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望海坡,天刚蒙蒙亮,梯田里的土豆苗就顶着露珠舒展叶片,空气中飘着泥土和青草的清香。合作社新修的牌楼下早已挤满了人,男女老少穿着干净的衣裳,手里拿着自家种的瓜果、编的竹篮,脸上都带着期待的笑容——今天是合作社正式挂牌的日子。
牌楼下立着一根崭新的松木牌匾,被鲜红的绸布紧紧裹着,边角还系着两串红气球,在微风中轻轻晃动。三秒穿着笔挺的深蓝色衬衫,手里攥着剪刀,时不时抬头看看天色,又转头望向村口的方向——爷爷说要亲自来揭牌,此刻还在赶来的路上。
“三秒,你爷爷来了!”人群里有人喊了一声。
三秒立刻挤过人群,只见爷爷拄着那根用了二十年的枣木拐杖,在邻居王大爷的搀扶下,慢慢走了过来。爷爷今年七十九岁,头发早已花白,却依旧精神矍铄,怀里还揣着一个用蓝布包着的东西,走几步就会下意识地按一下,像是护着什么宝贝。
“爷爷,您慢点走,别着急。”三秒赶紧上前扶住爷爷的胳膊。
爷爷喘了口气,笑着说:“今天是合作社挂牌的大日子,我咋能不急?这可是咱望海坡几代人的盼头啊!”
说话间,吉时已到。赵老板、贵阳超市的王采购员、遵义超市的李娜也赶了过来,站在牌楼下的前排。社员们自动围成一个圈,安静地等着揭牌仪式开始。
三秒想扶爷爷站到牌楼下,爷爷却摆了摆手,自己拄着拐杖,一步一步挪到牌匾前。他先是伸手摸了摸裹着绸布的牌匾,手指在木纹上轻轻摩挲,像是在感受松木的温度,然后才慢慢解开绸布的绳结。
红绸布顺着牌匾滑落,“望海坡种植专业合作社”九个鎏金大字瞬间在阳光下亮了起来,字体浑厚有力,边缘还刻着细小的麦穗和土豆图案,显得既庄重又亲切。人群里立刻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孩子们欢呼着蹦跳起来,红气球被放飞到天空,带着望海坡的希望越飞越高。
爷爷没有停下动作,他又小心翼翼地从怀里掏出蓝布包,慢慢打开——里面是一把用了三十年的老锄头,木柄被摩挲得油光发亮,锄刃虽然有些磨损,却依旧锋利,在阳光下泛着淡淡的银光。
所有人都愣住了,不知道爷爷要做什么。只见爷爷走到牌楼的立柱前,王大爷赶紧上前帮忙,两人一起把老锄头挂在了柱上的挂钩上。锄头悬在立柱旁,木柄朝下,锄刃朝上,像是在守护着这块牌匾,也守护着望海坡的土地。
“孩子们,我知道你们现在日子好了,能把土豆卖到贵阳、遵义,还能做粉条、做土豆饼。”爷爷的声音有些沙哑,却格外有力,他看着在场的所有人,一字一句地说,“可你们别忘了,这一切都是从哪来的。这把锄头,陪我种了三十年地,种过玉米、种过红薯,也种过土豆。它告诉咱,不管日子过得多好,不管牌子多亮,咱都是农民,都得靠地吃饭,靠锄头干活。离了锄头、离了地,再亮的牌子也没用!”
人群里瞬间安静下来,大家看着柱上的老锄头,又看了看牌楼上的鎏金大字,心里都泛起一阵暖意。陈老五抹了抹眼角,哽咽着说:“老爷子说得对!咱祖祖辈辈都是农民,靠的就是这双手、这把锄头、这片地。以前种土豆,靠天吃饭;现在有了合作社,有了好渠道,可根还是在这土地上啊!”
王二婶也跟着说:“我家那口子,昨天还跟我说,现在用机器种地方便了,可他还是习惯用锄头松松土,说这样种出来的土豆才更甜。现在想想,可不是嘛!地是咱的根,锄头是咱的本,不能丢!”
三秒走到爷爷身边,紧紧握住爷爷的手,眼眶也红了:“爷爷,您放心,我们不会忘本的。不管合作社发展多大,不管土豆卖到多远,我们都会好好种地,好好守护这片土地,让望海坡的土豆一直甜下去!”
爷爷笑着点了点头,拍了拍三秒的手:“好,好,有你这句话,我就放心了。以后好好干,让咱望海坡的牌子,不仅亮在这牌楼上,更亮在每个人的心里!”
揭牌仪式结束后,大家围着牌楼和老锄头,你一言我一语地聊着未来的计划。赵老板说要在超市里设一个“望海坡农耕文化角”,把老锄头的故事讲给顾客听;王采购员说要把望海坡的种植过程拍成短视频,让更多人知道土豆是怎么种出来的;李娜则说要组织遵义的顾客来望海坡参观,体验农耕生活。
三秒看着眼前热闹的场景,又看了看柱上的老锄头和牌楼上的鎏金大字,心里充满了力量。他知道,合作社的牌子挂起来了,这既是荣誉,也是责任。未来的路还很长,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但只要守住“锄头”和“土地”这个根本,只要大家团结一心,望海坡的合作社就一定能越办越好,望海坡的土豆也一定能走出大山,走向更远的地方。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牌楼上,“望海坡种植专业合作社”九个大字显得更加明亮。柱上的老锄头在余晖中泛着光,像是在默默守护着这片土地,也守护着望海坡人世代相传的希望。三秒相信,在这块牌子的指引下,在老锄头精神的激励下,望海坡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喜欢三秒种大田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三秒种大田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