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修班的日子过得像灶上的火,时而文火慢炖,时而武火爆炒。在经历了最初的“基础地狱”后,课程逐渐进入了更精妙、也更“好玩”的阶段。
这天,郑师傅背着手进来,身后跟着助教,抬进来好几板……白豆腐?
“今天,练雕花。就用这个。”郑师傅言简意赅。
教室里一片哗然。
“豆腐雕花?郑师傅,这玩意儿是摆设,中看不中吃啊!”刘大叔第一个嚷嚷,他更乐意去剁排骨。
李静大姐推了推眼镜:“豆腐雕花源于清代宫廷,是一项极其考验耐心和刀工的传统技艺,其美学价值……”
赵焱已经开始手痒:“能雕个熊猫儿不?”
孙小曼默默看着那颤巍巍的豆腐,眼神里难得地有了一丝……兴趣?
我则有点头皮发麻。让我对付面团巧克力还行,这软趴趴一碰就碎的豆腐,怎么下刀?
郑师傅没理会我们的议论,拿起一把极薄极细的尖刀,取过一块方豆腐,浸入清水盆中。只见他凝神静气,手腕极其细微地动作,刀尖在水下轻盈地游走,豆腐屑如同雪花般缓缓飘落。
几分钟后,他提起豆腐。一朵栩栩如生、花瓣层叠绽放的豆腐菊花便出现在众人面前,精致得让人窒息!
“哇!!!”全班惊叹。
“到你们了。不限题材,雕出个样子就行。注意,心要静,手要稳,刀要快,水要清。”郑师傅放下刀,开始了他的“魔鬼巡场”。
不出意料,这次灾难片儿的主角是豆腐。
刘大叔力拔山兮,第一刀下去,豆腐碎成了两半。他挠挠头:“这比雕萝卜难多了!”
赵焱试图雕个“熊猫儿”,结果变成了一坨不可名状的豆腐渣。
李静大姐理论知识满分,下刀前分析了十分钟受力结构,结果刀刚碰到豆腐,它就裂了……
我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地想雕个简单的小猪,结果刀尖一滑,小猪的鼻子就没了……。
只有孙小曼,她似乎完全不受外界干扰。她将豆腐浸在水里,眼睛微微眯起,像是在感受豆腐的纹理。她的动作不快,甚至有些慢,但每一刀都异常稳定、精准。渐渐地,一朵小巧但形态优雅的兰花在她指尖缓缓绽放,虽然不如郑师傅的繁复,却自带一种清冷灵动的韵味。
郑师傅在她身边停留了很久,最终难得地夸了一句:“心中有形,手下有度。不错。”
下课後,我厚着脸皮凑到孙小曼旁边:“小曼,你怎么做到的?教教我呗?”
孙小曼看了我一眼,没说话,只是把她雕坏的一些豆腐碎块推过来,指了指上面的刀痕。我仔细观察,发现她的失败品切口都异常光滑整齐,和我们的狗啃状完全不同。
“力道……要含住?”我试探着问。
她轻轻点了点头。
于是,接下来的几天,课余时间我就跟着孙小曼泡在操作间,跟豆腐“死磕”。她话少得可怜,教学全靠眼神和动作示范,但我却莫名能理解她的意思。这种无声的交流,反而让我更专注于手中的刀和豆腐本身。
当我终于能勉强雕出一朵能看出是花的豆腐时,那种成就感,比做出一个完美的慕斯蛋糕还强烈!
刘大叔见状,也嚷嚷着要学,结果又把一堆豆腐变成了豆腐脑,最后被李静大姐以“浪费粮食”为由轰去了揉面团。赵焱则彻底放弃,转而研究如何用辣椒粉在豆腐上作画,创作了他的“烈火燎原”图,被郑师傅罚打扫卫生一周。
豆腐课刚告一段落,郑师傅又给我们出了个难题:用最普通的食材,做出一道能体现“鲜”味的菜。不准用味精鸡精等添加剂。
这考验的是对食材本身风味的理解和提炼能力。
大家立刻又开始各显神通。
刘大叔做了猪肉白菜炖粉条,靠的是长时间炖煮出的肉汤鲜味。
李静大姐做了开水白菜,试图用高级清汤来提鲜,但火候不足,味道略显单薄。
赵焱……做了麻婆豆腐,试图用豆豉和蒜苗提鲜,结果不伦不类。
孙小曼做了一道极其简单的白菜豆腐汤,但她的汤底是用猪肉蓉反复扫汤吊出来的清汤,清澈见底,却鲜得让人掉眉毛。
我绞尽脑汁。想起郑师傅讲过的“鲜味相乘”原理,决定做一道肉糜蒸白菜豆腐。将猪肉剁成极细的蓉,加少许盐和姜汁摔打上劲,铺在嫩白菜叶和豆腐块上,淋上一点点猪油和生抽,上锅猛火急蒸。
出锅时,猪肉的鲜味充分渗透到了清淡的白菜和豆腐中,三种最普通的食材相互激发,最大程度地呈现了本真的鲜甜。
这道菜得到了郑师傅的点头:“取巧,但思路对路。鲜,不在复杂,而在融合与激发。”
喜欢小镇炊烟米其林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小镇炊烟米其林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