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初透时,林凡已经蹲在溪边,就着清冽的流水打磨岩羊角。这对弯角质地细腻,在砂岩的打磨下渐渐显露出象牙般的纹理。他小心地把握着角度,将较细的那支角从根部锯下十五公分,准备做成一把贴身小刀的握柄。
羊角在掌心散发出淡淡的腥膻味,他用草木灰细细揉搓,去除异味的同时也让表面更加光滑。角质的天然弧度正好贴合手掌,稍加修整就是个完美的刀柄。这项工作需要极大的耐心,太快了会留下刻痕,太慢了又效率低下。他时不时将半成品浸入溪水,借着水光检查打磨的均匀程度。
当朝阳完全跃出海平面时,刀柄已初具雏形。他收拾工具回到营地,开始准备早餐。昨夜剩下的羊骨汤在陶锅里凝成了冻,他切了些新鲜野葱,加入撕碎的海带,重新放在火上慢炖。汤沸时打入两个海鸟蛋——这是清晨在岩缝里摸到的,蛋液在滚汤中瞬间凝结成漂亮的絮状。最后撒上一把烤香的虾干,一碗热气腾腾的羊骨蛋花汤就做好了。他就着陶碗小口啜饮,鲜美的汤汁顺着喉咙滑下,驱散了清晨的寒意。
饭后例行巡视,他特意带上了新磨的青铜匕首。东侧篱栅外,昨夜埋设的响铃还保持着原样,但附近的泥土上有新的抓痕。看来那头林猪学乖了,开始绕开明显的陷阱。林凡不动声色地在抓痕周围撒下细沙——这样下次就能更清楚地辨认足迹。
盐田在晨光中泛着细碎的结晶,像铺了一层薄霜。他用竹刮板轻轻掠过水面,收集起最细腻的盐晶。这些海盐除了日常食用,还要留出一部分用来腌制即将到来的冬季储备。想到季节更替,他决定今天要多收集些柴火。
鱼塘的水面结了一层薄冰,他敲开冰面,底下的鱼群立刻围拢过来。那些小鱼苗已经长到三指宽,鳞片在透过冰面的阳光下闪着银光。他撒了把碾碎的贝肉,看着它们争相抢食。这个鱼塘已经成为营地最重要的活食仓库。
上午的主要工作是完善那把角柄小刀。他选了一片打磨锋利的青铜片,在火上微微加热,然后用石锤小心地敲进事先钻好孔的羊角柄中。刀片与角柄的接合处涂上融化的松脂混合木屑,既防水又牢固。待冷却后,他用细砂岩仔细打磨接缝,直到浑然一体。
新制成的小刀手感极佳,角质的温润与青铜的锋利相得益彰。他试了试削制竹篾,刀锋过处,竹片应声而分,切口光滑平整。这把专门用于精细加工的小刀,将大大提升他制作工具的效率。
时近正午,他带着渔网来到南边礁石区。退潮后的礁石上布满湿滑的海藻,他小心地选择落脚点,在潮水坑间搜寻。今日的收获颇丰,不仅网到几条石斑鱼,还在一处岩缝里发现了吸附其上的鲍鱼。他用青铜匕首小心撬下最大的那只,贝壳有巴掌大小,肉质肥厚。
回程路上,他在灌木丛发现了一丛野姜。嫩黄的姜芽刚刚破土,他小心地挖出几块老姜,又把土仔细回填。这些姜块可以用来调味,也有驱寒的功效。
午餐他决定尝试新口味。将石斑鱼去鳞洗净,鱼身划刀,塞入姜片和野葱,用海带包裹后埋入炭火中煨烤。鲍鱼则切成薄片,就着野柠檬汁生食。烤鱼的鲜香与鲍鱼的清甜相得益彰,简单的烹饪最大限度地保留了食材的本味。
下午的工作是处理这批海鲜。较小的鱼用盐腌制后串起风干,较大的则取出内脏,准备熏制。鲍鱼壳洗净收好,这些坚硬的贝壳可以做成勺子或刮刀。野姜一部分栽种到药圃,其余的切片晾晒。
傍晚时分,他开始准备晚餐。取一块熏鹿肉切成薄片,与新鲜采摘的蘑菇一同翻炒,最后加入野蒜提香。主食是蒸芋头,蘸着自制的野莓酱。这顿饭荤素搭配,既有熏肉的醇厚,又有蘑菇的鲜美,还有芋头的清甜。
饭后,他借着玻璃油灯的亮光开始编制新的捕鱼篓。用柔韧的藤条编成肚大口小的葫芦形,入口处设计成倒刺结构。这样鱼虾能进不能出,比渔网更省力。他在篓底压上石块,放入撕碎的海藻作为诱饵。
夜色渐深时,他在新制的角柄小刀上刻下细密的防滑纹。刀身在灯光下泛着青金色的光泽,角柄温润如玉。这件精心打造的工具,不仅实用,更带着手作的温度。
从最初的石片木棍,到如今的青铜角柄刀具;从简单的烤制食物,到精心搭配的一日三餐。每个细节都在诉说生存艺术的精进,每件器物都在见证文明的火种。
他添了根松明,火光在棚屋里投下温暖的光晕。明天要去北边山林收集过冬的柴火,还要试试新编的鱼篓。生存就是这样,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中,把荒岛变成家园,把求生变成生活。
喜欢孤岛求生:从零纪元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孤岛求生:从零纪元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