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语气平稳,用词专业,自带一股不容置疑的气场。那几个“网红”显然被镇住了,面面相觑。直播间的评论风向也开始变化:
“这人谁啊?说的好像有点道理?”
“早看这几个不爽了,天天到处找茬!”
“感觉踢到铁板了?”
“好像是真的诶,那个证书我看过别人晒……”
奶奶灰男生脸色变了几变,最终悻悻地关了直播,嘴上还硬撑:“切,没意思,开玩笑都不行。走了走了!”说完,扔下饭钱,带着同伴灰溜溜地走了。
店里瞬间安静下来。
我长长松了口气,这才发现手心全是汗。我看向陈默,心情复杂:“陈先生,谢谢你。”
陈默推了推眼镜,看向我,又看了看墙上那张证书,语气依旧平淡:“事实而已。证书收好吧,没必要挂这里。”
然后,他转向我爸,点了点头:“林师傅,菜我看了一眼,火候和色泽都很正。打扰了。”说完,竟直接转身走了。
我爸愣在原地,看着陈默离开的背影,又看看我,表情古怪,半天没说出话。
我妈则激动地双手合十:“哎呀!多亏了这位陈先生啊!人长得俊,说话还有水平!”
“网红”风波像一场突如其来的雷阵雨,来得猛,去得快,却在“老林菜馆”里留下了难以忽视的湿痕。
最明显的变化是我爸。他嘴上还是骂骂咧咧的,但对“改造”的抗拒明显减弱了。他会极其别扭地使用生熟分开的砧板,会在小辉忘记给消毒柜插电时,不是咆哮而是用鼻子重重地“哼”一声以示提醒,甚至有一次,我亲眼看到他在炒完菜后,下意识地用手背擦了擦溅到灶台上的油点——这在以前是绝对不可能的!
这种无声的认可,比任何语言都让我振奋。
另一个变化是,墙上的那张结业证书,他没再提让我摘下来。
然而,现实的挑战依然冰冷。虽然老街坊们逐渐回流,但“被查过”、“不干净”的谣言像附骨之疽,仍在小镇某些角落流传,严重影响了新客的上门率。尤其是年轻一代,他们更倾向于选择装修明亮、看起来“更安全”的“客来香”或者其他新式快餐。
如何打破信息茧房,让更多人知道我们的改变和坚持?
我想起了陈默的话——“真诚,永远是最好的品牌”。也想起了那伙“网红”虽然动机不纯,但他们使用的线上平台,确实是如今年轻人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或许……我们也可以试试?
这个想法让我心跳加速。但我一没团队二没经验,更不想成为那种博眼球的“网红”。该怎么办?
一天晚上,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注册了一个短视频平台账号,名字很直白——“青川老林菜馆日常”。
我没拍什么精心设计的剧情,只是用手机随手记录了一些真实的片段:
我爸在灶台前全神贯注、挥汗如雨炒回锅肉的背影。
小辉严格按照流程,一遍遍冲洗碗筷、操作消毒柜的认真侧脸。
我妈笑着和熟客聊天,帮忙端菜的画面。
我尝试新卤味时,锅里咕嘟咕嘟冒着热气的特写。
甚至还有那次“网红”来袭时,我偷偷录下的一小段他们夸张表演和陈默冷静解围的模糊视频,当然,脸都打了马赛克。并且配文:“做好自己,真诚待人,时间会证明一切。”
没有华丽的剪辑,没有夸张的标题,只有朴素的记录和偶尔几句简单的说明。
发完之后,我也没太在意,毕竟粉丝数为零。
然而,几天后,当我再次登录时,惊讶地发现那条关于“网红”的视频下面,竟然有了几十条评论!
“支持老板!用心做菜的店不该被黑!”
“这解围的小哥是谁?说话好帅!三分钟我要他全部资料!”
“看着就好吃!地址在哪?周末就去!”
“消毒柜同款!看着就放心!”
甚至还有一条来自【静姐美食理论大讲堂】的评论:“卫生规范流程值得肯定。建议可进一步优化动线设计以提高效率。”——是李静大姐!她居然找到了我!
虽然点赞和关注数依然寥寥,但这些真实的、温暖的评论,像暗夜里的星光,给了我巨大的鼓励。
我继续坚持更新。内容依旧朴实:今天买了什么新鲜食材,我爸又研究了什么炒菜小技巧,小辉切土豆丝的进步,新卤的鸡爪出锅了……
慢慢地,开始有零星的本地人通过账号找过来,说是看了视频好奇来尝尝。他们中的大多数,在体验过味道和感受到店里的变化后,都成了回头客,还会主动在评论区反馈:“亲测好吃!干净卫生!”、“比某香酒楼实在多了!”
线上的一点点微光,开始隐隐照进现实。
就在我沉迷于经营账号时,一个周末的傍晚,店里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
喜欢小镇炊烟米其林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小镇炊烟米其林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