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母等人出了城门,天色已晚?
等贾家众人都出城。
身后的城门便关上了。
贾母等人。
站在城门外,回看城门。
贾母忍不住老泪纵横。
史侯嫡长女,嫁给贾家国公爷。
可谓荣华一世。
年轻时,曾携子带女。
爬上那城墙,登高望远。
只为迎接夫君,战场功成归家来。
那时候,君伴臣躬鼓声鸣,百姓夹道来相迎!
只为战帅得胜还,何等的荣耀!
何曾有过如此狼狈地,被赶出城门!
贾政看到贾母流泪,心惶惶然。
约年初时,贾政收到贾母信件。
说在祖坟那里,置了些祭祀田产。
想让贾代儒去管理。
贾政去信代儒。
代儒儿孙俱亡,也没啥心思在教馆里。
收到贾政书信。
代儒便来辞了贾母。
打个包狱,直接去了。
贾政并不知道,代儒去管理的祭祀族产,到底有多少。
只知道,家里账上的银子,也是有限的。
贾政看着这约二百口人,也不知道那点族产,可养得!
回家听了贾母讲的事。
可信又不可信。
到底有些不放心,便按贾母的意思,把外放得来的银子。
又置了几处铺子。
谁能想到圣上抄家,抄的那么彻底。
两府名下财产,全都充了公。
而今,除了代儒守的那点族产。
两府真的一无所有了。
贾政对贾母泣道:“儿子不孝,从外放回来,老太太让儿子买的铺子,而今也被官家收了!”
贾母望城流泪,贾政泣告无产。
尤氏刑夫人等女眷听了。
皆撑不住,放声大哭起来。
刑夫人悲的是,二房一家。
就是一无所有,好歹人都在。
自己这一房,老公儿子媳妇,都入了监。
娘家也没了!
娘家唯一的兄弟,带了妻女来投奔她。
而今抄了家,娘家兄弟,也不晓得去了何处。
活到这岁数,刑夫人忽然觉得,真的没了依靠!
她这是活成了孤家寡人,好生难过!
尤氏平常仗的是贾珍。
贾珍入监,自己没了主意。
娘家早已经败了。
只剩了个尤老安人。
尤老安人,乃尤氏继母。
嫁到尤氏家时,还拖着两个女儿。
尤氏父亲逝后,尤老安人和两女儿,没了来处银子。
便常来尤氏府里打秋风,方能将究着度日。
尤二姐尤三姐死后。
都是尤氏养着这继母。
夫家亡了,娘家亦无以为靠。
尤氏的心里,焉能不悲。
看刑夫人尤氏哭得痛快。
王夫人也忍不住垂泪。
那些旁支族人。
看到两府人都哭了,也跟着哭起来。
一时间,城门外百十多口人。
哭声颇为苍凉。
引得城内有人,登城来看热闹。
城外庄民,亦有赶来瞧热闹的。
听说国公府抄家赶人。
想起这些人,昔日那威风。
而今,却在城外凄惶。
真个是“人有旦夕祸福”呀!
有人拍手称快。
有人说起“贾不贾,白玉为堂金作马”来,认为贾家该遭天谴,皇上圣明,抄了活该。
有城中百姓,眉飞色舞地讲起贾府抄出的东西。
听的人便说道:“哇靠!贾家跌倒,圣上吃饱呀。”
城内,登城楼看热闹的人,都在笑贾氏不仁。
城外围来的庄民,却是另有态度。
有种粮种菜的庄户。
也有打柴捕鱼的庄户,以各式手段谋生的村民。
平常送吃食用度,卖给两府的人。
认为贾府仁意,从没欠过他们银子。
老太太人好,国公府好,是我们庄上人的衣食父母。
这些人同情贾家,对贾府遭遇,都唏嘘不已。
城内外,这一场议论嘲笑。
都淹没在贾氏族人的哭声里。
贾氏倒无人听到,无人注意。
当时,有文人墨客吟诵。
略摘两首小词,供读者了解当日景况。
《鹧鸪天·观贾府抄没出城》
树倒猢狲散似沙,朱门顷刻作寒家。
乌发委地沾泥淖,罗绮惊风裹泪花。
言旧贵,笑新惨。
人人指点论浮华?
昔年煊赫今安在?
且看城楼日影斜!
《临江仙·悯贾府流徙》
一夜罡风吹玉殿,残红泣尽天涯。
城头寒雀噪昏鸦。
孤鸿离故苑,衰草没膝深。
谁解高门倾覆痛?血痕犹染霜纱。
苍生同命本无差。
悲声凝野陌,冷月照千家。
且说贾母忽听悲声四起。
连忙抹了泪,要众人别哭。
贾政喝斥王夫人、赵姨娘等别哭。
宝玉和黛玉,倒一直没哭。
两人围着哄贾母!
贾政很满意,儿子媳妇如此宠辱不惊,可立!
众人不哭了,皆问贾母,何去何从?
贾母说道:“没地方去了,我们去祖陵吧!”
众人里有孩子妇嬬的。
经这番闹腾,都喊叫着“饿”了,走不了。
贾政犯了难!
天色已晚,身无分文,去哪里找吃的。
贾母也又乏又饿。
看看大肚子的黛玉,又看看半死半活的迎春。
贾母心里不落忍。
向看热闹的庄民。
朗声说道:“尔等乡邻,可有人家,愿意借食一宿,老婆子今日无银,他日必还!”
这些庄民,倒挺朴素。
听到老太太要借食宿,纷纷前来表示愿意。
贾母率众人,在城外人家庄上住下。
第二天,有热情的庄民。
还赶来几辆牛车,送了贾母等一程!
就这样,凭着乡里村民的粗茶淡饭。
一庄一村地乞食乞宿。
众人跟着贾母,饥一顿饱一顿地。
一路疲惫地回到祖陵。
这里葬着荣宁二公。
便是圣上再对贾家动手。
看在两位开国国公爷的功劳上,也应该手下留情了。
所以,在这里置办祭祀田产,是比较安全的。
况且这地方,也算是贾氏的风水宝地。
当年,荣宁二公死时,正是贾家鼎盛之时。
墓地风水,请的可是钦天监给看的。
自从那天,黛玉凤姐和贾母聊天,聊到居安思危时。
贾母便依了黛玉的想法。
在这风水宝地,买下万亩良田,青山两座,长河两条。
这地方,青山绿水,还挺美的。
到了这里,众人皆疲惫不堪。
没人有闲心,去欣赏什么田园风光。
一个个都盯着贾母贾政。
特别是尤氏和刑夫人。
男人都被收了监,没了依仗。
只能依仗老太太。
所有族人,也都身无分文。
只看贾母贾政向哪走,便跟着一起走。
虽是跟着走,个个也都是六神无主。
不知道这上无片瓦,下无寸土的行程,何时到祖陵。
私下议论,就是到了祖陵。
那几间看坟的茅房,能住几人!
结果,远远看到祖陵那里,好多宅院精舍。
个个来了精神,到了庄上。
贾母说到家了!
真是个个惊喜,原来这里还有产业!
果然,跟着老太太才有饭吃,才有屋住。
刑夫人惊疑地看着贾母。
向贾母说道:“老太太,这是啥时候置下的?”
尤氏也惊讶地问道:“老太太,还有那些田地庄舍,都是咱家的吗?”
贾母看向尤氏。
笑着说道:“都是咱家的,以后,大富大贵是没了,粗茶淡饭还吃得起。”
尤氏惊喜地说道:“有了这些,我们终于不用挨饿受冻了,我们还愁啥!”
贾母转向刑夫人。
笑着说道:“这都是林丫头的主意,亏了林丫头,连这些田产庄子,也都是林丫头的嫁妆银子!”
王夫人奇道:“媳妇有那么多嫁妆银子,我咋不知道!”
寻思,这黛玉吃贾家,用贾家,何来的银子呀。
也没听说过,苏州有银子来。
黛玉的吃穿用度,都是老太太的私库。
再说,黛玉是我的儿媳妇。
真有银子,也是我先知道。
老太太这是拿自个的银子,给黛玉长脸吗?
还是要给黛玉立威么!
贾母看王夫人一脸疑惑。
向王夫人说道:“当初敏儿的嫁妆,林家没动用,林姑爷临去时,又添了银子,连同敏儿嫁妆,一起作为林姑娘的嫁妆,让琏儿带给我收着,黛玉嫁了宝玉,这些银子,便由我收着了!”
贾母又转向众人。
说道:“是宝二奶奶想到的,要居安思危,也是宝二奶奶的嫁妆,置下这些产业,这是用祭祀的名,置的产业,属于家族祖业,按律不抄祖宗祭祀族产,才保了下来。”
贾母本意,是要众人记住,黛玉对贾家的贡献。
谁知众人听了,各怀心思。
现在,个个都是无产阶级,看到产业,自然各自盘算。
刑夫人听了,忽地动了心思。
寻思贾敏的嫁妆,林姑爷又加了银子。
这是大笔银子,不会只置这点产业!
若这银子给了黛玉,黛玉手里应该握了不少。
而今黛玉嫁了宝玉,成了王夫人的儿媳,这银子都归了二房。
刑夫人有点意难平。
想着既然有贾敏的嫁妆,如何让二房一家独得。
说出来显得自个小气。
拿不到银子,还得惹老太太不开心。
以后呢,我得好好地疼黛玉。
林姑娘手指儿漏漏,我也能得点实惠儿。
只是这银子,现在是在林姑娘手里呢,还是在老太太手里。
想着不会归在王夫人处吧?
刑夫人心思乱动。
王夫人心里开心,黛玉的嫁妆,置办下的财产。
大家用着,总得有感激之心。
连带我这当婆婆的,脸上也有光的。
黛玉这儿媳妇,还真娶对了。
成亲当月做了胎,添家进口。
贾家抄了,媳妇儿还留了后手。
本以为一无所有,像那些抄了家的前人,成了居无定所的乞丐。
人在一无所有时,忽然有了一点极易满足。
王夫人忽然便心满意足了。
贾家众人,从跪在荣宁街上,如一无所有的乞丐。
到忽然居有定所,食有果腹的现在。
都有了短暂的满足感!
短暂的满足后,忽然又打起了小九九。
只听贾母又说道:“这银子呢,到了我这里,府里缺钱,我也不能握着不动,便挪用贴补了府里许多,这也是黛玉嫁了宝玉,若是黛玉嫁了外面,这银子咱家凑不出,还得打饥荒呢!”
刑夫人听到这里,有点觉得没意思了!
本来呢,以为能从黛玉手里拿点,敢情握在老太太手里呢。
花去了几十万,我连银屑儿也没见过。
剩下的银子,更没我的份儿。
估计都得贴补二房。
唉!我这婆婆,偏心能偏到腋窝里去。
而今,我家老爷还在牢里。
连我儿子媳妇也在牢里。
我的日子,估计更难过了!
从能想点,再到想不到一点点。
这落差,让刑夫人觉得没了意思。
只得继续听贾母说。
贾母说道:“宝玉儿娶了林姑娘,这银子,我是要给林姑娘的,林姑娘不要,说拿这银子,多多置祭祀产业,幸亏林丫头心向祖宗,我们才有了容身之地!”
刑夫人听了,自然知道贾母的意思。
只得违心地赞黛玉。
老太太这是在给林姑娘竖威。
咱当大伯婶的,得跟着婆婆的调调,唱好听的歌。
不提刑夫人、王夫人,各自算计。
单说簧大奶奶几个族人。
原本喜欢去尤氏那里讨好,时常得点便宜。
还有芸大奶奶、芹大奶奶等几个人,原是在贾母这边讨活的人。
这几个脑子活络的,听说这是族产。
管你是林家的钱,还是府里的钱。
以前,荣宁两府没被抄时,自然都是你们的。
而今抄了,你们便和我们一样,都是没权没钱的人。
族产是全族人共有财产。
自然是全族人说了算。
可不是由你们说了算。
几人私下议论,这么庞大的族产。
不能由两府说了算。
等着赏咱们几个,便是几个。
族产,必须由我们所有族人做主。
几人算算,族产若分了,每家也能分得不少良田呢。
这些良田,可都是上等田。
由着两府曾经的奢华,我们都得喝汤。
若分到我们手里,各凭本事,日子过得肯定滋润。
几人议定后,开始策反。
一百八十多口贾氏族人里,大多数是曾仰着两府过日子的。
要是分了田产,便有了自己过日子的本钱,得多硬气呀。
那些更贫的,听了几人鼓动。
私底下算计后,很快地串成一气。
个个便嚷起来,好像无产阶级闹革命。
好似当年,我们这打土豪,分田地的闹起来!
贾珍那边,算是彻底地啥也没了。
这田产是林黛玉置的,自然是老太太说了算。
不分到个人头上,我们还得仰仗老太太,方能活下去。
若如这些人说的,平分了。
我们手里也有了田产。
亦不用别人做主,荣府这边,唯有我们这一房了,还得是我说了算。
尤氏寻思到这里,巴不得分了!
蓉儿媳妇也有私心,分到田产。
即便是婆婆当家,也是会轮到我的。
婆婆有,我便有。
若是握在老太太手里,由老太太说了算。
婆婆没有,我也没有——
喜欢红楼之宝钗重生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红楼之宝钗重生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