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阙:星象异变
时值仲秋,宁瑜行至素有观星圣地之称的天文台。此地坐落于昆仑山脉的观星峰上,历代钦天监在此观测天象,推演历法。然而宁瑜甫一登上峰顶,便察觉星象有异——本该清朗的秋日夜空,此刻却蒙着一层难以言喻的浑浊,仿佛有无数未解的谜题在星空间流转。
这夜子时,宁瑜信步走入观星台正殿。但见殿内烛火通明,几位星官正围着一幅巨大的星图激烈争论,个个面色凝重。
紫微垣偏移三度,太微垣星光黯淡,这星象百年未见!
张监正所言极是,近来天象紊乱,连最基本的星位推算都出现偏差。
莫非是推算方法出了问题?可祖传的观星术向来精准无误啊!
宁瑜缓步上前,执礼问道:诸位星官,在下途经此地,见诸位对星象颇有见解,不知可否请教一二?
几位星官见宁瑜气度不凡,连忙还礼。其中一位白发老星官叹道:公子有所不知,我们观星台世代观测天象,为天下农时立法。可这三个月来,不知为何,星象运行出现异常,连最基本的二十八宿位置都出现偏移。
另一人指着星图上的标记道:公子请看,这北斗七星本该指向北极,如今却偏离了方位。更奇怪的是,有些本应暗淡的星宿突然明亮,而常明之星反而黯淡无光。
宁瑜凝神细观星图,果然如星官所言。星位标记精准,推算方法无误,偏偏星象本身出现了异常。更奇特的是,在宁瑜的感知中,这些星象的异常并非无序,而是遵循着某种难以理解的规律。
确实有些蹊跷。宁瑜点头,不知这观星台中,可还有精通古法观星的大师?
几位星官相视苦笑。白发星官道:要说真正精通古法的,恐怕只有后山的无名老人了。他是前任监正,只是...只是近来也闭门不出,据说是在参悟什么星象奥秘。
正在说话间,殿外忽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但见一个年轻星官急匆匆跑来,手中捧着一卷古籍。
监正大人,找到了!在藏书阁暗格中找到的《星图秘语》!
老监正急忙接过古籍,小心展开。但见书页泛黄,上面绘着奇特的星图,旁边还有密密麻麻的注解。
这就是传说中初代监正留下的《星图秘语》?老监正激动得双手微颤,据说其中记载着观星之道的终极奥秘。
宁瑜目光落在古籍上,发现书页间的星图与当下星象竟有七分相似,只是更加复杂玄奥。
可否让在下一观?宁瑜问道。
老监正犹豫片刻,还是将古籍递过。宁瑜细观星图,指尖轻触那些古老的星位标记,闭目感应。片刻后,他睁眼道:这星图中暗含天地至理,与当下星象异变必有关联。
就在这时,殿外忽然狂风大作,观星台上的仪器纷纷发出异响。众人急忙出殿观看,但见夜空中的星辰仿佛活了过来,在天空中缓缓移动,排列成奇特的图案。
这...这是星移斗转!老监正惊呼,古籍中记载的千年异象!
宁瑜凝望星空,忽然心有所感:星象示警,必有其因。要解此谜,恐怕得往星陨谷走一遭了。
中阙:星陨秘境
星陨谷位于观星峰后山,是历代星官参悟星象的秘境。传说此地是上古流星坠落之处,蕴藏着星辰的奥秘。
宁瑜与老监正等人来到星陨谷时,但见谷中雾气弥漫,往日的清朗不复存在。谷底的星陨石散发着诡异的光芒,仿佛在诉说着什么秘密。
三个月前开始,星陨谷就出现异状。看守山谷的老者叹道,以往这时候,谷中星辰之力最为充沛,现在却...唉!
宁瑜凝神感应,发现谷中星辰之力紊乱,正是这股紊乱影响了天上的星象。
星陨谷不是自然异变,而是受到了干扰。宁瑜断言,观星台的星象流转出了问题,连带着星陨谷的灵气也被扰乱。
老监正忧心道:这可如何是好?星陨谷可是我们观星之道的根本啊!
宁瑜在谷中缓步踱行,忽然驻足在一块石碑前。碑上刻着古代星官留下的铭文,其中有一句话引起了他的注意:观星先观心,星明心自清。
监正大人,您可知道古代观星,除了仪器、算法外,还有什么特别的讲究?
老监正沉思片刻,忽然眼睛一亮:公子这一问,倒是提醒了老朽。祖辈相传,古代观星讲究以心映星——观星者需心怀天地,方能洞悉星象真意。要在特定的时辰,怀着特定的心境,还要...还要以观星者的神识沟通星辰。
正是如此。宁瑜点头,现代观星只重技艺,却忘了与星辰沟通的心法。久而久之,星象自然难明。
他转向众人:要重振观星之道,平定星象,必须按照古法,重新推演一幅能够贯通天地灵气的星图。
年轻星官为难道:可是古法失传已久,如何重现?
宁瑜微微一笑,取出《星图秘语》:古法就在此书中,只是需要有人能够领悟。
接下来的七日,宁瑜与老监正等人闭门研读古籍。这卷《星图秘语》果然玄妙,不仅记载了各种观星秘法,更暗含天地至理。只是其中关键之处多有玄机,需要用心参悟。
观星于子午之交,推演于阴阳之会,融天地灵气,通观者神识...老监正念着古籍上的文字,眉头深锁,这些要求实在太过玄妙。
宁瑜却道:既然古人有成例,必有其道理。我们不妨一试。
第一关是观星。按照古法,必须在子午相交之时,选取星陨谷中最具灵性的位置,且不能有丝毫杂念。这夜子时,众人来到谷中最高处。但见星河璀璨,夜风清朗,正是观星的好时辰。
然而就在观星将成之时,忽然乌云蔽月,星辉黯淡,好不容易选定的观测位置险些失去作用。
这是...老监正大惊。
宁瑜凝神感应,沉声道:是星灵在考验我们。古法观星,必先得星灵认可。
他取出随身携带的星盘,将珍藏的星辉石放置在盘上,同时朗声吟诵古籍上记载的《请星灵咒》。说也神奇,咒语响起后,乌云散去,星辰重新显现,而且比以往更加明亮。
第二关是推演。古法要求必须在阴阳交会之时开始推演,不能有丝毫误差,不能受任何干扰。众人在观星台中小心计算,核对星位。待到星图初成,正好达到最佳状态。
最难的第三关是通灵。按照古籍记载,观星者必须将自身的神识融入星图,与星灵相通。这一步无人能够代劳,只能由主推者完成。
老监正年事已高,连日劳累已显不支。其他星官修为尚浅,难以胜任。正在为难之际,宁瑜忽然道:或许可以借古籍之力。
他让老监正将古籍摊在观星台上,众人围坐四周。宁瑜则取出一方特制的星图绢帛,开始在上面标注星位。
诸位请静心凝神,回想星象之妙,感受星辰之力。宁瑜说着,双手轻按古籍,开始吟诵一段古老的星咒。
随着星咒的响起,古籍上的星图竟然开始发光,一道道星辉如流水般从书中流出,汇入绢帛。更神奇的是,在场的每个人都感觉自己的神识与那星图产生了奇妙的联系,仿佛能够感知到星辰在运行、变化、交会的每一个细微规律。
七个时辰后,星咒声止。绢帛上的星图已经完成,星位精准,轨迹玄妙,散发着淡淡的星辉。
成了!老监正激动得热泪盈眶,这就是祖辈记载的通灵星图
然而宁瑜却微微摇头:还差最后一步——启明见真。
下阙:星辉重明
启明见真,是古法观星最玄妙的一步。按照古籍记载,必须在星辉最盛之时,以通灵星图引动星辰真意,平定紊乱的星象。
星辉最盛之夜,观星台上灯火通明。宁瑜等人沐浴更衣,肃立在台上。台下,闻讯而来的天下星官挤满了广场,所有人都屏息等待着这个重要时刻。
子时将至,宁瑜取出新推演的通灵星图,在老监正点燃星灯的同时,年轻星官摆好了观星仪器。
时辰到!宁瑜展开星图,将星辉反射向夜空。
星图展开的瞬间,奇异的事情发生了——星辉并非静止不动,而是在星图与夜空之间流转生辉,仿佛打开了天地的通道。更让人惊叹的是,随着星辉的流转,夜空中的紊乱星象竟然开始恢复秩序,往日的清朗渐渐重现。
就在这时,异变突生!一道黑影忽然从星陨谷中冲出,直扑星图而来!
是星魇!老监正惊呼。
宁瑜却不慌不忙,星图一转,映出一道玄妙的星辉。光芒在空中化作星网,将黑影牢牢罩住。
执念成魇,终究是镜花水月。不如皈依正道,助成星道。宁瑜朗声道。
那黑影在星网中挣扎片刻,终于化作一缕青烟,融入星图。说来也怪,得了这缕青烟,星图顿时更加明亮,星辉所到之处,连夜色都被驱散。
当最后一缕星辉消散,夜空恢复了往日的秩序,星辰各归其位,运行如常。更神奇的是,所有在场的人都感觉神识一清,往日观星时的困惑感一扫而空。
老监正对着星空深深叩拜:多谢星灵点拨,弟子明白了!星道重明,天地有序!
宁瑜收起星图,微笑道:星道已通,从此观星台的星象推演当更上一层楼。
次日,老监正用通灵星图重新观测那些出现异状的星域。说也神奇,在通灵星图的星辉下,那些星域的紊乱都渐渐平息,恢复了往日的秩序。
而观星台的星官们,在用通灵星图研习星象时,也都感觉神识清明,对星道的理解比往日深刻了许多。
一月后,观星台举办了一场特殊的星象大会。与会的星图全部是用通灵星图推演而成,每一幅都星辉熠熠,观者无不叹为观止。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宁瑜与老监正合作的一幅周天星斗图,星象变化万千,意境深远,被誉为此生难得一见的仙品。
临别之日,老监正将参悟完整的《星图秘语》抄录了一份赠予宁瑜:公子大恩,无以为报。这卷古籍记载的不仅是观星之法,更是通天达地之道,望公子善加利用。
宁瑜郑重接过,忽然心有所感,问道:监正大人可知道这古籍的作者是谁?
老监正摇头:祖上只说是古代一位星君,具体名讳却是不知。
这时,守谷老者忽然插话:老朽听祖辈说过,这位星君好像姓张,名衡,是汉代的一位高人。
宁瑜闻言一震:可是那位浑天仪的创造者张衡?
正是。老者点头,传说他不仅是天文学家,更是星道大家。晚年在此地得道,留下这卷古籍。
宁瑜恍然。原来这观星台的渊源,竟与那位着名的科学家有关。科星相通,难怪此地的星道如此特殊。
离开观星台时,正值仲秋。满天星斗与山风交织,构成一幅绝美的画卷。宁瑜行出很远,还能感受到风中传来的淡淡星辉,听到观星台中传来的清脆仪器声。
他怀中那卷《星图秘语》微微发热,仿佛在诉说着千年前那位科学家的智慧与追求。
星辉通灵,星道重明。这星辉中的天地至理,或许才是张衡真正想要传达的真谛。而那片清朗的夜空,正在秋风中星光熠熠,预示着星道的光明未来。
喜欢民间场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民间场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