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默那双堪比精密仪器的眼睛,果然没放过我任何一点瑕疵。
送走这位“人形质检仪”,我瘫在椅子上,感觉比炒了五十份回锅肉还累。但奇怪的是,被他这么一顿“毒打”,心里那点因为完成大订单而冒头的飘飘然瞬间被拍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清醒的认知——路还长着呢,同志仍需努力!
按照李静大姐的Sop和刘大叔的“炖菜先行”原则,我和小辉咬牙坚持了几天。过程依旧磕绊,但混乱度确实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下降。出菜速度稳定了,味道也基本回到了我爸坐镇时的水准,至少我自己这么觉得。
口碑这东西,像老面发酵,需要时间和耐心。渐渐的,抱怨的声音少了,老主顾们的脸上又露出了熟悉的、满足的神情。
王大爷啃着终于恢复水准的回锅肉,咂摸着嘴:“嗯!是这个味儿!薇薇丫头,总算摸到你爸五六成功力了!”
李婶吃着麻婆豆腐,额头冒汗:“辣得舒坦!麻得过瘾!这下饭!”
甚至我那款“每日限定”的孜然香草烤鸡翅,也渐渐有了几个铁粉,每天掐着点来问:“小老板,今天还有那个‘稀奇古怪’的鸡翅膀不?”
虽然只是微小的进步,却像阴天里透出的几缕阳光,足够让我和小辉高兴半天。小辉切土豆丝的手都更有劲了,虽然依旧粗细不均,但至少不会再切出薯条和薯块的混合体。
就在我以为日子能稍微喘口气的时候,新的挑战又悄咪咪地摸上了门。
这天下午,店里没什么人,我正对着手机研究李静大姐发来的《成本核算与毛利率分析入门(图解版)》,看得头昏眼花。门口的风铃叮咚一响。
我抬头,看见一位打扮得相当有艺术气息的大妈走了进来。她约莫六十上下,穿着宽大的扎染棉麻长裙,头发烫成时髦的小卷,鼻梁上还架着一副夸张的猫眼眼镜。
她站在门口,并不急着找座位,而是先拿出手机,像个勘探队员一样,对着我家油腻腻的招牌、我小学时写的毛笔字菜单、甚至墙角那盆半死不活的绿萝,各个角度拍了个遍,嘴里还念念有词:“嗯……原始粗粝的美感……充满时光沉淀的印记……妙啊……”
我:“……” 这位阿姨,您走错片场了吧?隔壁画廊新开的抽象派画展在街那头。
她拍满意了,这才款款走进来,找了个位置坐下还自带了纸巾擦了擦椅子。我把菜单递过去,她看都没看,直接问我:“小姑娘,你们这儿,有什么……有故事的菜吗?”
有故事的菜?我愣了一下。我爸的菜只有味道,故事大概就是“老子炒了三十年”和“爱吃吃不吃滚”……
“呃……我们的回锅肉是招牌,镇店几十年了……”我尝试推荐。
“太普通,太大众。”阿姨优雅地摆摆手,“有没有那种……用了特殊食材?或者有什么独特来历?承载了本地人文情怀的?”
我嘴角抽了抽。特殊食材?菜市场王阿姨每天送来的最新鲜的猪肉和青菜算不算?独特来历?我爸当年跟对门酒楼老板吵架吵赢了灵感爆发算不算?人文情怀?老街坊就着能干三碗饭算不算?
看我答不上来,阿姨略显失望,但还是保持着风度:“那就……来份你们厨师最拿手的,最能代表你们店……灵魂的菜吧。”
灵魂?我硬着头皮:“那您试试我们家的麻婆豆腐?”
阿姨点点头:“可以。少油,少盐,不要味精,豆腐要老豆腐,豆腥味重一点更好,那样更原始……”
要求还真不少。但等我把那盘麻婆豆腐端上去时,阿姨的眼睛亮了。
她拿出自带的精致小勺,小心翼翼地舀了一勺,送入嘴里,细细品味,表情虔诚得像在品尝教堂圣饼。
“嗯……”她闭上眼,陶醉了一会儿,“感受到了……粗犷的生命力……质朴的味觉冲击……这是一种……倔强的乡村美学!”
阿姨您这味蕾连接的难道是中央美术学院?
她几乎没怎么动那盘豆腐,却心满意足地付了钱,又对着那盘豆腐和店里的环境拍了足足十分钟,这才飘然离去。
我和小辉看着那盘几乎没动的“乡村美学”豆腐,面面相觑。
“师姐,”小辉小声问,“这豆腐……到底好吃还是不好吃啊?”
我挠挠头:“可能……吃的不是味道,是感觉?”
喜欢小镇炊烟米其林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小镇炊烟米其林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