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浮海记

春景至若

首页 >> 考古浮海记 >> 考古浮海记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暗笑风起时憨怂爷万里追凶美漫之开局融合祖国人诸天从心录绝代名师战神狂飙小说丹帝重生雷霆圣帝神剑永恒明日方舟之铁与血
考古浮海记 春景至若 - 考古浮海记全文阅读 - 考古浮海记txt下载 - 考古浮海记最新章节 - 好看的玄幻魔法小说

第82章 舟子指引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阅读记录

“探海号”的螺旋桨划破零丁洋海面时,程远正站在甲板的观测台旁,手里捧着的《两种海道针经》被海风掀起页角。晨光透过薄雾洒在书页上,“广州往爪哇针路”那一段的红笔批注格外醒目——是泉州博物馆老馆长去年亲笔标注的“零丁洋段需辨潮汐,晨涨夜落,沉舟多在西侧泥沙区”。他抬头望向远处,广州港的灯塔在晨雾中若隐若现,塔身上“光绪十六年重修”的刻字虽模糊,却与古籍里“广州塔灯,夜明如昼,为舟子指引”的描述渐渐重合,仿佛跨越三百年的时空在此刻交织。

“程队,声呐初步扫描有结果了!”郑海峰的声音从驾驶室传来,他抱着便携式声呐仪跑上甲板,军绿色冲锋衣的袖口还沾着调试仪器时蹭到的机油,黝黑的脸上满是兴奋,“零丁洋西侧水下四十米处,探测到一艘完整的木质沉船轮廓,长十七丈二尺,宽三丈六尺,货舱区域有密集的长方形强反射信号——跟《海国闻见录》里‘清代广州茶叶船,以楠木箱储茶,每箱长三尺、宽二尺、高一尺五’的记载分毫不差!”

程远立刻跟着郑海峰走到主控屏前,屏幕上深蓝色的海水中,一道深色阴影静静卧在泥沙里,货舱位置的光点密集排列,像是沉睡了两百年的宝藏。“再测一次水深和底质,”程远指着屏幕边缘的模糊区域,“确认沉船周围有没有暗礁,还有底质是不是软泥,别让潜水员下潜时陷进去。”

林新宇早已操控着无人机升空,他将无人机悬停在沉船正上方三百米处,高清摄像头穿透晨雾,传回水下实时画面:沉船上覆盖着近半米厚的泥沙,部分船板因海水侵蚀露出暗褐色的木质纹理,船舷两侧还残留着当年固定货箱的铁环,铁环上的锈迹在探照灯下泛着暗红色,像是岁月留下的伤疤。“程队,你看船尾!”林新宇突然放大画面,手指着屏幕右下角,“隐约能看到‘广商陈记’的阴刻字样,旁边还有个‘乾隆’的年号款,虽然被泥沙埋了一半,但能看清‘乾’字的走之旁和‘隆’字的右耳旁!”

林珊这时已经把检测箱搬到了甲板中央,她蹲在箱子旁,正小心翼翼地调试碳十四测年仪,浅粉色的防晒服拉链拉到顶,只露出双透着认真的眼睛。她抬头看向程远时,目光不经意间扫过郑海峰——他正蹲在地上检查潜水服的氧气管,左腿在洛阳江留下的疤痕被潜水服的松紧带勒出淡红印子,林珊的眼神软了软,从检测箱的侧袋里拿出一贴防水创可贴,起身递过去时声音很轻:“等下下潜前把这个贴上吧,这是医用防水款,能挡住海水,别让伤口渗进去细菌。”

郑海峰接过创可贴,指尖碰到她的手,两人都像被烫到似的缩回,晨雾里,他的耳尖悄悄红了,只能低头假装整理潜水服的领口,含糊地说了句“谢谢”。程远站在一旁,假装没看见这微妙的互动,翻开手里的《东西洋考》,指着其中一页对众人说:“你们看这里,‘乾隆二十五年,广州陈姓商帮遣三船赴爪哇,载武夷茶、普洱茶,以松香涂箱防潮,第一船、第二船皆平安归,第三船遇风暴,沉于零丁洋’。如果声呐扫到的是‘陈记’的船,那很可能就是这艘失踪的第三船,我们说不定能找到当年的茶叶样本,还有船员留下的贸易账本!”

半小时后,郑海峰带着两名资深潜水员准备下潜。他穿上厚重的潜水服,背上氧气瓶,面罩戴好前,特意回头看了眼林珊,见她正举着相机准备记录,便朝她比了个“放心”的手势。林珊点点头,举起手里的记录本,在“下潜人员”一栏写下郑海峰的名字,旁边画了个小小的笑脸——这是他们从南澳岛开始的小约定,每次下潜前都会用这种方式互相打气。

潜水员们跳入水中后,主控屏上的水下机器人画面开始实时更新。郑海峰带着队员缓缓靠近沉船,他们先用探照灯仔细检查船身周围的环境,确认没有暗礁和渔网缠绕后,才开始清理船尾的泥沙。“程队,‘广商陈记’的字样确认了!”郑海峰的声音通过水下通讯器传来,带着轻微的电流声,“年号款也清理出来了,是‘乾隆二十五年仲秋’,跟《东西洋考》的记载完全对得上!”

程远握着通讯器,叮嘱道:“先别急于清理货舱,先采集船板样本和周围的泥沙样本,让林珊做碳十四测年,确认沉船的准确年代,另外注意观察有没有船员的骸骨或个人物品,别破坏现场。”

“收到!”郑海峰应了一声,便带着队员用小铲子小心翼翼地采集船板残片,又用取样管收集了沉船周围的泥沙。就在他们准备转移到货舱区域时,郑海峰的探照灯突然照到一个金属物件——是一把铜制的勺子,勺子柄上刻着模糊的字迹,他伸手将勺子从泥沙里挖出来,用防水布擦了擦,看清上面刻着“陈阿贵”三个字。“程队,找到一件个人物品!”郑海峰的声音带着兴奋,“一把铜勺,刻着‘陈阿贵’的名字,应该是船上的船员留下的!”

林珊在甲板上听到这话,立刻把碳十四测年仪的参数调整好,等着样本送上来。一个半小时后,郑海峰和队员浮出水面,他手里举着那个铜勺,另一个潜水员抱着装有船板残片和泥沙样本的防水箱。“程队,你看这铜勺!”郑海峰把铜勺递给程远,勺柄上的“陈阿贵”三个字虽然有些磨损,但仍能清晰辨认,“我们还在船长舱的位置发现了一个木箱的轮廓,被泥沙埋得很深,暂时没敢动,怕破坏里面的东西。”

林珊立刻接过船板残片,放进碳十四测年仪里,仪器屏幕上的数值开始跳动,没过多久,结果就出来了:“距今约248年,误差±3年,对应清代乾隆二十五年至乾隆二十八年”。“跟古籍记载的时间完全吻合!”林珊的声音带着难以掩饰的激动,“我再检测一下泥沙样本,看看有没有茶叶的残留成分——《两种海道针经》里说‘广州赴爪哇船,多载武夷岩茶,其叶含特殊茶多酚,与普洱茶、绿茶的成分不同,能在泥沙中保存百年以上’!”

就在这时,林新宇突然喊了一声:“程队!不好了!”他猛地把无人机画面切换到主控屏,屏幕里一艘挂着“粤渔139”旗号的渔船正朝着沉船海域驶来,船身是深灰色的,甲板上几个蒙面人正快速组装液压起吊机,为首的人穿着黑色冲锋衣,手腕上露出一道狰狞的刀疤——正是在泉州漏网的盗墓团伙头目!

“又是他们!”郑海峰攥紧了拳头,指节因为用力而发白,上次在泉州,这群人趁着巡逻艇赶来前跳海逃跑,没想到这次竟然追到零丁洋来。程远的脸色瞬间沉了下来,他立刻拨通文物局的紧急电话,语速飞快地说:“零丁洋西侧,我们发现的清代茶叶船附近,出现盗墓团伙,他们有液压起吊机和潜水设备,请求立刻支援!”

挂了电话,程远转身对林新宇说:“用无人机投烟雾弹,干扰他们的视线,别让他们靠近沉船!另外把无人机的录音功能打开,记录他们的对话,作为犯罪证据!”林新宇立刻操作无人机,朝着渔船的方向投下两枚烟雾弹,白色的烟雾在海面上散开,挡住了渔船的视线。

“海峰,你带两个人再下去,守住沉船的货舱入口,别让他们破坏文物!”程远拍了拍郑海峰的肩膀,语气严肃,“注意安全,别跟他们硬拼,等巡逻艇过来!”郑海峰点点头,立刻重新穿上潜水服,这次林珊帮他整理氧气管时,特意多检查了几遍,轻声说:“一定要小心,我在上面等你回来。”郑海峰看着她眼里的担忧,心里一暖,用力点头:“放心,我很快就回来。”

郑海峰和队员再次下潜时,盗墓团伙的潜水员已经跳入水中。水下机器人的画面显示,三个盗墓者正朝着货舱的方向游去,手里拿着液压钳和防水手电筒,动作很熟练,显然是惯犯。郑海峰立刻加快速度,游到货舱入口前,挡住了他们的去路。

其中一个盗墓者见有人阻拦,立刻从腰间掏出一把潜水刀,朝着郑海峰刺来。郑海峰侧身躲开,顺势抓住他的手腕,用力一拧,潜水刀“哐当”一声掉在水里,沉入泥沙中。另一个盗墓者见同伴吃亏,从背后偷袭,郑海峰察觉后,猛地转身,用胳膊肘顶住他的胸口,将他推出去好几米远。

就在这时,为首的刀疤脸潜水员突然从怀里掏出一把水下手枪,对准了郑海峰的方向。郑海峰心里一紧,正准备躲避,突然一道身影从旁边冲过来,一把推开了他——是林珊!她不知什么时候也下了水,只套了件救生衣,手里拿着一根用来探测水深的长杆,对着刀疤脸的手腕狠狠敲了一下,水下手枪掉在水里,被水流冲走了。

“你怎么下来了!”郑海峰又气又急,林珊根本没经过专业的水下格斗训练,而且没穿潜水服,在水下待久了会有危险。林珊却摇摇头,用手势示意他别说话,然后指了指远处——文物局的巡逻艇正朝着这边疾驰而来,警笛声划破了零丁洋的宁静。

盗墓者见巡逻艇来了,吓得转身就想跑,却被及时赶到的潜水警员拦住。刀疤脸刚爬上渔船,就被警员按在甲板上,冰凉的手铐“咔嗒”一声锁住了他的手腕。“你们这群考古队的,真是阴魂不散!”刀疤脸不甘心地嘶吼着,脸上的蒙面布被扯下来,露出一张满是横肉的脸,“不就是些烂茶叶、破木头吗,值得你们这么拼命?这些东西在海里埋了两百年,卖了换钱不好吗?”

程远走到他面前,眼神冰冷,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这些不是烂茶叶、破木头,是乾隆年间广州商人出海贸易的见证。当年陈阿贵跟着船队去爪哇,不是为了让你把这些东西当商品卖,是为了让家里的老人能吃上饱饭,让妹妹能穿上新花布,让弟弟能去学堂读书。你只看到它们的市场价值,却看不到背后的人命和牵挂,你偷走的不是文物,是一段不该被遗忘的历史,是无数普通人的生存希望!”

刀疤脸张了张嘴,想反驳,却被程远的话堵得说不出一个字,只能恶狠狠地瞪着程远,最终被警员押上了巡逻艇。看着巡逻艇远去的背影,程远松了口气,转头看向刚从水里上来的郑海峰和林珊——林珊的衣服已经湿透,头发贴在脸上,却还在笑着说:“还好赶上了,文物没被破坏。”郑海峰立刻脱下自己的冲锋衣,披在她身上,语气里带着责备,却藏不住关心:“下次不许再这么冲动了,你要是出了事,怎么办?”林珊低下头,小声说:“我不想让你一个人有危险。”

程远看着这一幕,嘴角不自觉地露出一丝微笑,他转身对林新宇说:“把无人机的录音和画面保存好,交给文物局作为证据,另外再仔细扫描一遍沉船周围,确认没有其他盗墓者留下的设备。”

解决了盗墓者的麻烦,考古队重新展开发掘工作。第二天一早,郑海峰带着队员开始清理船长舱的木箱。他们先用高压水枪轻轻冲掉木箱表面的泥沙,露出了楠木的纹理,木箱上还残留着当年涂的松香,虽然已经发黑,却仍能闻到淡淡的松香味。“程队,木箱是锁着的,用的是铜锁,没被破坏!”郑海峰通过通讯器汇报,“我们准备用特制的工具打开,尽量不损坏锁具。”

程远叮嘱道:“小心点,里面可能有纸质的账本或书信,别让海水进去损坏了。”半个多小时后,铜锁被成功打开,郑海峰小心翼翼地掀开木箱盖子,里面铺着一层防潮的丝绸,丝绸下面放着一本泛黄的《航海账本》和一个沉香木盒。“程队,找到账本了!还有一个木盒!”郑海峰的声音带着兴奋,“账本看起来保存得很好,丝绸防潮效果不错!”

当账本和木盒被送上船时,林珊立刻用恒温恒湿箱将它们保存起来,然后开始小心翼翼地清理账本上的灰尘。账本的封面是深蓝色的布面,上面用毛笔写着“陈记商船航海账 乾隆二十五年”,翻开第一页,里面详细记录了这次贸易的收支情况:“乾隆二十五年三月初五日,购武夷岩茶五百箱,每箱价银六钱,共三百两;购普洱茶二百箱,每箱价银七钱五分,共一百五十两;雇船工十二人,每人月银二两,共二十四两;船费五十两……”每一笔都记得清清楚楚,字迹工整,能看出记账人的细心。

账本的最后几页,画风突然变得稚嫩起来,字迹也不如前面工整,上面写着:“三月十二日,船离广州,娘站在码头挥手,我跟娘说,等我回来,给您买棉袄,给阿妹买花布,给阿弟买笔墨,送阿弟去学堂。娘哭了,我也哭了,我跟娘保证,一定平安回来。”“四月初一日,过零丁洋,水色湛蓝,船长说,再走一个月就能到爪哇了,到了爪哇,把茶叶卖了,就能赚很多钱,就能实现对娘的承诺了。”程远看着这些文字,眼眶有些发热,这些简单的记录,却藏着一个年轻人对家的牵挂和对未来的期盼。

沉香木盒打开后,里面装着一小块雕成莲花形状的沉香,香气淡雅,即使过了两百年,仍能闻到浓郁的木质香,木盒里还放着一封折叠整齐的家书,信纸是用宣纸做的,虽然有些泛黄,却没有破损。林珊小心翼翼地展开信纸,上面的字迹和账本最后几页的稚嫩字迹一模一样,显然是陈阿贵写给母亲的:

“娘:

展信安好。

儿已随船出海多日,目前一切平安,船长说,过了零丁洋,再往南走一个月,就能到爪哇了。船上的茶叶都好好的,用松香涂了木箱,不怕海水渗进去,您放心。

这次去爪哇,我跟船长学了很多东西,知道了怎么看罗盘,怎么辨潮汐,还知道了爪哇的胡椒很有名,等卖了茶叶,我想给您买些胡椒回来,您做的胡椒鸡最好吃了。

娘,您年纪大了,别太劳累,家里的活让阿妹多帮衬着点,阿弟要是调皮,您别打他,等我回来,教他读书写字。我跟您保证,这次回来,一定给您买件新棉袄,给阿妹买块最好看的花布,给阿弟买笔墨纸砚,送他去学堂,不让他像我一样,没读过多少书。

娘,我很想您,很想阿妹和阿弟,等我回来,我们一家人好好过日子。

儿:阿贵 乾隆二十五年四月初一日”

林珊读着家书,声音渐渐哽咽,眼泪滴在信纸上,她赶紧用纸巾轻轻擦掉,生怕损坏了这封珍贵的家书。程远接过家书,仔细看了一遍,心里满是感慨,这封短短的家书,承载着陈阿贵对家人的思念和对未来的憧憬,却没想到,他再也没能回到家,没能实现对母亲的承诺。

“我在账本的纸页上,发现了几根头发丝,”林珊突然想起什么,立刻从恒温恒湿箱里拿出账本,用镊子小心翼翼地夹起头发丝,放进样本袋里,“这些头发说不定是陈阿贵留下的,我可以用dNA技术,还原出他的部分特征,说不定还能找到他的后代,让他们知道自己的祖先当年的故事。”

程远点点头,说:“好,你尽快做dNA检测,我联系广州博物馆,让他们帮忙查找陈氏家族的族谱,看看能不能找到陈阿贵的记载。”

接下来的几天,考古队继续清理沉船的货舱,从里面打捞出了七百多箱茶叶,其中五百箱是武夷岩茶,两百箱是普洱茶,虽然茶叶已经碳化,但仍能看出条索状的外形,部分茶叶上还残留着当年的茶香。林珊对茶叶样本进行了成分检测,确认这些茶叶确实是清代乾隆年间的武夷岩茶和普洱茶,与《两种海道针经》《海国闻见录》的记载完全一致。

dNA检测结果也在三天后出来了,林珊拿着报告跑到甲板上,兴奋地对程远说:“程队!dNA比对有结果了!我把陈阿贵考古浮海记·第九十九章 《海道针经》(全章扩写·续)

的头发dNA数据,与广州博物馆提供的陈氏家族族谱基因库做了比对,找到了高度匹配的一支——住在广州番禺区的陈志强老人,他是陈阿贵的第六代孙!”

程远立刻让林珊联系陈志强老人,电话接通时,听筒里传来一位苍老却精神的声音:“您好,请问是哪位?”林珊握着电话,语气带着几分激动:“陈老先生您好,我们是‘探海号’考古队,在零丁洋发现了一艘清代乾隆年间的‘陈记’茶叶船,船上找到了您的先祖陈阿贵留下的铜勺、账本和家书,想邀请您来船上看看。”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随后传来老人哽咽的声音:“阿贵……是我太爷爷的太爷爷陈阿贵吗?我小时候听爷爷说,他当年去南洋贸易,再也没回来,家里人找了他一辈子,没想到……没想到今天能见到他的东西!”当天下午,陈志强老人就带着儿子和孙子,坐出租车赶到了“探海号”停靠的码头。

老人今年七十四岁,头发花白,却精神矍铄,一登上甲板,就直奔放着文物的恒温恒湿箱。当林珊小心翼翼地拿出那把刻着“陈阿贵”的铜勺时,老人颤抖着双手接过来,指尖抚过勺柄上的字迹,老泪纵横:“这是阿贵的勺子!我爷爷说,阿贵小时候就用这把勺子给太奶奶盛饭,他出海前,太奶奶特意把这把勺子装在他的行李里,说让他看着勺子,就像看到家里人一样。”

接着,林珊又拿出《航海账本》和家书,老人戴上老花镜,一字一句地读着,读到“给娘买棉袄,给阿妹买花布”时,眼泪滴落在账本的纸页上,他用袖口擦了擦眼泪,哽咽着说:“太奶奶当年等了阿贵一辈子,直到去世前,还抱着阿贵的衣服说‘阿贵会回来的,他答应给我买棉袄的’。现在看到这封信,我终于能告慰太奶奶的在天之灵了——阿贵没有忘记她,他只是没能回来。”

老人的孙子陈小明今年十六岁,是个高中生,他凑在旁边看着家书,眼里满是好奇:“爷爷,原来我们家祖上是做茶叶贸易的啊!阿贵先祖真勇敢,敢去那么远的地方。”陈志强摸了摸孙子的头,笑着说:“是啊,阿贵先祖是个好孩子,他为了家人,冒着风浪去南洋,我们要记住他的故事,也要像他一样,有担当,有责任。”

程远看着这一幕,心里满是温暖,他对陈志强说:“陈老先生,我们打算在沉船遗址旁立一座纪念碑,把阿贵的故事刻在上面,让更多人知道他的牵挂和坚守。另外,这些文物修复完成后,会在广州博物馆展出,到时候想邀请您和家人参加开幕式。”陈志强连连点头:“好!好!谢谢你们,谢谢你们让阿贵‘回家’了,我们一定去参加开幕式!”

接下来的半个月,考古队加快了发掘进度,除了茶叶、账本和家书,还从沉船上打捞出了三十多件清代青花瓷器,这些瓷器大多是碗、盘、壶等日常用品,应该是船员们的生活用具。其中有一个青花缠枝莲纹碗,碗底刻着“阿妹”两个字,林珊推测,这可能是陈阿贵特意为妹妹买的,想带回家给她用,却没想到永远留在了海底。

他们还在船员的住舱区域,找到了一些个人物品:一个绣着“平安”二字的布荷包,里面装着几颗晒干的莲子,应该是船员用来寄托思念的;一本翻旧了的《三字经》,书页上还留着陈阿贵的批注:“阿弟要好好读书,长大了做个有用的人,别像哥哥一样,只能靠出海谋生”;还有一把铜制的算筹,算筹上刻着密密麻麻的数字,显然是用来记录贸易收支的。

林珊对这些物品进行了细致的修复,她用特制的清洁剂轻轻擦拭布荷包上的泥沙,让“平安”二字重新变得清晰;用镊子小心地整理《三字经》的纸页,防止纸张破损;用软毛刷清理算筹上的锈迹,让刻着的数字显露出来。每修复一件物品,她都像是在与两百多年前的陈阿贵对话,感受着他的喜怒哀乐。

郑海峰则忙着组织队员清理沉船的船身,他们用高压水枪和小铲子,一点点清除覆盖在船板上的泥沙,让沉船的轮廓越来越清晰。在清理船首时,他们发现了一块破损的船牌,上面刻着“广商陈记 乾隆二十五年”的字样,虽然船牌已经断裂,但仍能看出当年的工整字迹。郑海峰把船牌交给程远,笑着说:“程队,这下更确定了,这就是‘陈记’的船,阿贵的船。”

离开零丁洋的前一天,考古队在沉船遗址旁立起了纪念碑。碑身用从沉船上打捞上来的青石板制成,青石板经过修复,表面变得平整光滑。正面刻着“清乾隆二十五年 广州商船‘陈记’船员遇难处”,字体刚劲有力;背面刻着陈阿贵家书中的那句话:“归乡后,给阿娘买棉袄,给阿妹买花布,再送阿弟去学堂读书”,旁边还刻着一把小小的铜勺图案,代表着陈阿贵的牵挂。

立碑当天,陈志强带着陈氏家族的四十多位后人来到现场,他们穿着整齐的衣服,手里捧着鲜花,在纪念碑前深深鞠躬。陈志强代表家族发言,他的声音虽然有些颤抖,却充满了力量:“阿贵,还有‘陈记’船的各位船员,今天我们来接你们‘回家’了。两百多年了,你们在海底辛苦了,现在的广州,冬天有暖和的棉袄,花布随处可见,学堂里坐满了读书的孩子,你们的心愿,我们都帮你们实现了。你们放心,我们会把你们的故事讲给子孙后代听,让他们永远记住,在这片海域上,曾经有一群为了家人、为了生活而扬帆远航的人。”

说完,陈志强和家人们把鲜花放在纪念碑前,花瓣在海风中轻轻飘动,像是在回应着他们的思念。程远和考古队的队员们也站在纪念碑前,向逝去的船员们致敬,海风带着海水的咸涩吹过,像是在诉说着这段跨越两百年的故事。

“探海号”驶离零丁洋时,夕阳已经落到了海平面以下,把海面染成了一片金红。程远站在甲板上,手里拿着陈阿贵的家书复印件,心里满是感慨。他想起了张瑜,想起了她常说的那句话:“考古不是挖‘宝贝’,是打捞被时光埋住的人,是替他们把没说出口的牵挂,讲给后来人听。”现在,他终于用行动践行了这句话——他们打捞起了陈阿贵的故事,让他的牵挂被更多人知道,让他的精神得以传承。

郑海峰走到程远身边,递给他一杯热姜茶,杯子上还印着“探海号”的标志。“程队,喝杯热茶暖暖身子吧。”郑海峰笑着说,“下一站去哪?我听说厦门港有一艘明代的瓷器船,《两种海道针经》里记载,那艘船载着大量的德化白瓷,沉在厦门湾附近,我们去看看?”

程远接过热姜茶,喝了一口,暖意从喉咙传到心里。他回头看了看林新宇和林珊,林新宇正拿着《海国闻见录》翻找厦门港的记载,手指在书页上轻轻滑动,嘴里还念叨着“厦门湾,水色清,多瓷器沉船”;林珊则在整理这次的考古报告,她把陈阿贵的家书复印件小心地夹在报告里,嘴角带着淡淡的微笑。两人偶尔对视一眼,眼神里满是默契,像是在交流着下一次发掘的期待。

程远笑了笑,指着远处的海平面说:“去厦门!带着阿贵的故事,带着张瑜的心愿,我们继续走。这片海洋上,还有无数像阿贵一样的人,他们的故事等着我们去发掘,他们的牵挂等着我们去传承。我们要让更多被遗忘的海魂,重见天日,让更多人知道,在这片蓝色的海洋上,曾经发生过那么多感人的故事。”

郑海峰点点头,转身去准备航行路线;林新宇关掉《海国闻见录》,开始检查无人机的设备;林珊把考古报告放进文件夹,又拿起陈阿贵的铜勺样本,准备做进一步的材质分析。甲板上,每个人都在忙碌着,却充满了力量,因为他们知道,他们的考古之旅还没有结束,他们还有很多故事要去打捞,还有很多牵挂要去传递。

“探海号”的船帆在夕阳下展开,像一双巨大的翅膀,载着他们朝着厦门港的方向驶去。甲板上,《两种海道针经》《海国广记》《东西洋考》《海国闻见录》四本书被摊开在桌子上,海风轻轻吹过书页,发出“哗啦哗啦”的声音,像是古代的航海人在指引着方向,又像是逝去的海魂在诉说着他们的故事。

程远站在甲板的观测台旁,手里握着陈阿贵的家书复印件,望着远处渐渐模糊的零丁洋,心里默念着:“阿贵,我们走了,你的故事我们会永远记住,也会讲给更多人听。放心吧,你的牵挂,不会被遗忘。”

海风吹拂着他的头发,带着海水的咸涩和历史的厚重,程远知道,无论未来他们走到哪里,无论他们发掘出多少沉船和文物,他们都不会忘记自己的初心——打捞被时光埋住的人,替他们把没说出口的牵挂,讲给后来人听。因为每一个海魂的故事,都值得被铭记;每一份跨越时空的牵挂,都值得被传承。

“探海号”的船笛声在海面上响起,悠长而坚定,像是在向这片海洋宣告:他们来了,带着对历史的敬畏,带着对海魂的敬仰,继续他们的考古浮海之旅,直到每一段被遗忘的历史,都能重见天日,直到每一个逝去的海魂,都能找到回家的路。

喜欢考古浮海记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考古浮海记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末世:极度崩坏特工冷妃:绝情王爷休想逃女配是重生的丹崖仙途血嫁,神秘邪君的温柔最仙遊重生年代不做贤妻诸天开局长生药娇妻入怀:恶魔总裁来自阴间征天战途二少爷的宠妻日常异世大陆:DNF全职圣骑士我的竹马是男配科举文抄公的快乐你想象不到神秘复苏之诡闻记盛宠之嫡妻归来鬼眼道长盛宠妻宝战婿归来食妖奇谭
经典收藏君倾世:冷面鬼医一世不够再来三生可好诸天:开局破防李莫愁大明:我,开国王爷,带头反对分封制总裁,你家娘子又跑了邪道速通,但我真是正道修士啊我的玄幻你不懂小不点的新书灵荒纪元异种逆天争天帝战时间苍凉爱不淡忘魔界的女婿寰云霸主万界一键修炼群重生国民天后:宫少,放肆宠!三千世界漫漫逍遥游攻略五位大佬,黑莲花宿主又飒又撩逍遥仙医人间道遮天之万古称尊救宋
最近更新从一人开始闯荡诸天亵渎之鳞萧凛:禹洲问道纪霜天烛世录废柴女婿竟是绝世神医玄灵异界主宰攻略仙尊报错后我改嫁天道之子道恒师分身互相传功,我只管破境!我若成仙,天道又奈我何我在异世界当健身教练魔龙神君穿进修仙界我重生成了仙尊无题岁岁贴地武夫,谁教他炼剑起飞的?希腊神话之千万谋算,只为自由掌控本源雷灵根,无敌才刚刚开始逆世灵幻天尊让你当炮灰?你肝成绝世武神!庸梦录
考古浮海记 春景至若 - 考古浮海记txt下载 - 考古浮海记最新章节 - 考古浮海记全文阅读 - 好看的玄幻魔法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