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初秋。
坐落于沪市高新区的“知澜生物科技”研发中心,在晨曦中如同一座巨大的玻璃堡垒,折射着初升太阳的金色光芒。大楼内部,灯火通明,早已开始了新一天的忙碌。
在七楼的一间独立实验室里,年轻的研究员许念澜正对着电脑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数据和曲线图,眉头紧锁,几乎要拧成一个结。她穿着一尘不染的白大褂,长发利落地挽在脑后,露出光洁却带着疲惫的额头。眼下淡淡的青黑,昭示着她连日来的睡眠不足。
她正在进行的,是关于一种新型靶向抗癌药物分子结构优化的关键课题。前期进展顺利,但最近却卡在了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如何在不影响药物活性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其生物利用度,减少副作用。她已经尝试了十几种不同的修饰方案,调整了无数次反应条件,但得到的数据总是不尽如人意,不是活性降低,就是毒性增加,仿佛有一道无形的壁垒,横亘在她面前,无论她如何冲击,都岿然不动。
“又失败了……”许念澜喃喃自语,声音里带着难以掩饰的沮丧和焦躁。她猛地向后靠在椅背上,闭上酸涩的眼睛,用力揉了揉太阳穴。实验室里恒温恒湿,但她却感觉莫名的憋闷,仿佛空气都凝固了,压迫着她的神经。
一整天,她都泡在实验室和文献堆里,像一只被困在迷宫里的蚂蚁,四处碰壁。同事们的讨论声、仪器运转的嗡鸣声,此刻都变成了令人心烦意乱的噪音。直到窗外天色渐暗,城市的霓虹次第亮起,她面前的难题,依旧像一团乱麻,找不到任何头绪。
拖着沉重的步伐,许念澜回到了位于市中心的高层公寓。推开家门,温暖的灯光和饭菜的香气扑面而来,稍稍驱散了她心头的阴霾。
“回来啦?洗手吃饭了。”母亲系着围裙,从厨房探出头,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
餐桌上,许念澜食不知味,拿着筷子有一下没一下地戳着碗里的米饭,眉头依旧没有舒展。
知女莫若母。
母亲看着她这副魂不守舍的样子,轻轻放下碗筷,关切地问道:“念澜,怎么了?是不是工作上遇到什么难题了?看你眉头皱得,都能夹死苍蝇了。”
在母亲温柔而充满担忧的目光下,许念澜紧绷了一天的情绪终于找到了宣泄口。她放下筷子,像是泄了气的皮球,将研究遇到的瓶颈、连日来的挫败感和内心的焦灼,一股脑地倒了出来。
“……妈,我真的尽力了,可就是找不到那个关键点。感觉所有的路都走不通,就像在一片黑暗里摸索,连个方向都没有。”她的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哽咽,这是她在实验室里绝不会显露的脆弱。
母亲静静地听着,没有打断,也没有立刻给出建议。直到女儿说完,她才伸出手,轻轻覆盖在许念澜紧握成拳的手背上,那掌心温暖而干燥,带着一种奇异的安抚力量。
“念澜,”母亲的声音柔和而坚定,“你还记得,你外婆常说的那句话吗?”
许念澜抬起头,看向母亲。
“你外婆许知意,她这一生,经历过的事情,比你这可难多了。”母亲的眼中流露出追忆的神色,仿佛透过时光,看到了那位传奇女性的身影,“下乡插队的艰苦,被人顶替大学名额的不公,白手起家创办药厂的艰辛……哪一关,不是看似过不去的坎儿?”
“可她从来没有真正放弃过。”母亲的语气带着深深的敬佩,“她常说,搞研究、做事业,就像是爬山,越是遇到陡坡,越是觉得筋疲力尽的时候,往往就是离山顶最近的时候。关键在于,你能否在看似无路可走时,再坚持一下,再换个角度想一想。遇事越挫越勇,永不放弃——这是刻在她骨子里的精神,也是我们‘知澜’这个名字的魂。”
外婆的故事,许念澜从小听到大。那些在煤油灯下苦读的身影,在简陋实验室里反复试验的执着,在面对强权和不公时的坚韧不屈……以往,这些故事像是遥远的传奇,而此刻,在母亲温柔的讲述中,在自身面临困境的映照下,那些身影突然变得无比清晰、无比真切。
她仿佛看到,年轻的外婆在向阳村的土屋里,对着那些晦涩的医学书籍,眼神灼亮;仿佛看到,外婆在创业初期,面对一次次失败,擦干汗水后依旧挺直的脊梁……
一种难以言喻的感觉,如同涓涓细流,悄然浸润了她焦躁干涸的心田。
晚饭后,许念澜没有像往常一样立刻钻回书房继续查阅文献,而是早早地进了浴室。温热的水流冲刷着身体,也似乎洗涤着她混乱的思绪。母亲的话,外婆的身影,在她脑海中反复回荡。
“越是陡坡,越是离山顶最近……”
“遇事越挫越勇,永不放弃……”
“换个角度想一想……”
是啊,她是不是太执着于现有的几种思路,钻了牛角尖?是不是被接连的失败打击了信心,失去了冷静判断的能力?外婆在那个物质匮乏、信息闭塞的年代,尚且能凭借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闯出一条路来。她如今拥有如此优越的科研条件,海量的数据库支持,遇到这么一点困难,怎么就如此沉不住气呢?
想通了这一点,胸中那股郁结的闷气仿佛瞬间消散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豁然开朗的清明,以及一股重新燃起的、不服输的斗志。
这一夜,许念澜睡得格外香甜,连梦都没有做一个。那些困扰她许久的复杂分子式和数据曲线,没有再闯入她的梦境。
第二天清晨,许念澜醒来时,感觉像是充满了电,眼神明亮,精神焕发,真正是“跟打了鸡血一样”。她没有直接去实验室,而是径直来到了公司总部大楼深处,那间存放着“知澜”早期档案和纪念物的资料室。
这里平时少有人来,空气中弥漫着旧纸张和灰尘特有的味道。高大的档案柜整齐排列,如同沉默的士兵,守护着时光的记忆。许念澜凭着儿时模糊的印象和档案目录,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找到了标注着“许知意女士早期手稿”的柜子。
她小心翼翼地拉开沉重的抽屉,里面整齐地码放着一摞摞用牛皮纸袋装好的资料。她一份份地翻找着,指尖拂过那些因年代久远而泛黄、甚至有些脆弱的纸张,心中充满了敬畏。终于,在一个看起来最旧、边缘已经磨损的纸袋里,她找到了目标——一本用线装订的、封面没有任何字迹的泛黄日记本。
她像捧着稀世珍宝般,将日记本轻轻取出,走到窗边的阅读桌前坐下。
翻开扉页,外婆那熟悉而略显青涩的字迹映入眼帘。这不是一本严格意义上的日记,更像是一本随性的研究手札。里面记录着她早年对一些中草药药性的思考、简单的配方试验、甚至是失败后的总结与反思。字里行间,没有高深的理论,却充满了对自然造物的好奇、对药理的朴素探索,以及那种百折不挠、从失败中寻找灵光的执着。
许念澜一页页地专心研读,沉浸在外婆那个纯粹而充满探索精神的世界里。当她读到一段关于如何利用常见药材的协同作用,来“激发”主药活性的、看似天马行空的设想时,脑海中仿佛有一道闪电划过!
协同作用!激发!
她一直纠结于如何“修饰”分子结构,为什么不能换个思路,尝试寻找一种合适的“伴侣分子”,利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来“引导”和“优化”她所研究的药物分子在体内的行为,从而提高其利用度并降低副作用呢?这个思路,与外婆当年那种跳出框架、利用药材间天然协同效应的朴素智慧,何其相似!
困扰她数周的瓶颈,在这一刻,仿佛被一把无形的钥匙,“咔哒”一声,打开了!
激动和豁然开朗的情绪,让许念澜的手微微颤抖。她迫不及待地翻到日记本的最后一页,想要看看外婆还留下了什么。
最后一页,没有复杂的公式,也没有实验记录。只有一行字,是用更加沉稳、历经岁月洗礼后的笔触写下的,墨迹似乎都比前面的更深一些。那行字仿佛带着某种穿透时光的力量,直直地撞入她的心底:
“致百年后的我们——灵泉永不干涸。”
许念澜怔住了,反复咀嚼着这句话。
“灵泉”……她记得家族里一些模糊的传说,似乎与外婆当年创业时一些效果奇佳的独家配方有关,但具体是什么,早已无人深究。此刻,看着这句话,她忽然明白了。
这“灵泉”,或许并不仅仅指代某种具体的水源或秘方。它更是一种象征,象征着永不枯竭的探索精神,象征着在困境中依旧能涌现的智慧与创造力,象征着家族血脉中那份代代相传的、坚韧不拔的生命力!它源自外婆那一代人的坚守与奋斗,流淌过母亲那一代的传承与守护,如今,正奔涌在她的血脉里,在她面临科研难关时,给予她突破的灵感与力量!
永不干涸!
许念澜合上日记本,紧紧将它抱在胸前,仿佛能感受到跨越百年时空,来自外婆的温暖与期许。她抬起头,望向窗外蔚蓝的天空,眼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坚定与力量。
她知道,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了。
带着这份来自时光深处的馈赠,带着“灵泉永不干涸”的信念,她将重新出发,去攻克那道科学的壁垒。传奇并未结束,它正以另一种方式,在新一代人的手中,续写新的篇章。
喜欢爹不疼娘不爱,下乡后我一胎双宝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爹不疼娘不爱,下乡后我一胎双宝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