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箴言如晨钟暮鼓,警醒尘世迷途之人:“爱是万缘之根,当知割舍;识是众欲之本,要力扫除。”初闻此语,或觉其冰冷决绝,不近人情。然深思之,方觉其中蕴藏着超越表象的深刻智慧——它并非导向虚无主义的消极否定,而是指引我们穿越情感与知见的重重迷雾,抵达一种更为澄明、自在的生命境界,于“舍”与“扫”之间,窥见真如自性。
所谓“爱是万缘之根”,这句话并不是要我们倡导绝情弃爱,让自己变得像枯木寒岩一样冷漠无情。它的真正含义是提醒我们要警惕那种执着于占有、贪婪的“贪爱”。
这种“贪爱”就像藤蔓一样缠绕着我们,以温柔的名义编织成一个牢笼,让我们沉溺于情感的束缚和对得失的计较之中。最终,这种“贪爱”会成为“我执”的温床,让我们陷入自我中心的困境,无法自拔。
从前,佛陀以慈悲为怀,他所割舍的并不是爱本身,而是对尘世情缘的贪恋。真正的慈悲,正是源自于这种无执的清净心田。它就像明月高悬,洒下明亮的光辉,平等地照耀着世间万物,没有丝毫的分别心;又像清泉流淌,润泽着大地万物,却不滞留于任何一处。
能够“割舍”的人,并不是无情无义,而是将狭隘的私欲之爱转化为无边无际的大爱。他们从对拥有的焦灼渴望中解脱出来,升华为一种纯粹付出的从容淡定。这种超越,并不是要我们熄灭人间的烟火,而是让情感摆脱沉重的枷锁,像云在天空中自由飘荡,像水在大地上自在流淌。这样,我们才能成就一种更为广阔、深沉的深情。
接下来我们要讨论的是“识是众欲之本”这个观点,这里所说的“识”特别指的是我们那不断进行分别、执取和攀缘的意识。我们的心识总是习惯于给万物贴上标签,将它们划分开来,彼此之间产生界限。就在这种分别心的作用下,贪嗔痴慢疑等各种烦恼和欲望像蜜蜂一样涌现出来,无穷无尽的欲望就像藤蔓一样不断地滋生和蔓延,最终遮蔽了我们洞察世界真实本质的目光。
古人曾经说过:“识性识锁,智性识钥。”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们的识性就像一把锁,而智慧则是打开这把锁的钥匙。这里所说的“扫除”绝对不是要让我们变得愚昧无知,而是要用般若智慧去擦拭我们内心的镜子,去除上面的尘埃,从而映照出“无分别”的真实相状。
就像《心经》中所说的“无眼耳鼻舌身意”,这并不是在否定我们的感官功能,而是要破除我们对感官所获得的虚幻相状的顽固执着。我们要扫除的是心中由“识”所构建起来的虚妄念头的藩篱,这样才能洞见到山河大地与我们本心的浑然一体。这种“扫”实际上就是一种“破”,破除我执和法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扫除”之后,见到那“万古长空,一朝风月”的澄澈明净之境。
然而,割舍与扫除并非是一种简单粗暴的断绝和抛弃,而是一种需要持续不断努力的修行过程,其最终目标是实现“解脱”和“观照”。
当我们能够割舍对情感的过度贪恋和执着时,我们才能够从爱恨交织的旋涡中挣脱出来,获得内心真正的平静和自由。这种平静并非是冷漠或麻木,而是一种超越情感波动的稳定状态,使我们能够以客观和冷静的视角看待事物。
同样地,通过扫除内心的虚妄见解和偏见,我们才能够突破概念的束缚,以清澈透明的心境如实观照世界的真相。这就如同拨开云雾见到太阳一样,云雾本身并不是太阳的敌人,但只有拨开云雾,我们才能清晰地看到太阳高悬中天的本来光明。
道家也有“为道日损”的说法,这里的“损”指的是减少后天积累的知识、见解以及情欲等负担,回归到本心的空灵和敏锐。在经历了这种“损”和“扫”的过程之后,我们并不会陷入空虚和虚无,反而能够以更加敏锐的感知力去映照山河草木的本来面目,在日常生活的行住坐卧中体悟到生命的真实趣味。
“爱生万缘,识起众欲”,这句话说得多么真实啊!然而,人生最高的智慧并非盲目地去拥有万物,而是在深刻地体验之后,还能够有能力和勇气去超越性地“割舍”和“扫除”。这并不是让生命变得贫瘠,而是一种精神上的净化和升华。
当我们不再被贪爱和妄识所左右时,我们的心灵就会像秋日里清澈见底的潭水一样,能够朗映万物而没有丝毫的滞碍。在这样的境界中,我们才能真正领悟到那种“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的自在洒脱。无论身处怎样纷繁复杂的世界,我们的心都能无所住,如如不动,从而获得真正的大自在。
这或许就是那句古老箴言穿越时空,给予每一个现代人最珍贵的启示:在执念的灰烬之中,往往隐藏着自由的重生。
喜欢华夏国学智慧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华夏国学智慧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