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衍之猛地把嘴里的饼干渣咽下去,剧烈的吞咽动作让他喉咙发紧,差点呛出眼泪。
他咳了两声,没有急着回应脑子里的 “邀请”,而是先按下了通讯器侧面的红色紧急按钮 —— 这按钮平时只有遭遇深海巨兽突袭或重大设备爆炸时才会按,
是基地最高级别的应急信号,按下后会直接联动指挥中心的应急系统和地面总部,同时触发基地的一级戒备状态。
按下的瞬间,指挥中心的应急灯立刻闪起刺眼的黄光,灯光频率为每秒钟两次,能最大限度地引起人员注意。
刺耳的警报声瞬间响彻整个空间,那是频率 2000 赫兹的高频声波,能穿透隔音门,确保每个角落的人员都能听到。
即使是在隔音效果最好的数据分析室,也能清晰地听到警报声,提醒里面的人员迅速前往指挥中心集合。
这种警报声是经过声学专家专门设计的,既能快速引起警觉,又不会对人体听力造成永久性损伤,在基地的历次应急演练中,响应率都能达到 100%。
所有工作人员都下意识地停下手中的活,无论是正在记录数据的监测员,还是调试设备的工程师,全都齐刷刷地看向陆衍之的方向,脸上写满了疑惑和紧张。
有人放下了手中的笔,有人暂停了正在运行的程序,还有人下意识地摸向了自己的应急装备,以为基地遭遇了突发危险。
上次基地遭遇深海巨型章鱼袭击时,也是这样的警报声响起,当时章鱼的触手缠住了基地的外部观测舱,差点导致舱体破裂,
最后动用了高压水枪才将其驱离,这段经历让所有人都对警报声格外敏感。
“立刻查全球范围,
有没有同款金色烙印和奇怪通讯!
优先级最高 —— 比上次抓‘深海掠夺者号’非法采矿船还高!”
陆衍之的声音带着一丝刚平复下来的沙哑,却异常坚定,不容置疑。
上次抓捕 “深海掠夺者号” 时,那艘船载着 1000 吨非法开采的多金属结核,这种结核富含锰、钴、镍等稀有金属,市场价值超过 10 亿美元。
船主为了逃避制裁,试图穿越公海,甚至还配备了干扰设备,能屏蔽海警船的雷达信号。
当时基地启动了最高优先级任务,调动了 3 艘海警船和 2 架无人机,经过 72 小时的追踪和围堵,才最终将其拦截。
在这次行动中,小周还因成功破解了对方的导航系统,获得了基地的 “杰出贡献奖”,可见这次事件在陆衍之心中的重要性,远超一般的紧急任务。
命令传下去的十分钟里,指挥中心的 36 块大屏幕像开了走马灯,全球 234 个监测站点的数据疯狂刷新。
从南极科考站到赤道雨林观测点,从深海探测器到近地卫星,所有能联网的设备都在同步搜索 “金色烙印” 信号。
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文字和图表让人眼花缭乱,不同地区的信号强度、出现时间、持续时长等数据不断更新,负责数据汇总的工程师手指在键盘上翻飞,
敲击键盘的声音密集得像下雨,额头上渗出了汗珠,不得不时不时用手背擦一下。为了提高搜索效率,工程师们还启动了分布式计算系统,
调用了全球 10 万台联网设备的闲置算力,这种规模的算力调动,之前只在破解重大加密文件时使用过。
最终统计结果出来时,
所有人都倒吸一口凉气:
收到 “金色邀请函” 的人不足万分之一。
按当时全球 78 亿人口计算,满打满算也就 72 个人。这个数字比基地每年选拔深海潜航员的比例还低 ——
潜航员选拔通过率约为千分之三,每年从数千名候选人中挑选出十几人,而 “逆流方舟” 的选中率,相当于从全球人口中挑出一个小村庄的人数,其稀缺程度远超想象。
这 72 个人分布在世界各地,从北纬 70° 的挪威斯瓦尔巴群岛,到南纬 50° 的阿根廷火地岛,跨越了寒带、温带和热带,涵盖了高山、平原、雨林、沙漠等多种地貌。
他们从事的职业更是千差万别,有农民、工匠、学生,还有科学家、医生、环保志愿者,但每个人都有着不寻常的经历,这些经历都与 “坚守” 和 “创造” 有关,在各自的领域里书写着平凡却伟大的故事。
荷兰的老扬,是个靠生态农业 “逆天改命” 的倔老头。
他年轻时目睹撒哈拉沙漠边缘的农田被风沙吞噬,肥沃的土壤变成了贫瘠的沙丘,村民们被迫背井离乡,四处迁徙寻找新的生存之地。
这一幕在他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从此立下 “治沙种粮” 的目标,发誓要让沙漠重新变成绿洲。
他花了三十年时间,带着家人在沙漠边缘扎营。
最初的几年,他尝试种植当地常见的耐旱作物,却因为风沙过大、水源不足,一次次失败,种下的幼苗要么被风沙掩埋,要么因缺水枯死。
但他没有放弃,反而开始研究改良种植技术,先后尝试过 20 多种耐旱作物,从小麦到高粱,从豆类到蔬菜,不断调整种植方案。
他还专门前往以色列学习先进的节水农业技术,将滴灌、喷灌等技术与当地实际情况结合,研发出适合沙漠地区的 “低压滴灌系统”,能将水资源利用率提高到 90% 以上。
他还发明了 “沙障 + 滴灌” 的组合技术,用麦草编织成沙障,固定流动的沙丘,同时铺设滴灌管道,将珍贵的水资源精准输送到作物根部,减少水分蒸发。
经过五年的反复试验,他终于在年降水量不足 100 毫米、寸草不生的沙地上,种出了第一片小麦。这片小麦田面积只有 0.5 公顷,产量也只有正常农田的一半,但对老扬来说,这是沙漠变绿洲的第一步,意义非凡。
如今,这片土地已经被改造成 200 公顷良田,不仅能产出亩产 300 公斤的小麦,还种植了耐旱的果树和牧草,形成了小型生态循环。
果树的根系能进一步固定土壤,牧草能为牲畜提供饲料,吸引了周边村民回流,曾经荒凉的沙漠边缘,如今充满了生机,成了当地有名的 “沙漠绿洲”。
老扬的事迹还被荷兰农业部列为生态农业的典型案例,每年都有数百名农业研究者前来参观学习,他也因此获得了 2023 年 “全球生态保护奖”。
当时他正蹲在田埂上摸麦穗,指腹轻轻蹭着麦芒上的晨露,感受着谷物成熟的触感,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金色光流就缠上了他,连口袋里装着的、精心培育的抗沙小麦种子袋都被一并裹了进去。
那些种子是他三十年心血的结晶,每一粒都经过了抗逆性筛选,能在干旱、高温的环境下正常发芽生长,是他留给这片土地最珍贵的礼物。
这些种子的基因序列还被存入了荷兰皇家植物研究所的基因库,作为耐旱作物的研究样本。
日本奈良的中村师傅,已经 82 岁高龄,却依旧坚守在唐招提寺,从事木构修复工作。
这座由鉴真和尚主持修建的寺庙,已有 1200 多年历史,是日本佛教律宗的总寺院,也是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
寺内的许多木构建筑因年代久远,出现了虫蛀、腐朽等问题,部分梁木甚至出现了裂痕,若不及时修复,可能会面临坍塌的风险。
2019 年,唐招提寺的金堂建筑还因木构老化,被列入 “世界文化遗产濒危名单”,中村师傅正是在那时主动请缨,加入了修复团队。
中村师傅修复文物的态度堪称 “极致”,他始终坚持 “修旧如旧” 的原则,力求让修复后的建筑保持原有的风貌。
修复一根木梁,他要先花 3 个月研究木纹走向,了解木材的生长年轮,通过年轮的疏密判断木材的生长环境和树龄。
对于虫蛀的小孔,他不用现代的化学填充剂,而是用同树种、同树龄的木屑混合天然黏合剂填补,确保修补处与原木材的质地、颜色一致。
这种天然黏合剂是他根据古籍记载自行调配的,由糯米、石灰和桐油按特定比例混合而成,环保且耐久性强,能与木材融为一体,历经百年也不会脱落。
打磨时,他更是用细砂纸一点点摩挲,力道均匀,速度缓慢,仿佛在照顾自己的孙子。
他常说:“木构会老,但匠心不能老,要让后人还能看到千年前的样子。”
为了找到合适的修复材料,他曾走遍日本的深山老林,寻找与古建筑同期的木材,有时甚至要在山里住上半个月,只为找到一根符合要求的木料。
有次为了修复金堂的一根主梁,他在京都府的深山里寻找了一个月,终于找到一棵树龄超过 300 年的樟树,这棵树的纹理和密度与原主梁完全一致,为修复工作奠定了基础。
当时他手里攥着磨了 30 年的紫檀木刨子,这把刨子的刨刃已经被磨得发亮,木质手柄因常年握持而变得光滑温润。
他刚刨下一片 0.2 毫米厚、薄如蝉翼的木花,木花在空中轻轻飘落,带着淡淡的木材清香。
金色光流就裹住了他,木花没掉完就跟着飘向天空,阳光透过木花,在地面上投下细碎的光斑,场面神奇又震撼,仿佛连时光都在此刻静止。
旁边的年轻学徒看到这一幕,赶紧用手机记录下来,这段视频后来在日本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让更多人了解到木构修复这门传统手艺的魅力。
亚马逊雨林里的 10 岁女孩卡娅,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学校教育,跟着部落里的老人学习生存技能,却有着与生俱来的 “自然亲和力”。
她熟悉雨林里每一种植物的用途:
知道哪种藤蔓的汁液能止血,这种藤蔓的汁液涂抹在伤口上,能快速凝结血液,缓解疼痛,部落里的人打猎受伤后,都会用这种汁液进行紧急处理;
知道哪种树叶能包裹食物防腐,用这种树叶包裹肉类,能在高温环境下保存三天不变质,这是部落传承了数百年的保鲜方法;能用亚马逊王莲的叶柄藤蔓编出最结实的容器 ——
这种容器能装 5 公斤水而不渗漏,而且重量轻,便于携带,部落里的人都夸她 “手有魔法”。
她还能听懂一些动物的叫声,知道哪种鸟叫意味着危险,哪种猴啼表示发现了食物。
比如当她听到 “红尾鵟” 的叫声时,就会提醒部落里的人附近有美洲豹出没;听到 “卷尾猴” 的特定啼声时,就知道它们找到了成熟的果实,可以前往采摘。
平时,她最喜欢在雨林里穿梭,观察各种动植物的生活习性,有时会蹲在地上看蚂蚁搬家,一看就是一下午,脸上满是童真的好奇。
她还会把自己观察到的动植物特征画在树皮上,虽然没有接受过绘画训练,但她的画却生动形象,部落里的老人说她 “能用画笔与自然对话”。
当时她刚在雨林的大树上编好一个拳头大的鸟窝,里面还躺着两只刚破壳、眼睛都没睁开的蜂鸟雏鸟。蜂鸟雏鸟的身体只有拇指大小,身上覆盖着细软的绒毛,轻轻一碰就会微微颤抖。
她正准备去附近找些柔软的苔藓铺在窝里,让雏鸟睡得更舒服。
金色光流裹住她时,她下意识地把鸟窝紧紧抱在怀里,生怕雏鸟受惊吓,小小的身体蜷缩着,小心翼翼地保护着怀里的生命,雏鸟身上细软的绒毛都没被风吹乱,尽显孩童的纯真与善良。
旁边的母蜂鸟一直在树枝上盘旋,看到卡娅被光流包裹,却没有飞走,反而发出轻柔的鸣叫,仿佛在为她祝福。
陆衍之看着屏幕上这些人的资料,很快发现了他们的共同点:
要么能把别人眼中 “不可能的事” 做成,比如老扬跟沙漠死磕三十年,在极端环境中创造生态奇迹,用坚持和智慧改变了沙漠的命运;
要么对生命、对事业有着极致的较真,比如中村师傅修复木构时的精益求精,用匠心守护着千年文化遗产;卡娅对弱小生命的守护,用纯真诠释着对自然的敬畏。
偏偏没有一个是政客或富豪,连 m 国总统亲自提名的 “国家功勋企业家” 都没份 ——
这位企业家曾凭借石油产业积累了千亿财富,捐建过十几所大学,在社会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却始终没收到金色烙印的召唤。
这个结果让不少人感到意外,也打破了 “权力和财富能决定一切” 的固有认知,让人们开始重新思考 “文明火种” 的真正含义。
有媒体评论称,这次 “逆流方舟” 的选人标准,是对 “文明价值” 的重新定义,它不看重权力和财富,而是聚焦于人类最本质的创造力和生命力。
最讽刺的是 m 国的 “天穹计划” 庇护所。之前 m 国天天在 cNN、bbc 等国际新闻媒体上吹嘘,
说这个庇护所建在科罗拉多州地下 1000 米处,是 “人类文明的最后堡垒”,能在任何灾难中保护人类的精英阶层。
其防护能力堪称 “全球第一”——
能抗 100 万吨当量的核爆,相当于广岛原子弹爆炸当量的 67 倍;能防直径 10 公里的小行星撞击,这种规模的撞击曾导致恐龙灭绝,却无法对庇护所造成任何损伤。
内部设施更是奢华到极致,配备了恒温恒湿系统,能将温度精确控制在 25c,湿度保持在 50%;
私人医疗舱配备了最先进的体检设备和治疗仪器,能应对各种常见疾病和创伤;
高端餐饮区由米其林三星厨师坐镇,提供世界各地的美食;
连总统的宠物狗 “幸运儿” 都有专属供氧舱,里面还铺着价值 1 万美元的真丝垫子,配备了自动喂食器和玩具,生活待遇远超普通人类。
庇护所的建设成本高达 500 亿美元,
资金主要来自富豪的捐款,每位捐款超过 1 亿美元的富豪都能获得一个永久入驻名额。
喜欢纨绔遇清风:衍之与清沅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纨绔遇清风:衍之与清沅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