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海号”穿越马六甲海峡时,海面上的风浪明显小了些。程远站在甲板上,手里摊开那张标注着澎湖抗倭遗址的海图,指尖落在“西屿坪”的位置——这里正是史料记载中,李念海击退荷兰殖民者的主战场。张瑜走过来,将一件叠好的防风外套递给他:“夜间温度会降,别着凉了。”她的指尖不经意蹭到程远的手背,两人都顿了一下,又很快移开目光,只剩下海风带着一丝微妙的沉默掠过。
郑海峰突然从驾驶室冲出来,手里举着望远镜,声音里满是兴奋:“看到澎湖列岛了!西屿坪的灯塔就在前面!”众人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远处海面上,一座白色灯塔矗立在礁石上,灯光在暮色中闪烁,像六百年前抗倭将士点燃的烽火。
抵达西屿坪时,已是深夜。当地文物局的工作人员早已在码头等候,领头的老郑握着程远的手,递来一份泛黄的档案:“这是我们整理的《澎湖抗倭志》,里面记载了万历三十年,李念海带着福建水师在这里和荷兰人交战的事,还提到他们在岛上建了座‘靖海堡’。”
程远翻开档案,里面的手绘地图清晰标注着靖海堡的位置——就在西屿坪西侧的山坳里,离海岸线不到一公里。林新宇立刻操控无人机升空,热成像画面很快传来:山坳里有明显的石墙遗迹,周围还散落着大量金属反应点,像是当年的兵器残骸。
第二天清晨,考古队跟着老郑前往靖海堡。山路崎岖,随处可见裸露的礁石,张瑜不小心崴了脚,程远立刻蹲下身,想帮她查看伤势。郑海峰却抢先一步,从背包里掏出应急医疗包:“我来我来,你们继续往前走,我处理完马上跟上。”程远看着郑海峰熟练地给张瑜包扎,心里泛起一丝复杂的情绪,转身跟着林珊继续前行。
靖海堡的遗址比想象中保存得更好。石墙虽然坍塌了一半,但仍能看出正方形的轮廓,每块珊瑚石都被打磨得平整,显然是人工砌筑的。程远蹲在墙根,发现石缝里嵌着一枚生锈的铳弹,形制与麻林地发现的迅雷铳弹完全一致:“这是李念海部队留下的,他们当年应该在这里架设过火器。”
林珊在堡内的空地上进行土壤采样,很快有了发现:“土壤里的火药残留浓度很高,还有大量的铁屑,说明这里发生过激烈的战斗。”她用小刷子清理着一块石碑,上面的字迹渐渐显现:“万历三十年,李念海于此败红毛夷,保澎湖,安民生”,落款是“福建水师全体将士”。
张瑜和郑海峰赶过来时,正好看到程远和林珊围着石碑讨论。张瑜的脚踝还绑着绷带,却执意要查看遗址:“我想看看李念海当年战斗的地方,看看他是怎么完成父亲遗愿的。”程远递给她一把工兵铲:“小心点,跟着我们,别走远。”
郑海峰在堡内的一个角落,发现了一个隐藏的地窖。地窖口被石板封住,上面刻着“军器库”三个字。程远和郑海峰合力移开石板,一股潮湿的气息扑面而来,地窖里整齐码放着数十支迅雷铳和几箱铳弹,还有一面残破的军旗,上面绣着的“李”字虽然褪色,却仍能看出当年的威风。
“这些武器保存得太好了!”林珊拿起一支迅雷铳,铳管上的“万历三十年”款识清晰可见,“和麻林地发现的属于同一批,是军器局专门配发的,说明李念海的部队装备很精良。”她突然注意到地窖墙壁上的刻痕,是密密麻麻的名字,“这些是士兵的名字!他们把名字刻在这里,是想让后人记住他们的牺牲。”
程远的目光落在其中一个名字上——“王小三”,与麻林地王奎祖传船牌上的“王二狗”同姓,或许是同一家族的人。他突然想起王奎在拘留所里痛哭的样子,那些被利益蒙蔽的后人,或许并不知道自己的祖辈曾是抗倭英雄。
林新宇的无人机在靖海堡东侧的海滩上,发现了更多遗迹。那里散落着大量的荷兰东印度公司的银币和武器残骸,还有几具骸骨,经林珊检测,属于欧洲人,骨骼上有明显的铳弹和刀伤痕迹:“这是荷兰殖民者的遗骸,他们当年在这里被李念海的部队击败,很多人战死在海滩上。”
张瑜在海滩的礁石缝里,发现了一块荷兰东印度公司的铜徽章,上面刻着“Voc”的字样(荷兰东印度公司的缩写),边缘还有打斗的痕迹:“这是他们的战利品,李念海的部队应该把这些徽章作为胜利的象征。”
当天下午,考古队在靖海堡旁发现了一座古墓。墓碑上刻着“明故备倭都司李公念海之墓”,墓前还立着一块功德碑,记载着他一生的功绩:万历三十年败荷兰人于澎湖,万历三十五年守台湾,击退西班牙殖民者,万历四十年病逝于任上,享年五十八岁。
程远和张瑜小心翼翼地清理着墓碑前的杂草,郑海峰则在墓旁发现了一块断裂的石碑,上面刻着“父继宗,子念海,两代忠烈,护我海疆”——这是后人对李家父子的评价,简单的一句话,却道尽了他们的一生。
林珊对古墓进行了勘探,发现没有被盗的痕迹:“我们暂时不进行发掘,先做好保护措施,等后续的考古计划批准后,再进行系统性清理。”程远点头,他知道,这座古墓不仅是李念海的安息之地,更是一段抗倭历史的见证,需要格外谨慎。
离开西屿坪的前一天,程远团队和当地文物局一起,在靖海堡旁立起了新的纪念碑。铜匾上刻着“明万历三十年,李念海率福建水师于此击败荷兰殖民者,守护澎湖海疆”,旁边镶嵌着从地窖里发现的一枚迅雷铳弹复制品。当地的村民自发前来参加揭碑仪式,一位老人带着孙子,指着纪念碑上的“李念海”三个字:“要记住这个名字,是他保护了我们的家园。”
程远站在纪念碑前,望着远处的海面,夕阳将海水染成金色。张瑜走到他身边,轻声说:“从麻林地到澎湖,我们找到了李继宗和李念海父子的故事,也找到了中国航海史的另一面——不仅有郑和下西洋的辉煌,还有无数像他们这样的普通人,用生命守护着海疆。”
程远点头,他想起那些在麻林地牺牲的抗倭将士,那些在印度洋被荷兰人劫掠的民间商人,还有李继宗、李念海父子,他们都是中国航海史的英雄,虽然名字不同,故事不同,却都有着同样的信念——守护家国,守护海洋。
“探海号”驶离西屿坪时,码头上的村民们挥手送行,灯塔的灯光在暮色中闪烁,像在为他们指引下一段航程。程远站在甲板上,手里握着从靖海堡发现的那枚迅雷铳弹残片,心里充满了感慨——这次澎湖之行,不仅填补了明代抗倭历史的空白,更让他明白了考古的意义:不仅是发掘文物,更是打捞被遗忘的故事,传承英雄的精神。
张瑜递来一杯热茶,轻声问:“下一站去哪里?”程远翻开海图,指尖落在“台湾基隆”的位置——那里是史料记载中,西班牙殖民者曾强占的地方,也是李念海当年守护过的海疆:“去基隆,看看李念海当年战斗过的地方,看看还有多少被遗忘的故事。”
郑海峰和林新宇听到这话,立刻兴奋地讨论起来,林珊则在笔记本上记录着下一站的考古计划。程远看着身边的同伴,心里充满了温暖——他们虽然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性格,却因为同一个目标走到一起,共同追寻着那些被时光掩埋的历史。
“探海号”再次起航,朝着基隆的方向驶去。台湾海峡的浪涛拍打着船舷,像是在诉说着那些英雄的故事。程远站在船首,望着远处的海平面,心里坚定——无论前路有多少困难,他们都会继续走下去,因为那些英雄的故事,值得被永远铭记,值得被世界知晓。
考古浮海记·第六十九章 《铳声如雷》(四续)
“探海号”驶入台湾海峡时,海面飘起了薄雾。程远站在驾驶室,手里攥着李念海功德碑的拓片,目光透过雾霭望向远处若隐若现的基隆港——史料记载,万历三十五年,西班牙殖民者在此登陆,用火炮轰开了基隆的城门,而李念海带着福建水师赶来时,这座港口早已被硝烟笼罩。
“声呐有反应!”郑海峰的声音打破了沉默,声呐屏幕上,一片不规则的金属反应区在水下十米处闪烁,边缘还能看到木质结构的轮廓,“位置在基隆港东侧的礁石区,像是艘沉舰!”林新宇立刻操控无人机降低高度,雾中航拍画面里,礁石间隐约露出半截船桅,桅杆上缠着的铁链在海水中泛着冷光。
程远让“探海号”在附近海域锚定,郑海峰带着潜水队准备下水。张瑜蹲在甲板上,将潜水设备逐一检查:“基隆港的洋流复杂,礁石又多,一定要注意安全。”郑海峰拍了拍她的肩膀,笑着说:“放心,我在海里比在陆地上还熟!”说着就穿戴好装备,纵身跃入海中,溅起的水花很快被薄雾吞没。
水下机器人率先传回画面。沉舰的船身倾斜着嵌在礁石缝里,船首的“福建水师”字样虽被海藻覆盖,却仍能辨认,船尾的编号“闽水字二十一号”与《澎湖抗倭志》中记载的李念海座舰编号完全一致。更惊人的是,船舱里散落着数十支西班牙火绳枪,枪身上的“1598年”铸造标记清晰可见——这正是西班牙殖民者入侵基隆的年份。
“是李念海的船!”程远盯着屏幕,心脏忍不住加速跳动。水下机器人的探照灯扫过驾驶舱,一具骸骨靠在舵轮旁,腰间系着的铜牌刻着“备倭都司”,与李继宗的铜牌样式相同,只是上面的名字换成了“李念海”。骸骨的右手仍紧紧握着舵轮,左手攥着一份残破的战报,上面用朱砂写着“基隆已复,夷人遁走,吾军伤亡过半”。
郑海峰带着潜水队员小心翼翼地清理船身周围的海藻。当他们打开船长室的木箱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里面装着一本《海战纪要》,纸张用桐油浸泡过,虽在海水中浸泡了四百多年,字迹仍清晰可辨。开篇第一句就是“承父志,守海疆,不敢有负”,字里行间满是李念海对父亲的敬畏与对家国的忠诚。
“他在这里和西班牙人打了三天三夜。”林珊捧着《海战纪要》的扫描件,声音带着哽咽,“第一天,西班牙人用火炮轰击港口,他带着船队正面迎战;第二天,他派士兵从陆路绕到敌后,烧毁了夷人的弹药库;第三天,他亲自驾船撞击夷人的旗舰,才把他们赶出基隆。”纪要的最后一页,画着基隆港的防御图,上面标注着“炮台十二座,守军三百人”,是李念海为后续防务留下的规划。
张瑜在沉舰的货舱里,发现了一个紫檀木盒子。盒子打开后,里面装着两缕头发,用红绳系着,旁边放着一张纸条:“一缕为父,一缕为吾,待吾归乡,同葬故土”——这是李念海随身携带的父亲遗发,他终究没能完成“归乡同葬”的心愿,将生命永远留在了自己守护的海疆。
程远站在甲板上,望着沉舰的方向,心里五味杂陈。从麻林地的李继宗,到澎湖的李念海,再到这艘沉舰上的最后一战,李家父子两代人的抗倭故事,终于完整地呈现在眼前。他突然想起资料里说的,明清时期的中国航海者,就是这样一代又一代,用生命抵御着西方殖民者的入侵,守护着中国的海洋权益。
林新宇的无人机在基隆港西侧的山上,发现了更多遗迹。那里有一座残破的炮台,炮台上的铜炮刻着“万历三十五年,李念海监制”的字样,炮口正对着大海,像是仍在警惕地守护着港口。炮台旁的石碑上,刻着当年牺牲将士的名字,密密麻麻的字迹里,程远看到了“王小三”的名字——与靖海堡地窖里刻着的名字一模一样。
“他们都是李念海的部下,跟着他从澎湖打到基隆。”张瑜轻轻抚摸着石碑上的名字,“很多人都没能回去,却把名字永远留在了这里。”当地的文史专家告诉他们,这座炮台在清代还被修缮过,一直沿用至鸦片战争时期,是基隆港最重要的防御设施之一。
当天下午,考古队在炮台附近发现了一座小型墓葬群。墓碑上的字迹虽然模糊,但仍能辨认出“明水师士兵之墓”的字样。林珊对其中一座墓葬进行了勘探,发现墓主人的骸骨上有明显的铳弹伤口,与沉舰上发现的西班牙火绳枪口径一致:“他们是在基隆保卫战中牺牲的士兵,李念海把他们安葬在这里,让他们永远守护着基隆港。”
程远和张瑜一起,在墓葬群旁种下了一棵相思树。树苗的根系还带着泥土,却已抽出嫩绿的新芽,像极了那些永远年轻的士兵,在这片他们守护过的土地上,继续焕发着生机。张瑜轻声说:“等我们下次再来,它应该就长高了,能为这些士兵遮风挡雨了。”
离开基隆的前一天,程远团队在沉舰遗址旁立起了纪念碑。铜匾上刻着“明万历三十五年,李念海率福建水师于此击败西班牙殖民者,收复基隆港”,旁边镶嵌着从沉舰上发现的一枚西班牙火绳枪弹头复制品。当地的渔民自发前来参加揭碑仪式,他们划着渔船,在海面上摆出“忠烈”两个字,用最朴素的方式,纪念着这位抗倭英雄。
程远站在纪念碑前,看着海面上的渔船编队,突然想起李念海《海战纪要》里的一句话:“海疆非吾一人之土,乃万民之土,吾等守之,非为功名,乃为家国。”他转头看向身边的同伴,张瑜眼里闪着泪光,郑海峰的手紧紧握着那枚火绳枪弹头,林新宇正在用相机记录着这一幕,林珊则在笔记本上写下了今天的考古日志——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传承着这份“守海疆,为家国”的精神。
“探海号”驶离基隆港时,薄雾已经散去,阳光洒在海面上,泛着金色的波光。程远站在船尾,手里握着那两缕用红绳系着的头发,心里做了个决定:“我们回福建,把李继宗和李念海的遗骨,还有这两缕头发,一起安葬在福建水师的烈士陵园,让他们父子终于能‘归乡同葬’。”
张瑜、郑海峰、林新宇和林珊都用力点头,眼里满是赞同。对他们来说,这次考古之旅不仅是发掘文物,更是完成了一场跨越四百年的“归乡之约”。
“探海号”调转船头,朝着福建的方向驶去。台湾海峡的浪涛拍打着船舷,像是在为李念海父子送行,也像是在期待着下一段考古旅程的开启。程远望着远处的海平面,心里充满了坚定——无论未来还会遇到多少困难,他们都会继续追寻那些被时光掩埋的英雄故事,让更多人知道,中国的海洋,从来都不是任人欺凌的疆土,而是无数英雄用生命守护的家园。
喜欢考古浮海记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考古浮海记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