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第五年的春天,波士顿的查尔斯河畔再次泛起新绿,空气中弥漫着希望的气息。经过近两年艰苦卓绝的跨实验室合作研究,顾言澈、苏念晴与哈佛医学院米勒教授团队的合作项目,终于迎来了最激动人心的时刻——他们的重磅研究成果被世界顶级学术期刊《cell》正式接收!
这篇论文的诞生过程堪称一场漫长的科学远征。从最初的理论模型构建、海量单细胞数据生成,到发现关键的亚群x及其调控机制,再到设计精巧的实验进行功能验证,每一步都凝聚着两个团队、特别是顾言澈和苏念晴作为核心桥梁的智慧和汗水。论文投稿后,经历了三轮严苛的审稿,补充了大量实验数据和分析,回应了数十个尖锐的学术质疑。整个过程就像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而最终的接收邮件,就是胜利的号角。
接收邮件抵达的那个下午,顾言澈正在mIt的实验室调试一个新的算法。手机提示音响起,他瞥了一眼发件人——cell press,心跳瞬间漏了一拍。他深吸一口气,点开邮件,快速扫过那些公式化的开头,目光直接锁定关键句:...pleased to inform you that your manuscript has been accepted for publication...(很高兴通知您,您的稿件已被接受发表)。
即使冷静如顾言澈,此刻也难以抑制内心的澎湃。他没有立刻欢呼,而是闭上眼睛,深深吸了一口气,仿佛要将这成功的喜悦细细品味。然后,他拿起手机,第一个拨通了苏念晴的电话。
电话几乎是被秒接的,苏念晴带着急切和期待的声音传来:有消息了?
顾言澈的声音保持着平稳,但熟悉他的人能听出那细微的颤抖,接收了。《cell》。
电话那头陷入了短暂的、几乎凝滞的沉默,随即爆发出带着哭腔的欢呼:啊——!真的吗?!我们成功了!顾言澈!我们真的做到了!
嗯,我们做到了。顾言澈的嘴角终于控制不住地向上扬起,形成了一个巨大而真实的笑容。他甚至能听到电话那头苏念晴激动地跳起来的声音。
他们没有多言,默契地同时起身,离开各自的实验室,在连接mIt和harvard的那座着名的步行桥中间相遇。春风拂面,河水粼粼,两人在桥中央相视,什么也没说,只是张开双臂,紧紧地、用力地拥抱在一起。这个拥抱,包含了太多:无数个挑灯夜战的夜晚,实验失败时的相互鼓励,突破瓶颈时的击掌相庆,面对审稿人质疑时的并肩作战……所有艰辛,在这一刻都化为了巨大的、沉甸甸的喜悦。
走,回家庆祝。顾言澈松开她,眼中闪着光。
苏念晴用力点头,脸上还挂着激动的泪珠,笑容却比查尔斯河的波光还要灿烂。
他们没有去高级餐厅,而是像往常一样,一起去了超市,精心挑选了食材,回到他们那个可以望见河景的公寓。顾言澈罕见地主动提出要露一手,做了他最拿手的(也是唯一会的)红酒炖牛肉,苏念晴则拌了沙拉,烤了餐包,还开了一瓶珍藏已久的香槟。
餐桌上,气氛温馨而热烈。他们一边享用着简单的美食,一边回忆着论文撰写过程中的点点滴滴,那些令人抓狂的细节和苦中作乐的趣事,此刻都成了最好的下酒菜。
还记得第二轮审稿那个要求补充的体内实验吗?我当时觉得根本不可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苏念晴抿了一口香槟,笑着说。
嗯,但你设计了那个巧妙的替代方案,反而让证据链更扎实了。顾言澈肯定道,给她夹了块牛肉。
还有你,为了回复那个关于模型泛化性的问题,重新跑遍了所有公开数据集,熬了整整一个星期的通宵。
这是必要的工作。你的数据分析才是关键,没有那些干净有力的结果,模型再漂亮也是空中楼阁。
他们没有互相谦逊,而是真诚地肯定对方在这项工作中不可替代的贡献。这是一种基于深刻理解和高度尊重的喜悦共享。他们的成功,不是1+1=2,而是产生了巨大的协同效应,达到了任何一方单独都无法企及的高度。
饭后,他们并肩坐在阳台上,看着查尔斯河对岸波士顿的璀璨夜景。香槟的微醺感让氛围更加放松。
感觉像做梦一样。苏念晴靠在顾言澈肩上,轻声说,《cell》啊……我们博士期间最大的目标,实现了。
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顾言澈揽着她的肩膀,目光望向远方,但不会是终点。
当然!苏念晴抬起头,眼睛亮晶晶的,这只是一个开始!证明了我们的合作模式是可行的,而且是高效的!未来我们可以做更多、更深入的交叉研究!
顾言澈点头,眼神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和信心。
这篇顶刊论文的发表,不仅是对他们过去五年博士工作的最高认可,更是对他们独特的、跨学科协作研究模式的极大肯定。它意味着,他们在国际学术舞台上真正留下了自己的印记。这份喜悦,因为有了彼此的分享,而变得更加完整和深刻。查尔斯河的夜风轻柔地吹拂着,带着成功的芬芳和他们对未来无限的憧憬。这是一个阶段的圆满句点,更是通往更广阔科学天地的新起点。对于携手同行的他们而言,最好的成果,永远是共同创造的成果。
喜欢同院双骄:从校园到婚纱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同院双骄:从校园到婚纱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