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武二十二年(公元46年)的深秋,残阳如血,染红了祁连山皑皑的雪顶,也染红了河西走廊苍茫的戈壁。姑臧城头的烽燧静静矗立,不再有连天烽火的急迫,但戍卒的目光依旧警惕地扫视着北方辽阔而危险的草原。帝国虽已一统,然北匈奴的骑影,仍时如幽灵般游荡在边境之外,提醒着人们和平的脆弱。
洛阳,南宫的兰台之内,却是另一番景象。窗外秋风萧瑟,殿内却温暖如春,弥漫着陈年竹简特有的清香与新鲜翰墨的气息。这里是大汉帝国知识与记忆的中枢,一场无声却意义深远的“战役”正在这里进行——抢救、整理、传承那几乎断送于王莽之乱与长期战火中的文明薪火。
刘秀披着一件半旧的玄色锦袍,未戴冠冕,静立于一排排高及殿顶、堆满简册帛书的书架之间。他的手指拂过一捆捆被细心修补、重新编联的竹简,目光沉静,带着一种近乎虔诚的庄重。这里收藏的,不仅是冰冷的文字,更是自先秦以来,无数先贤智慧的结晶,是大汉立国四百年典章制度的积淀,是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文化命脉。
“陛下,”负责兰台图籍秘书监事务的太常丞(此处为虚构官职,便于叙事)躬身禀报,手中捧着一卷刚刚誊录完毕的帛书,“此乃前汉御史大夫晁错《论贵粟疏》、《守边劝农疏》等佚文,由博士弟子从一旧吏后人处访得,残缺颇多,经多位博士考订、补缀,现已初步整理成卷。”
刘秀接过,缓缓展开。帛书上墨迹犹新,字迹工整,晁错那力主重农抑商、加强边备的犀利言辞跃然眼前。他仿佛能看到那位为景帝“削藩”而最终献身的忠直之臣,在历史的烟尘中向他投来殷切的目光。
“善。”刘秀微微颔首,将帛书交还,“晁公之论,于今时之边备、农政,仍有借鉴。当妥善保存,并抄录副本,送与尚书台,令诸卿参阅。”
他又走向另一处,几位年迈的博士和年轻的博士弟子正围坐一案,对着一堆散乱破损的简牍争论不休。那是从战火频仍的齐鲁之地艰难搜集来的一批儒家典籍残片,其中混杂着今文经、古文经的不同传本,甚至还有若干疑似战国纵横家或杂家的零章断句。
“此句‘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与现行《尚书》所载略有出入,然义理更胜,当是古文本无疑!”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博士激动地指着几片残简。
“不然,”另一位中年博士摇头,“字体虽古,然文法不类,恐是后人伪托掺杂。需与伏生所传今文本对校,并参考石渠阁旧档……”
年轻的弟子们则埋头疾书,将师长们的辩论和初步结论记录下来。这种严谨乃至苛刻的考据、辨伪、辑佚工作,正是为了最大程度地恢复经典的本来面目。
刘秀没有打扰他们,只是静静看了一会儿。他知道,这种学术上的争论,有时比朝堂政见之争更为激烈,但也正是这种对真理的孜孜以求,才能确保传承下去的不是讹误与虚妄。他下令,不仅要在太学恢复“今文经”各博士官,也要为那些研究“古文经”(如《古文尚书》、《毛诗》、《左氏春秋》等)的学者提供支持和职位,允许其在太学讲授,开创了今古文经学并立研究的局面。
除了儒家经典,刘秀同样重视史籍的修撰。他深知“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前汉司马迁的《史记》、班固之父班彪续作的《史记后传》等,都是他时常翻阅的着作。他特别指示兰台,要系统整理西汉一朝的档案文书、功臣列传、地理图志,为将来重修国史做准备。一个名叫班彪的年轻人,因其史学才华开始崭露头角,被征召至兰台参与整理工作,谁也不会想到,他的儿子班固,未来将承其遗志,完成不朽的《汉书》。
这一日,刘秀在兰台逗留许久,直至宫灯初上。他回到宣室殿,案头已放着一份由大鸿胪呈送的关于匈奴动向的奏报,以及一份关于是否应南匈奴呼韩邪单于(比)之请,允其部众进一步内徙至云中、五原等郡的朝议摘要。北方边患,始终是他心头一块巨石。
他提起笔,在关于匈奴的奏报上批注,要求边郡加强戒备,同时谨慎处理与南匈奴的关系,“羁縻为主,不可使其坐大”。而在朝议摘要上,他看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一方认为应接纳南匈奴,以夷制夷,增强北部边防力量;另一方则强烈反对,认为胡人反复无常,内徙必生后患。
刘秀沉吟良久。他想起了刚才在兰台看到的晁错文章,想起了汉武帝时期与匈奴的连年战争带来的巨大消耗。最终,他批示:“可许其部分老弱内徙近边安置,壮丁仍驻漠南,以为藩蔽。严敕边吏,善加抚循,亦需严加控驭,毋令生衅。”
处理完军政,他的目光落在了一份来自太学的奏疏上。太常奏请,欲仿西汉石渠阁、白虎观故事,召集天下通儒,于洛阳白虎观举行讲论五经异同的盛会,由皇帝亲临裁定,以期统一经义,明确教化之本。
刘秀的嘴角微微泛起一丝笑意。这才是他真正心之所向。武力可以开疆拓土,权术可以驾驭群臣,但唯有昌明的学术与统一的文化,才能从根本上凝聚人心,奠定万世太平之基。他仿佛已经看到,不久的将来,在那庄严肃穆的白虎观内,群儒荟萃,辩声朗朗,最终将纷纭的经义归于一是,为帝国确立起坚实的意识形态支柱。
“准奏。”他郑重地写下这两个字,并特意补充,“着太常详定仪注,务其隆重。朕当亲临,与诸生共论经义。”
放下笔,刘秀走到殿外。秋夜凉如水,繁星满天,银河斜挂。洛阳城的万家灯火在夜色中闪烁,与天上的星辰交相辉映。他深深吸了一口气,空气中似乎也带着兰台书卷的沉香。
他知道,北方的威胁依然存在,内部的治理仍需完善,但文明的灯火已然重新点燃,并且愈发璀璨。太学里的诵经声,兰台内的翻书声,白虎观即将响起的辩论声……这些声音,远比战场上的金戈铁马更为恒久,它们承载着这个民族的记忆、智慧与理想,将穿越更漫长的时间,照亮子孙后代前行的道路。
帝国的根基,不仅在于广袤的疆土和强大的军力,更在于这绵延不绝、代代相传的文明薪火。而他,刘秀,有幸成为这传承链条中,承前启后的关键一环。这一刻,他心中充满了比征服天下更为深沉、更为宏大的使命感。在这片星光照耀的土地上,一个不仅统一、而且致力于文化复兴的盛世,正稳健地迈开它的步伐。
喜欢大秦帝国风云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大秦帝国风云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