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帕默斯顿,鲁科萨河裹着上游融雪的清冽奔腾而过,水声在盆地四周低矮的丘陵间撞出沉闷回响。这座被炎思衡一手点定为北岛首府的新城,正像一头冬眠初醒的巨兽,在暖阳下贪婪地吞吐着喧嚣与生机。
城西,“老约翰铁匠铺”。
炉火正烧得前所未有的旺。风箱被学徒拉得呼呼作响,火苗舔舐着炉子,将铺子门前那块被烟熏得辨不出原色的招牌都映得发红。铺子前头竟罕见地排起了长龙,大多是些满身灰土的精壮男人——都是工坊、伐木场或者矿区的工人…… 他们等着取定制的工具:新开刃的斧头、加固的矿镐或是结实耐用的撬棍。
“铛!铛!铛!”
沉重的锻打声带着一种酣畅淋漓的节奏,从铺子深处锤击着每一个排队者的耳膜。老约翰赤裸着上身,汗水在皮肤上冲出道道泥沟。他虽然看着年老,但现在却像头精力过剩的老熊,抡着大锤,狠狠砸向铁砧上那块烧得通红的铁料。每一次锤落,都伴随着刺目的火星溅射开来。
“下一个!三把矿镐,加固加厚!”老约翰头也不抬,声如洪钟地吼道,顺手把刚锻好的一柄厚背柴刀“哐当”扔进旁边的水槽,滋啦腾起一大股浓密的白烟。
排在前头的是工人汤姆,他一把递上自己的号牌,咧嘴笑道:“约翰老爹,您这铺子可从来没这么红火过!我都快排了半个多小时了!”
“废话!”老约翰抓起搭在脖子上的破布胡乱抹了把脸,眼睛扫过铺子前攒动的人头,声音里透着压抑不住的亢奋和感慨,“我打了快三十年的铁了,给特恩兰特那帮蛀虫交了大半辈子血汗钱,头一遭!头一遭看到贵族倒贴钱给咱们活路!”
“总督大人的新政,就是给我们北岛人的活路啊!”旁边一个等着修斧头的老头接口,满是皱纹的脸上绽开笑容,“我那点卖柴火的小钱,以前还不够填税务官的牙缝。现在?嘿,攒着!还能给家里改善生活!”
“就是!工钱也见涨了!”汤姆拍着鼓囊囊的腰间皮囊,里面发出清脆悦耳的金属碰撞声,“船厂管事的说了,总督府专门拨了钱,就是让咱们卖力气的也活得像个人!看见没?”他得意地拍了拍钱袋,“沉甸甸的铜币!攒够了就去换银币!”
这话引来一片会心的哄笑和应和。北明在北岛发行的新货币,沿用了盛世王朝传统的金、银、铜三进制,但币面图案换成了象征北明的飞龙与铁砧图案。一枚金币可兑二十枚银币,一枚银币又能兑一百枚铜币。对于这些底层百姓而言,铜币在钱袋里叮当作响,就是日子有奔头最踏实的证明。
……
威灵顿西郊,昔日的战场边缘。焦黑的树桩和残破的土墙还倔强地戳在五月的暖风里。但此刻,这片荒芜却被一种近乎沸腾的生机粗暴地撕裂。
“分地了!分地了!按总督府新令,按户分地!”穿着官服的小吏,嗓子嘶哑却依旧洪亮。他站在一处稍高的土坡上,脚下是黑压压的人群——他们都是从帝都万里迢迢迁来的游骑兵家眷。
小吏手中展开巨大的羊皮卷——这是北岛新开垦土地的图册。他用削尖的木棍用力点着:“户主王大山!一户三口人!分田地六亩!位置在……”
“按手印确认!”旁边木桌后的小吏摊开厚厚的户籍名册和朱砂印泥。
一个身材高大、面庞黝黑的老年汉子,穿着打补丁的旧军袄——那是他用儿子的旧军装改的。挤开人群,他踉跄着扑到桌前。他叫王大山。粗糙的大手,带着庄稼汉特有的笨拙和虔诚,在名册上自己的名字旁重重按下鲜红的指印。接过盖着总督府大印的地契时,这个汉子,手抖得像风中的枯叶。那张薄薄的纸,重逾千斤。
“爹!爹!这就是咱家的地了?”一个扎着枯黄小辫、约莫八九岁的小丫头从一个老妇的身后钻出来,小手紧紧抓住王大山的裤腿,仰着小脸,眼睛亮得惊人。
王大山没说话,猛地弯下腰,一把将女儿抱起,让她坐在自己宽厚的肩膀上。他指着远处那片那片肥沃的黑土地,激动地说到:“看!小禾!那边!那块地!都是咱们家的!整整六亩!上好的田!总督大人给的!” 小禾骑在父亲肩头,视野豁然开朗。她小小的身体绷紧了,忽然朝着田野的方向,用尽全身力气大喊:“地!咱家的地——!”稚嫩的声音在空旷的田野上回荡,激起一片压抑的啜泣和如释重负的叹息。
王大山放下女儿,领着家人,缓缓来到属于自己的田地上。从怀里摸出一个小布包,层层打开。里面是十几粒金黄饱满的麦种,那是他昨天在总督府新设立的“粮种站”凭户籍名册领到的。蹲下身,手指近乎颤抖地扒开脚下温软的黑土,他小心翼翼地将一粒麦种按进泥土深处。一滴浑浊的泪水,落在那颗刚刚埋下的种子上。
离分田点不远,新搭的“盐铁专卖”草棚前排着长队。队伍里,一个穿着洗得发白衣裳的纤细少女,大概十六七岁。她手里紧紧攥着一个小布包——那是她哥哥在船坞扛包两天挣的工钱,五十个铜币一天!
轮到她时,她紧张地咽了口唾沫,数出四十五枚铜币放在柜台上,声音很轻:“官爷……换……换半斤盐,再……再要一把新锄头……”
小吏接过铜币,叮当数过,熟练地称盐,又转身从架子上取下一把崭新的锄头,锄刃磨得很利。分量沉甸甸地压进翠妞细瘦的手腕。她低头看着雪白的盐粒,又看看怀中闪着乌光的锄头,再抬头望向远处父亲和哥哥们正奋力开垦的、属于自家的那片黑土地。一阵剧烈的酸楚猛地冲上鼻尖,她死死咬住下唇,瘦弱的肩膀剧烈地耸动起来,大颗大颗滚烫的泪珠无声地汹涌而出,砸在冰冷的锄头上。她抱着锄头和盐包,蹲在地上,把脸深深埋进臂弯里,压抑的呜咽声闷闷传出。
……
奥特兰,港口区。
咸腥的海风似乎永不停歇。巨大的蒸汽吊臂在码头上空缓缓转动,发出沉闷的轰鸣,将货船上的矿石卸下,又将堆积如山的北岛木材、鱼货装上。空气里混杂着海水的咸涩、鱼腥、机油和汗水的浓烈气味。
码头区边缘,一片由简陋木板和油毡匆匆搭建起来的移民临时安置区里,气氛周围喧嚣格格不入。低矮的窝棚密密麻麻挤在一起,狭窄的通道泥泞不堪。
一间低矮破旧的棚子前,彼得正笨拙地用唯一完好的左手,试图将一碗稀薄的燕麦粥端给蜷缩在门槛阴影里的女儿莉莉。他的右腿自膝盖以下空空荡荡,粗糙的裤管打了个结,悬在那里。一个多月前在奥特兰船厂扩建工地上,沉重的钢梁意外滑落,彻底碾碎了他赖以养家的右腿。那一刻,天仿佛都塌了。
“莉莉,吃……吃点东西。”彼得的声音带着重伤初愈的虚弱和挥之不散的绝望。棚子里弥漫着劣质草药的苦涩和伤口尚未愈合的淡淡腥气。
莉莉才七岁,却瘦得可怕。她抱着膝盖,小脸埋着,金色的头发失去了光泽,枯草般纠结。听到父亲的声音,她只是更紧地缩了缩身子,小小的肩膀无声地颤抖着。那场血肉横飞的可怕事故,不仅夺走了父亲的腿,也在她心里烙下了恐惧的烙印。
彼得的喉咙哽住了,端着粥碗的手微微发抖。就在这时,一阵沉稳的脚步声在泥泞的通道上响起,停在了他们的棚子门口。
是总督府督牧部的官员老凯恩。一个脸上刻满风霜痕迹的老头,穿着官服服,胳膊上套着写了“抚恤”二字的袖箍。他身后还跟着两个抬着个沉重小木箱的年轻力工。
“彼得·米勒?”老凯恩的声音和他的人一样,干巴巴的没什么温度。
彼得茫然地抬起头,眼睛里一片死寂,甚至没力气回应。他认得这个袖箍,以前在圣洛时代,戴这种袖箍的人上门,往往意味着更深的盘剥和噩耗。
老凯恩没在意他的沉默,从怀里掏出一份盖着鲜红大印的公文,展开,用刻板的语调念道:“彼得·米勒,于新历117年3月21日,在奥特兰第三船厂扩建工程中因工致残,右小腿截肢。依据《北岛新颁工伤抚恤令》第三条,并经督牧部核准,一次性发放伤残抚恤金如下:银币,十枚。”
念完,他合上公文,对身后的力工点了点头。
两个力工将沉重的木箱放在彼得面前,打开箱盖。刹那间,一片晃眼的银光刺破了棚子门口的昏暗!无数崭新的银币整齐地铺满了箱子,每一枚都手心般大小,币面上飞龙的鳞片线条凌厉逼真,在昏暗光线下流淌着冰冷而厚重的金属光泽。沉甸甸的银光,几乎灼痛了彼得呆滞的眼睛,力工取出十枚银币递给彼得。
“这……这是……给我的?”彼得难以置信地接过银币。放在过去,像他这样的工伤,不被工头扔进海里喂鱼已是万幸,哪敢奢望赔偿?更别提还能拿到抚恤金!
“总督令。”老凯恩看着彼得那截空荡荡的裤管和旁边瑟瑟发抖的莉莉,他那张刻板的脸上似乎掠过一丝松动,“清点一下,按个手印。以后每月凭这个,”他递过一块刻着编号和“抚恤”字样的铜牌,“到附近新设的‘伤残互助所’领一袋救济口粮,直到你找到工作,或者……孩子成年。”他顿了顿,补充道,“督丞部现在筹办学校,不分原住民还是新移民,孩子到了岁数都能去。识字,算数,不收钱。”
莉莉似乎捕捉到了“孩子”和“不收钱”这几个字眼,她怯生生地抬起了小脑袋,灰蓝色的大眼睛里,那层厚重的恐惧阴霾似乎也裂开了一道缝隙。
滚烫的泪水毫无征兆地从彼得脸上汹涌而出,滴落在冰冷的泥地上。压抑了太久的恐惧、绝望和突如其来的巨大冲击,让他这个在矿坑和船厂里流血流汗都不曾吭一声的汉子,像孩子一样失声痛哭起来。那哭声嘶哑、破碎,却带着一种溺水之人终于抓住救命稻草的狂喜和释放。
他扭过头,对着依旧有些懵懂的莉莉,用尽全身力气嘶吼,声音因激动而剧烈变形:
“莉莉!看见了吗?钱!总督大人给的钱!我能给你买新衣服了!而且你能上学了!总督大人给的活路!是北岛给我们的活路啊!”他吼着,眼泪鼻涕糊了一脸,却咧开嘴,露出了一个比哭还难看的、却无比真实的笑容。
老凯恩默默地拿出印泥和文书,放在彼得脚边,然后带着两个力工悄然退开几步,将这片混杂着泪水、银光和微弱希望的空间,留给这对挣扎在深渊边缘的父女。
……
帕默斯顿城区,现在处处是生机勃勃的工地。
自从炎思衡决定将首府定于此地后,帕默斯顿正以肉眼可见的“成长”。原本还算宽敞的主街“鲁科萨大道”被拓宽了一倍还多,两侧新栽下的行道树幼苗在五月的风里舒展着嫩叶。街道两旁,大量旧有的、带着特恩兰特繁复雕花风格的石质或木构建筑被改建,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线条简洁硬朗、以实用为主的砖石结构新屋。这些建筑未来将会变成总督府各部门、工坊、商铺和学校。
大道尽头,一座利用特恩兰特贵族旧行宫改建而成的新总督府已初具雏形。虽然炎思衡严令“一切从简”,但作为北岛的象征,其占地和用料依旧透着一种沉稳厚重的力量感。
此刻,在总督府工地旁临时划出的一片空地上,人声鼎沸,更是热闹非凡。一块刷着醒目白漆的木牌竖在那里,上面用规整的北明文字写着:“帕默斯顿基础学校招生处”。
队伍排得老长,弯弯曲曲绕了好几圈。队伍里多是八九岁的孩子,穿着或新或旧但都浆洗得干干净净的衣裳,小脸上带着紧张、好奇和掩饰不住的兴奋。拉着他们手的父母,则多是像王大山这样的新移民,或是北岛本地的普通工人、小贩。他们的脸上混杂着疲惫、风霜,但现在,望向队伍前方几张书桌后坐着的教书先生时,眼中都燃着同一种灼热的光——那是望子成龙的光,更是对“不收钱就能念书”这条政令所代表的、触手可及的未来的深切期盼。
“名字?年龄?父母姓名?住哪一区?”一个面容温和的中年先生正边执笔,边温柔地问着面前一个紧紧攥着母亲衣角、脸蛋红扑扑的小女孩。
“苏珊……苏珊·贝克,七岁……父亲叫汉斯·贝克……在……在城西的伐木场做工……我们住木场区…”女孩的母亲,一个年纪不大却脸上刻满风霜的妇人,紧张又激动地抢着回答,生怕说慢了名额就没了。
“好,苏珊·贝克。”先生微笑着在名册上工整地写下名字,递过一块刻着编号的木牌,“收好这个,这个月二十号,带着木牌到城东原‘老磨坊’报到。学习的材料,学校会发。”
妇人接过木牌,如同捧着稀世珍宝,粗糙的手指一遍遍摩挲着上面的刻痕,眼圈瞬间就红了,对着先生不住地鞠躬:“谢谢先生!谢谢总督大人!谢谢!孩子能念书了……能念书了……”她语无伦次,拉着懵懂的女儿挤出人群,脚步都轻快得像要飞起来。
队伍缓慢而充满希望地向前移动着。阳光洒在孩子们仰起的稚嫩脸庞上,洒在父母们饱含期冀的眼中,也洒在那块写着“基础学校”的木牌上,仿佛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边。
朗朗的读书声,似乎已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空隐隐回荡。
喜欢铁火权舆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铁火权舆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