下。
“沈工,”她放下点心,缓缓道,“咱是不是太盯着那‘形’了?点心最终是吃到嘴里的。只要味道正,用料实在,形上面,稍微有点出入,未必就是天大的毛病。咱这规矩,是不是也得给这‘手气’留点喘气的空当?”
沈技术员张了张嘴,想反驳,可看着晓燕那沉静的眼神,又把话咽了回去。他知道,晓燕说的是实情,可博览会上,人家第一眼看的,不就是那“形”吗?
资金的绳索,也再一次勒紧了晓燕的脖子。参加博览会,展位费、布展费、运输费、人员开销,又是一大笔投入。信用社那边,旧账未清,新贷难借。工人们缓发的分红,更是不能再拖了。
这天,晓燕硬着头皮,再次走进了县政府轻工科的办公室。接待她的还是那位面熟的副科长,听晓燕说明来意,脸上露出为难的神色。
“林厂长,不是不支持你们。可这博览会的名额,咱县里也宝贵,经费更是紧张。你们‘林记’有潜力,我们知道,可这资金……”
晓燕把准备好的材料递上去,包括省报的报道,钱慕远来访的照片,还有那份虽然粗糙却已初见雏形的“规范”草案。“科长,俺知道县里困难。可这次博览会,对俺‘林记’,对咱清源县,都是个露脸的机会。俺们不需要县里拨多少款,只求能帮着协调一下,在展位费上给点支持,或者,能给开个介绍信,俺们自己去省里争取点扶持……”
她话说得恳切,带着孤注一掷的期盼。那副科长翻看着材料,尤其是看到钱慕远和“林记”车间的合影时,脸色缓和了些。
“这样吧,”他合上材料,“你们先把报名表填了,材料留下。我跟领导汇报一下,尽量帮你们争取。不过,林厂长,你也得做好两手准备。”
从县政府出来,日头明晃晃的,晓燕却觉得心里一阵阵发凉。两手准备?除了指望县里那点渺茫的支持,她还能有什么准备?
回到厂里,她没去车间,直接去了仓库后头那间小小的财务室。会计把账本摊给她看,上面的数字,让她心头愈发沉重。她把厂子里能动的流动资金又核算了一遍,哪怕把下个月预备进原料的钱都挪用了,也还是差着一大截。
难道……真的要去求那黄永发?这个念头一冒出来,就被她死死按了下去。不到山穷水尽,那条路不能走。
正一筹莫展,门卫大爷拿着一封电报跑进来:“晓燕,你的电报!省城来的!”
晓燕心里一跳,连忙拆开。是顾知行发来的,字数不多:“闻悉博览会事,已托人询问省中小企业扶持基金申报进展,或有眉目。另,博览会筹备可需协助?知行。”
雪中送炭!晓燕捏着那薄薄的电报纸,眼圈一下子就红了。在这孤立无援的关口,顾知行的消息,像黑夜里透进来的一束光,虽不知能否照亮前路,却给了她坚持下去的勇气。
她立刻回了电报,只说了“急需资金,筹备艰难”八个字。
发完电报,她站在厂院当中,看着那棵在夏日阳光下郁郁葱葱的老槐树,深深吸了一口气。县里的支持,顾知行的帮助,都还是画在纸上的饼,能解饥渴的,终究还得靠自个儿。
她把心一横,回到办公室,写了一张告示,贴在了厂门口的布告栏上。告示上说,为了筹集参加省博览会的资金,厂里决定,将库房里一批之前试验新品留下的、品相略有瑕疵但绝不影响食用的点心,以成本价内部处理给工人们,同时也欢迎街坊邻居购买。
这是她能想到的,最快,也最不伤筋动骨的筹钱办法了。
告示一贴出,工人们议论纷纷,有理解的,也有嘀咕的。但到底都是跟了“林记”多年的老人,知道这是厂子的紧要关头,下班后,还是有不少人你三斤我五斤地买了。连左邻右舍的老街坊,听说了这事,也揣着钱过来,这个说“支持晓燕闯省城”,那个说“咱清源的点心不能丢人”。
看着那一点点汇聚起来的、带着体温的毛票和硬币,晓燕背过身去,偷偷抹了把眼角。
钱,总算又挤出来一些。参展的点心,在沈技术员和李师傅带着大伙儿日夜不停地调试下,稳定性也终于提高了一些,虽然离完美还差得远,但至少十炉里头,能有七八炉是像样的了。
出发的前一夜,厂子里灯火通明。最后一遍清点参展物品,装车,固定。那套用毛笔誊写整齐、装订好的“林记点心生产工艺规范(试行稿)”,被晓燕小心翼翼地包好,放进了随身的行李最底层。
她站在车间门口,看着里面暂时沉寂下来的机器,和空气中尚未散尽的面粉香,心里百感交集。这一步迈出去,“林记”就算真真正正,站到了全省同行们的面前了。
是骡子是马,终归得拉出去遛遛了。
只是不知,省城那偌大的博览会,给她这县里来的“林记”,准备的,是喝彩,还是冷水。
喜欢八零小厨娘的红火日子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八零小厨娘的红火日子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