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阴雨带来的高湿度,让张月在对作物生长加速感到欣喜的同时,心头也压上了一块更沉的石头。
蘑菇喜爱的潮湿环境,同样是各种霉菌滋生的温床。
一旦蘑菇染上霉菌,轻则减产,重则绝产。
现在各种天灾不断,
谁也不知道下一次会是什么,会持续多久,
想要像之前那样随意的,不限量的买到物资,
太难了。
这天清晨例行巡查时,张月发现有一个菌包边缘起了几个不起眼的、绒毛状的小白点,
与周围健康的白色菌丝质感明显不同。
她发现不对劲,马上就叫来了许阳。
“阳子,你快来看这个。”
张月指着那处白点,语气凝重。
许阳凑近仔细查看,又用手电筒侧光照射,发现这白点似乎有些松散,不像菌丝那样紧实。
“确实不对劲,不像是要出菇的样子。”
他皱起眉头,
“查查资料确认一下。”
两人立刻翻出存储的食用菌种植资料,快速比对图片和描述。
结论很快指向了一种常见的初期霉菌污染。
资料明确警告:霉菌孢子极易通过空气传播,必须立即隔离并妥善处理污染源,否则将迅速蔓延。
事不宜迟,
两人迅速戴上手套和口罩,做好基本防护。
许阳用一把长柄火钳,小心翼翼地将那个出现问题的菌包整个夹起,动作尽量平稳,避免抖动。
张月则提前准备好一个闲置的、厚实的铁桶。
菌包被轻轻放入铁桶中。
如何销毁成了下一个问题。
“直接扔进灶膛烧了最省事。”
许阳看了一眼炉灶。
“不行,”
张月立刻否定,
“塑料和霉变物烧起来的烟有毒,在洞里散不掉,太危险了。”
她目光扫过墙角那袋防潮用的生石灰,瞬间有了主意:
“用石灰,生石灰加水,发热还能强碱杀菌,比烧更安全彻底。”
方案确定,立即执行,
许阳将铁桶提到山洞通风较好的角落。
张月用铁锹铲了几大勺块状生石灰,均匀覆盖在菌包上。
接着,她用量杯盛了适量清水,从桶边缓缓倒入。
剧烈的化学反应瞬间发生,大量白色蒸汽涌出,铁桶壁迅速发烫,强碱性的石灰浆翻滚着将菌包吞没。
高温和强碱的双重作用下,霉菌被彻底消灭。
两人等待反应完全平息、铁桶冷却后,
在开石门通风的时候,将桶内已经糊化的混合物,直接泼到了山洞外面。
处理完现场他们再次坐在一起,更深入地查阅资料,
讨论如何系统性预防霉菌,而不仅仅是事后处理。
资料显示,预防的关键在于控制环境湿度、加强消毒、以及早期发现。
控制环境湿度这件事对他们来说显然是不现实的,他们结合自身条件,
决定采用生石灰消毒与酒精消毒两种办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处理。
其实84消毒液用来消除霉菌也是十分方便的,
但考虑到84消毒液撒下去不仅味道大,可能会刺激呼吸道,再来也会杀灭对菌包生长有益的菌种,所以两人只好放弃了这个方式。
行动前,张月根据查阅的资料进行了精确配制。
她将块状生石灰在陶盆中用少量水小心化开,生成粉状的熟石灰,
然后加入大量清水,搅拌成一种浓度适中的石灰水悬浊液,装入几个大喷壶中。
另一方面,她将储存的医用酒精进行了一定比例的稀释,分装到几个小喷壶里,
并郑重提醒大家这是用于关键部位精准消毒的。
为了减少消毒剂气味在洞内的积聚,降低对呼吸道的刺激,
全家一致决定将消毒作业安排在下次开门通风的时段进行。
通风时间一到,石门开启,新鲜空气涌入。
一家人迅速行动,分工明确:
张月和许阳作为主力,负责核心区域也就是蘑菇种植间。
他们先用稀释的酒精喷雾,仔细擦拭和喷洒种植架的每一根横梁、每一个托盘边缘,以及所有操作工具的把手等经常接触的部位,进行精准的初次消毒。
随后,他们使用石灰水喷壶,对种植区的地面、墙壁以及菌包的外表面进行了大面积的喷洒,营造一个碱性防护环境。
张父和许父则负责其他潮湿角落。
他们提着装满石灰水的喷壶,沿着山洞内壁仔细巡查,对那些容易凝结水珠、不见阳光的角落、储物柜的背面和底部、以及工具堆放区进行了彻底的喷洒。
张母带着振振,负责相对简单的公共区域。
张母重点喷洒厨房灶台附近和食物储存区的地面,
振振则负责用石灰水喷洒人员经常走动的通道。
整个过程高效而有序。
消毒这个程序大家已经做了几次了,
只不过这次配置的溶液不同,
通风带来的空气流动,迅速带走了石灰水的轻微碱味和酒精的刺激性气味,洞内空气始终保持相对清新。
大约半小时后,消毒作业完成,石门再次关闭。
洞内的墙壁和角落都留下了石灰水干燥后形成的淡淡白色痕迹,空气中弥漫着一种被雨水冲刷过的、略带碱味的干净气息。
“这下终于可以安心了。”
“这雨下的,没完没了啊。”
喜欢天灾降临:全家囤货万斤苟在山洞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天灾降临:全家囤货万斤苟在山洞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