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阙:绝唱
1956年的北京,春意正浓。长安街上的杨树吐出新绿,与红墙黄瓦的紫禁城相映成趣。在前门外的鲜鱼口胡同里,一座古色古香的戏楼前人头攒动,今天是梅兰芳京剧团改组后的首场演出。
宁瑜与阿翎随着人流走进广和楼戏院。阿翎穿着一件墨绿色碎花旗袍,外搭米白色开衫,发髻上别着一支珍珠发簪,典雅中透着书卷气。她的目光被戏院门前的巨幅海报吸引——上面画着梅兰芳先生的《贵妃醉酒》剧照,但旁边还配着推陈出新四个大字。
宁哥哥,这戏院里的气息好生特别。阿翎轻声说,既有古老的韵律,又有新生的躁动。
戏院内,雕梁画栋间悬挂着崭新的电灯,西洋式的座椅与传统的戏台相映成趣。观众席上,既有穿着长衫的老戏迷,也有穿着中山装的干部,甚至还有几个金发碧眼的外国友人。
锣鼓声起,大幕拉开。今天的开场戏是经过改编的《白蛇传》。令人惊讶的是,舞台布景采用了写实的西湖景色,灯光也运用了现代化的手段,与传统京剧的写意风格大相径庭。
这...这还是京剧吗?前排一位老戏迷忍不住出声,白素贞的扮相怎么成这样了?
台上的白素贞确实与以往不同,妆容更加淡雅,服饰也更加写实,少了几分程式化的夸张,多了几分生活化的真实。
阿翎凝神细听,忽然微微蹙眉:宁哥哥,我听到两种声音在碰撞。一种是传承了数百年的古调,一种是新时代的变奏。
宁瑜点头:这就是的挣扎。你看那戏台上下,新旧两种力量正在角力。
果然,在宁瑜的法眼中,戏台上空浮现出两个虚影:一个是凤冠霞帔的古代伶人,一个是穿着列宁装的现代演员,两人正在为每一个身段、每一句唱腔激烈争论。
演出进行到一半时,意外发生了。扮演白素贞的年轻演员在做一个高难度的身段时,突然忘词,愣在了台上。台下顿时一片哗然。
果然!老戏迷拍腿叹息,这些年轻人,基本功都没练扎实,就想着创新!
后台顿时乱作一团。班主急得团团转,导演连连跺脚,只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先生镇定自若。他正是京剧大师梅兰芳。
不要慌。梅先生的声音平和却有力,小云,记住我教你的:戏在骨子里,不在皮毛上。忘词不要紧,重要的是你要明白白素贞此刻的心情。
在他的指导下,年轻演员很快调整状态,用细腻的身段和表情弥补了忘词的尴尬,反而赢得了一片掌声。
演出结束后,宁瑜和阿翎来到后台拜访梅先生。化妆间里,梅先生正在卸妆,虽然已经年过花甲,但举手投足间依然透着名伶的风范。
二位见笑了。梅先生微笑道,新改编的剧目,还有很多需要打磨的地方。
阿翎注意到,梅先生的化妆台上摆放着两套截然不同的化妆品:一套是传统的戏曲油彩,一套是现代化的戏剧化妆品。
梅先生是在探索新的表演方式?宁瑜问道。
梅先生叹了口气:时代在变,京剧也要变。但是怎么变,变到什么程度,这是个难题啊。
他指着墙上挂着的戏单,上面既有《霸王别姬》《贵妃醉酒》这样的传统剧目,也有《白毛女》《红色娘子军》这样的现代戏。
有些老观众说我们背离传统,有些新观众说我们改革不够彻底。梅先生苦笑道,我这个当家的,真是左右为难。
正说着,一个年轻演员急匆匆跑来:梅先生,不好了!程师傅在排练厅晕倒了!
众人赶到排练厅时,只见一位老琴师瘫坐在太师椅上,面色惨白,手中还紧紧握着一把胡琴。
老程!老程!梅先生急切地呼唤。
程师傅缓缓睁眼,虚弱地说:梅老板,我刚才...刚才听到祖师爷在哭泣。他说...说我们要把京剧给毁了...
阿翎凝神望去,发现程师傅周身笼罩着一层灰气,那把胡琴上也缠绕着若有若无的黑线。
戏障宁瑜低声道,老一辈艺人对新变化的抗拒,形成了心魔。
果然,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剧团内部的矛盾越来越激烈。以程师傅为首的老艺人坚持要原汁原味地传承,而以年轻导演为代表的新派则主张大胆改革。
京剧不是博物馆里的古董!在一次排练中,年轻导演激动地说,要让它活在当下,就要与时俱进!
程师傅气得浑身发抖:你们这是在糟蹋祖宗传下来的宝贝!京剧的精髓就在那些程式里,改了就不是京剧了!
两派人马各执一词,排练经常不欢而散。更糟糕的是,剧团接下来的几场演出都出现了各种问题:老艺人故意按老路子演,与新派导演的安排格格不入;年轻演员的基本功不够扎实,在台上频频出错;连观众都分成了两派,有的叫好,有的喝倒彩。
再这样下去,剧团非要散伙不可。梅先生忧心忡忡地对宁瑜说。
中阙:融会贯通
为了化解剧团内部的矛盾,梅先生决定举办一次京剧艺术研讨会,邀请戏曲界的专家学者共同商讨京剧的未来。
研讨会就在广和楼的排练厅举行。到场的不仅有京剧界的名角,还有话剧导演、音乐教授,甚至还有两位来自苏联的戏剧专家。
京剧的程式化表演是世界戏剧的瑰宝。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专家说,但是不是可以适当吸收一些写实主义的元素呢?
年轻导演立即接话:我认为完全可以!比如在表演《霸王别姬》时,可以加入更多心理描写的段落,让角色更加真实可信。
程师傅猛地站起来:胡说!虞姬就是虞姬,她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都是几百年传承下来的。改了,那就不是虞姬了!
双方争论不休,研讨会陷入了僵局。
就在这时,阿翎悄悄对宁瑜说:宁哥哥,我有个想法。既然双方都有自己的道理,为什么不找一个折中的办法呢?
在阿翎的建议下,梅先生决定排演一出特殊的剧目——《新白蛇传》。这出戏既要保留京剧的传统精髓,又要融入现代戏剧的元素。
然而,排练过程困难重重。首先遇到的是音乐问题:传统的京剧乐队能否加入西洋乐器?
这是对祖师爷的亵渎!程师傅坚决反对,京胡、月琴、锣鼓,这才是京剧的声音!
但年轻导演认为:加入弦乐可以丰富音乐表现力,为什么不能尝试?
在激烈的争论中,阿翎做了一件出人意料的事。她请来了中央音乐学院的教授,用科学的声学原理分析京剧音乐的特点。
你们看,教授在黑板前讲解,京剧音乐的频率分布很有特点,如果在这里加入适当的大提琴声部,不但不会破坏原有特色,反而能增强感染力。
程师傅将信将疑,但在试听了几段改编后的音乐后,他的态度开始松动:这...这确实还是京剧的味儿...
接下来是表演方式的改革。年轻导演希望演员能够更多地体验角色,而不是单纯地模仿程式。
你们要真正理解白素贞的内心!导演对演员们说,她不是符号,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蛇仙!
为了帮助演员理解角色,宁瑜和阿翎带着剧组成员来到西湖实地采风。在断桥残雪、雷峰夕照的实景中,演员们对《白蛇传》有了全新的理解。
我终于明白白素贞为什么宁愿放弃千年修行也要留在人间了。扮演白素贞的年轻演员感慨道,这样的美景,这样的人间真情,确实值得用一切去交换。
然而,最大的挑战来自舞美设计。新派想要写实的布景,老派坚持要传统的守旧。
京剧的精髓就是虚拟化表演!程师傅激动地说,一支桨就是船,一根鞭就是马,这是老祖宗的智慧!
年轻导演反驳:但是现代观众需要更直观的视觉体验!
就在双方相持不下时,梅先生提出了一个巧妙的解决方案:在重要的抒情场景用写意手法,在关键的戏剧冲突处用写实布景。
虚实相生,这才是中国美学的精髓。梅先生说。
经过数月的磨合,《新白蛇传》终于要正式演出了。然而,就在首演前一天,程师傅突然病倒,高烧不退,胡言乱语。
是戏魔作祟。宁瑜诊断后说,程师傅对传统的执念太深,形成了心魔。
阿翎取出一支白玉笛,吹奏起清心普善咒。笛声清澈空灵,在排练厅中回荡。渐渐地,程师傅平静下来,但依然昏迷不醒。
要救程师傅,必须解开他心中的结。宁瑜对梅先生说,明晚的演出,或许是个机会。
下阙:新声绽放
《新白蛇传》首演当晚,广和楼座无虚席。来自各界的观众济济一堂,都想看看这场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会产生怎样的火花。
大幕拉开,新颖的布景立即引起了议论。写实的西湖景色与传统的守旧并存,既真实又写意。
这倒是别出心裁。一位老戏迷点头道。
当白素贞登场时,更让人眼前一亮。她的妆容比传统京剧淡雅,服饰也更加飘逸,但每一个身段、每一个眼神,依然是纯正的京剧韵味。
这个白蛇,既有仙气,又有人情味。一位戏剧评论家在本子上记录着。
演出进行到水漫金山一场时,舞台上运用了现代化的灯光和音效,营造出惊涛骇浪的效果。但演员的表演依然是程式化的,虚拟化的划船动作与写实的布景形成了奇妙的和谐。
妙啊!苏联专家通过翻译赞叹,这就是东方戏剧独特的魅力!
然而,就在演出进行到高潮时,意外发生了。扮演法海的年轻演员在做一个高难度身段时,突然脚下一滑,眼看就要摔下戏台。
千钧一发之际,昏迷中的程师傅突然在病房中坐起,手指下意识地做了一个托举的动作。更神奇的是,远在戏院的舞台上,那个年轻演员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托住,稳稳地落在了台上。
是程师傅!后台的梅先生激动地说,他在用毕生功力护着这台戏!
原来,程师傅虽然表面上反对改革,但内心深处依然深爱着京剧。在昏迷中,他的戏魂与舞台产生了共鸣,在关键时刻保护了演员。
演出获得了空前的成功。谢幕时,掌声经久不息,老戏迷和新观众都起立致敬。
我明白了!程师傅在病床上醒来,老泪纵横,京剧要传承,也要发展。重要的是戏魂不灭,形式可以变通!
在程师傅的支持下,剧团开始了更大胆的改革尝试。他们不仅排演了更多新编剧目,还开始培养新一代的京剧演员。
梅先生亲自创办了京剧传承班,既教授传统的四功五法,也讲解现代戏剧理论。程师傅则负责音乐改革,在保留京剧特色的前提下,适当融入其他音乐元素。
最让人感动的是,剧团开始走出国门,到世界各地演出。在莫斯科大剧院,在纽约百老汇,在巴黎歌剧院,京剧以其独特的魅力征服了外国观众。
这才是真正的文化自信!一位随团出访的文化部领导感慨道,既保持民族特色,又具有世界眼光。
一年后,在北京举办的首届全国戏曲汇演上,改编后的《新白蛇传》获得了特别奖。评委会的评语是: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为传统戏曲的现代化提供了成功范例。
在颁奖典礼上,梅先生动情地说:戏曲不是化石,而是活的艺术。它应该像长江黄河一样,既有源头的清澈,又有入海口的包容。
程师傅虽然已经退休,但依然每天到剧团指导年轻人。他的胡琴声变得更加圆融,既保留了传统的韵味,又多了几分现代的灵动。
我现在明白了,程师傅对宁瑜和阿翎说,戏魂不在守旧,而在传神。只要抓住了戏的神韵,形式可以千变万化。
临别时,梅先生将一套精装的《梅兰芳舞台艺术》赠予宁瑜和阿翎:愿二位带着这份对艺术的执着,继续前行。
阿翎却道:最珍贵的不是这些典籍,而是典籍中蕴含的艺魂。只要艺魂不灭,戏曲就会永远传承。
宁瑜望着长安街上川流不息的人群,轻声道:是啊,时代在变,观众在变,但人们对美的追求永远不会变。这或许就是戏曲艺术能够跨越时空、打动人心的重要原因。
离开广和楼时,夜幕已经降临。戏院里传来年轻演员练功的唱腔,清脆而富有朝气,与远处工地上建设的轰鸣声交织在一起,谱写出一曲古老文明与现代文明交融的乐章。
而梨园的故事,还将在一代代艺人的传承与创新中,继续唱响新的篇章。
喜欢民间场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民间场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