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刚过,黔东南的苗寨还浸在湿润的雾气里。石板路顺着山坡蜿蜒,家家户户的木楼外都挂着蓝白相间的蜡染布,像一片片凝固的云。林舟跟着村支书阿妹走进寨子里时,看见72岁的王阿婆正坐在院坝里,用铜刀蘸着蜂蜡在白布上细细勾勒——蝴蝶纹、鸟纹、鱼纹,每一笔都藏着苗寨的老故事。
“布是好布,就是卖不出去。”阿妹叹着气,手里攥着一块绣满银饰纹样的蜡染手帕,“年轻人大多出去打工了,阿婆们守着老手艺,以前靠游客买些小物件,这两年游客少,好多蜡染布堆在家里,连买蜂蜡的钱都快赚不回来了。”旁边的银匠李师傅也凑过来,手里的银锤还沾着银屑:“打一套银头饰要半个月,可除了寨子里办婚事有人买,外面根本没人知道我们的手艺。”
团队很快扎进苗寨,先跟着阿婆学蜡染、看李师傅打银饰——要帮老手艺找销路,得先懂手艺里的门道。工程师小周发现,蜡染的图案都是阿婆们凭记忆画的,没有统一的设计图,没法批量生产;银饰的款式也偏传统,年轻人不一定喜欢。“得把老手艺‘装’进互联网里,但不能丢了苗寨的魂。”林舟在团队会上定了方向。
第一步是建“苗寨非遗数字库”。摄影师跟着阿婆们拍蜡染制作的全过程,从熔蜡、绘图、染色到晾晒,每一步都做成短视频;设计师把阿婆们的传统纹样扫描进电脑,重新组合成适合做围巾、笔记本、抱枕的图案,还加入苗寨的梯田、吊脚楼元素,设计出年轻款的银饰吊坠。阿婆看着屏幕里自己的蜡染纹样变成时尚围巾,眼睛亮得像星星:“原来我的布还能这么好看!”
第二步是搭“非遗直播卖场”。团队在寨子里选了个能看见梯田的院坝,架起直播设备,教留守的年轻姑娘们做主播。第一次直播时,阿妹紧张得忘了词,还是王阿婆拿着蜡染布凑到镜头前,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讲蝴蝶纹的传说,没想到弹幕里立刻有人刷“想要阿婆的布”“求银饰链接”。那一场直播,卖出去23块蜡染围巾、8套银饰吊坠,李师傅当天就多打了3个银镯子。
可新问题很快冒出来:蜡染布怕潮,长途运输容易发霉;银饰是金属,快递途中会磨损。团队又联系当地政府,在寨子里建了小型加工厂,给蜡染布做防潮包装,给银饰套上定制的绒布盒;还开通了“非遗专线物流”,物流车每周来两次,直接把包装好的蜡染和银饰运到县城的中转仓,再发往全国各地。
端午节前,王阿婆收到了一笔来自浙江的订单——客户要定制100块印有“端午安康”的蜡染手帕,用作公司福利。阿婆带着几个留守姑娘赶工,每天天不亮就起来熔蜡,手指被蜡油烫出了小红点也不吭声。等物流车把这批手帕拉走时,阿婆数着微信里的转账,第一次给在外打工的孙子发了个红包:“奶奶靠画蜡染,能给你买新书包了。”
李师傅的银饰也有了新出路。团队帮他在电商平台开了店,专门卖“定制银饰”,客户可以把自己的名字、生日刻在银镯子上。有个上海的姑娘订了一对银镯,要送给即将结婚的苗族闺蜜,李师傅特意在镯子里刻了苗语“永伴”,还附了一张手写的苗语祝福卡片。姑娘收到后,特意拍了闺蜜戴银镯的照片发来,照片里的姑娘笑得特别甜。
六月的苗寨,木楼外的蜡染布越挂越多,不再是无人问津的“旧物”,而是能换来生活的“宝贝”。林舟站在梯田边,看着阿妹带着姑娘们直播,听着远处传来的银匠敲击声,忽然觉得,这些老手艺就像苗寨的泉水,只要给它引一条新的溪流,就能一直流淌下去。
“下一站,定西。”林舟看着地图上甘肃定西的标记,想起之前查的资料——那里的黄土坡上种着大片马铃薯,却常因销路不畅烂在地里。他拿出手机,给团队发了条消息:“准备好,我们去帮定西的土豆‘走出去’。”
喜欢重生之逆流职场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重生之逆流职场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