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的北平,虽仍被日军笼罩,却已不复早年的嚣张。
街头的日军岗哨少了,巡逻的士兵也多是面色疲惫,只有偶尔驶过的军车,还在提醒着这座城市的沦陷。
何大清借着一次去北平传递情报的机会,再次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四合院,青砖灰瓦依旧,院里的石榴树已长得枝繁叶茂,只是树下的人,早已换了几分模样。
何家的三间房,是四合院最规整的屋子,此刻正住着三个面色沉稳的年轻人。
他们是何大清安排的地下党员,以“逃难学生”的名义租下房子,明面上读书、打零工,暗地里却在收集日军的布防情报,同时照料着这座承载着何大清记忆的老宅。
何大清推开门时,年纪最大的党员老周正坐在院里擦枪。
那是一把从日军手里缴获的南部十四式手枪,此刻已被拆解成零件,用棉布仔细擦拭。
看到何大清,老周立刻起身,压低声音:“司令,您来了!屋里都收拾好了,您走后,我们每月都会给家具上油,窗纸破了就换,保证跟您在家时一样。”
走进里屋,熟悉的炕桌、衣柜、墙上挂着的旧年画,都保持着原样。
何大清伸手摸了摸炕沿,还是当年的温度,心里一阵暖意。“北平最近情况怎么样?日军有没有什么新动向?”他坐在炕边,轻声问。
老周递过一张纸条,上面用暗号写着“日军近期在石景山一带增兵,似在保护军火库”,“我们还摸清了娄氏轧钢厂的作息,每天凌晨三点有运料车进出,司机是咱们的人,能帮着传递消息。”
何大清点点头,又嘱咐道:“保护好自己,情报收集别太急,安全第一。另外,院里其他人的情况,也多留意着点。”
老周应下,目光扫过西厢房的方向:“贾家和许家都还好,就是老贾家的贾有德,最近跟着一个日本人学钳工,天天早出晚归的。”
西厢房的贾家门口,贾张氏正坐在小板凳上纳鞋底,看到何大清(此刻他换了一身百姓的粗布衣服,装作老周的远房亲戚),眼神里闪过一丝复杂,却没像早年那样挑事,只是点了点头,又低下头纳鞋底。
屋里传来“叮叮当当”的声响,是贾有德在摆弄钳工工具。
他跟着的日本师傅,是日军军火厂里的技工,据说能教他“养家糊口的手艺”。
“有德,也是没办法。”老周在何大清耳边轻声解释,“去年东旭生病,没钱治病,日本人说只要有德学钳工,就给老贾开药,他没办法才应下的。不过他心里有数,从不问厂里的事,也没帮日本人干过缺德活。”
何大清透过窗户缝看进去,贾有德正拿着一把锉刀,仔细打磨着一块铁块,脸上没什么表情,只有偶尔看向桌上药瓶时,眼神才软下来。
后院东厢房的许家,倒是比以前热闹。
许伍德如今在日军控制的电影院里学放映,每天背着一个旧皮包去上班,包里装着放映机的零件和胶片。
他媳妇李大妮领着一个四岁多的男娃,正站在院里晒太阳,那是他们1939年出生的儿子,叫许大茂——名字是许伍德取的,说“希望孩子以后能有出息,别像他一样没本事”。
看到何大清,李大妮有些拘谨,抱着孩子往后退了退。
许伍德正好下班回来,看到老周身边的陌生人,愣了一下,又很快反应过来,笑着打招呼:“这位是?看着面生呢。”
老周赶紧打圆场:“是我老家的表弟,来北平找活干,暂住几天。”许伍德没多问,只是叹了口气:“现在北平找活难,日本人管得严,我这放映的活,也是托了好多关系才换来的,勉强够糊口。”
何大清看着许伍德手里磨得发亮的皮包,又看了看李大妮领着的许大茂,心里清楚,在沦陷的北平,普通百姓能活下去,就已不易。
四合院不远处的娄氏轧钢厂,如今已换了主人。
厂门口挂着“大日本帝国华北军需工厂”的牌子,门口的岗哨端着上了刺刀的步枪,严查进出的工人。
何大清站在远处的胡同口,看着厂里高耸的烟囱,心里沉甸甸的。
这座曾经的民族工业工厂,如今成了日军生产军火的牢笼,每天有无数的钢铁被熔炼成炮弹、坦克零件,用来对付中国人。
“厂里的工人大多是被迫去的,每天要干十二个小时,还经常被日本人打骂。”老周指着轧钢厂的侧门,“那边有个小门,是给工人送饭的,我们的人每天都去送饭,能趁机打听厂里的情况。上个月,有个工人想偷偷把厂里的军火图纸带出来,被日本人发现了,当场就……”老周没再说下去,何大清却知道,那意味着什么。
他想起当年在热河兵工厂里,队员们用自产的武器抗击日军,而北平的轧钢厂,却在为敌人生产凶器,心里一阵刺痛。
“记下来,把轧钢厂的布防、运料时间都摸清,等时机成熟,咱们得想办法毁了它,不能让它再为虎作伥。”何大清的声音带着坚定,目光紧紧盯着轧钢厂的方向,仿佛已看到了收复北平的那一天。
夕阳西下时,何大清准备离开四合院。老周送他到胡同口,递过一个布包:“这里面是您家的钥匙,还有我们收集的情报,您路上小心。”
何大清接过布包,又回头看了一眼四合院——贾有德还在屋里摆弄工具,许伍德正逗着许大茂笑,李大妮在院里晾衣服,贾张氏的纳鞋底声隐约传来,一派看似平静的烟火气,却藏着沦陷下的无奈与隐忍。
“告诉院里的人,再等等,胜利快了。”何大清轻声说,转身消失在胡同的拐角。
他知道,这座四合院,这些院里的人,都是他必须守护的牵挂。
不仅要把鬼子赶出中国,还要让北平的四合院,重新恢复往日的热闹与安宁,让贾有德能堂堂正正地靠手艺吃饭,让许大茂能在太平的日子里长大,让所有中国人,都能在自己的家里,安心生活。
离开北平的路上,何大清摸了摸怀里的布包,里面的钥匙还带着四合院的温度。
他抬头望向热河的方向,那里有他的妻子、孩子,有他的队伍和根据地,更有抗战胜利的希望。
他加快了脚步,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快点回去,快点准备,早日打回北平,早日让故园的烟火,真正温暖起来。
喜欢四合院:1935年父子双穿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四合院:1935年父子双穿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