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天还没亮,陈之安就起床要去村里接老太太。
老太太比陈之安还早,头发梳的一丝不苟,一身素衣,提了个小布包早早的就在干校门口等着了。
“哎哟喂,老太太,你怎么在这儿等着,我差点就走水库排水渠去你们村了。”
“我怕你忘记了。”老太太慈祥的笑了笑。
“咋可能忘,我脑子好着呢!先上我家里,小丫头还没起床。”
老太太跟着陈之安回了家,小丫头已经起床在洗漱了。
老太太手脚麻利的帮小丫头梳了梳头发,埋怨的说道:“咱们家小小姐,咋把头发剪这么短了。”
小丫头撅着嘴说道:“老奶奶,我小哥嫌弃我头发长,他洗着费力。”
“那是挺费劲的,等你有了嫂子就留回来,大家闺秀就得长头发。”老太太自相矛盾的说道。
陈之安觉得老太太有些守旧,守着一些老派大户人家的规矩,她一直称她是陈杨氏,把陈之安当成陈家正主。
坐汽车进城又转公共汽车才到人民公墓。
看了一眼山顶陈之安都有点后悔给爷爷选山上的墓地了,当初就该选山脚下的,祭拜也方便些。
“小妹,扶着老太太,咱们爬山了。”
小丫头大声的说道:“知道了,我一直扶着。”
到了墓地,老太太撒开了小丫头扶着的胳膊,一步一步的走到墓碑前。
“之安,你别动手,让我来。”老太太从布袋里拿出毛巾擦拭干净了墓碑,叹息“没人来礼拜过。”又拿出准备好的香烛纸钱点燃。
小丫头摸着墓碑默默的流着眼泪,小手轻轻的抚摸,像是在抚摸爷爷的脸。
陈之安感觉赌得慌,站在旁边点了根烟,呆呆的看着墓碑前烟雾缭绕,缓慢的飘散在空中。
老太太摸着墓碑上爷爷的名字,突然开口问道:“之安,这墓碑是谁让你这么刻的。”
“我自己让石匠这么刻的,家里本来就只有我兄妹俩。”陈之安很平静的说着,没有夹杂赌气的成份。
老太太自言自语的说道:“哈哈,很好,谁也没赢谁也没输,算下来还是我陈杨氏赢了,正房连名都没落上,她知道会不会气死,呵呵。”
“老太太,我带你来,你不能告诉陈诚一家任何人爷爷葬在这里。”陈之安很认真的提醒道。
“为什么?”
陈之安毫无波澜的说道:“没什么为什么,不想告诉其他人而已。”
老太太笑了起来,笑得很开心,郑重的点点头,“我知道了,我死也不说。”
陈之安吐出一口气,“老太太,走了,我请你下馆子。”
“好~吃过饭,我们在回老宅看看。”老太太牵起小丫头率先往山下走去。
回到东城,陈之安纠结的问道:“老太太,咱们吃啥呢?好像没啥可吃的?”
老太太笑了笑,“冬天还能吃个涮锅子,现在没啥可吃的,找个国营饭店凑合一顿。”
在国营饭店点了三个肉菜凑合了一顿,回了四合院。
老太太摸着大门口的门墩,前院的石磨,在到中院的柿子树,最后带着小丫头坐在后院的房檐下,给小丫头说起了她的故事。
陈之安火速的赶到鸽子市,找个没人的地方进入空间,出来时肩上多了一个麻袋。
“小孩,你扛的啥?轻飘飘的?”五哥说着伸手就要来捏。
“五哥,捏坏了算你的,快带我去交易,我赶时间。”
交易的院子里,五哥打开麻袋惊住了,搓了搓脸,轻轻拿抓起一把茶叶闻了闻。“这是今年的春茶,还是特级?”
陈之安急着回去处理空间里的事,也不跟五哥磨嘴皮子了,直接了当的说道:“开价。”
五哥反倒不知道如何出价了,捧了一把茶叶往院里最特殊的一个房间走去。
两分钟不到跟着五哥出来了一个三十岁的中年人,让人称了重,又让人拿了一块塑料布摊在院里,把茶叶倒子出来摊开检查。
中年人开口说道:“小孩,你也是常客了,你这是特级毛尖,你想卖什么价?”
陈之安只知道普通特级绿茶二十到三十块一斤,至于更高级的名茶拿着钱都没地儿买。
“你出个价,合适我就卖给你,我要不是弄不到包装也不会拿出来卖。”
中年人点了点头,“小孩,你看这样行不行,我给你翻倍按顶格绿茶的价格给你,也可先给你三十一斤的价格,我包装贩卖后对半分。”
陈之安不想那么麻烦,直接说道:“六十元一斤,卖了。”
中年人笑了笑,“爽快,给他结账。”
五哥拿着本子说道“五十四斤六两,一共是三千八百七十六块,全要钱还是要点别的。”
陈之安进仓库挑了点稀罕的点心,要了五十壶十升的散娄子,收了剩下的钱。
又让五哥帮忙去刀枪侯那里,买下烂摩托和五十壶酒一起送到五七干校去。
提着点心赶回四合院,接上老太太坐中午的汽车回了海淀。
把老太太送到村口,看着老太太开心的提着点心,逢人便要说上几句才回家。
陈之安守在干校大门口,等到天快黑送货的人在才来。
一个人力板车盖着帆布,走到干校门口对陈之安打量起来。
“老哥,别看了,东西是给我送的,江湖名号——小孩哥。”
拉板车的汉子皱着眉头,“不对呀,我是给小孩送的。”
陈之安大声说道:“我就是小孩,哥是我自己加的,你这样较真很容易没朋友的。”
给卫兵看了看板车上拉的东西,惊讶的卫兵还是放了行。
把酒搬回屋里,烂摩托放在门口,给了一盒烟给拉板车的,等人走了就把酒收进了空间,只留了几壶在外面。
小丫头去给余杭分享她的糕点,余杭没一会就跟到家里来了。
“小孩哥,这烂摩托谁的啊?”
陈之安得意洋洋的说道:“余杭,帮我看着摩托车,别让小孩玩坏了,等修好了我带你进村扫荡。”
“哦。”余杭心不在焉的回答,眼睛扫视打量着烂摩托车。
陈之安一口气冲到农场养猪场,找到教他嘎猪的养殖员,拽着他就喊道:“猪倌,给我本书。”
猪倌莫名其妙的看着陈之安问道:“小孩,给你什么书?我可没小人书给你。”
“《母猪的接生和产后护理》,我要这本书。”
喜欢年代1968:牛棚里的幸福生活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年代1968:牛棚里的幸福生活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