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叫李初一,这名字听起来或许有些普通平凡。
我出生在秦国三十三年的四月初一,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
我生活的地方是嵊州大陆的秦国,那是一个广袤而神秘的国度。
而我所在的小山村,则被人们称为麻柳树村。
这个村子虽然不大,但却有着独特的魅力和故事。
麻柳树村四周环绕着青山绿水,风景宜人。村子里的房屋错落有致,屋顶上的烟囱冒出缕缕青烟,给整个村庄增添了一份宁静和温暖。
村中央有一棵巨大的麻柳树,它的枝叶繁茂,宛如一把巨大的绿伞,为村民们提供了一片清凉的遮蔽。
在很久很久以前,这个村庄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名字。
它就像是一个被时间遗忘的角落,静静地坐落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
关于这个村庄的起源,老人们代代相传着一个神秘的故事。
据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先祖们生活的地方遭遇了一场可怕的祸乱。
战争、饥荒和疾病肆虐,人们的生活陷入了绝境。
为了生存下去,先祖们不得不背井离乡,踏上了寻找新家园的艰难旅程。
经过漫长的跋涉,先祖们终于来到了这个偏远的地方。
这里山清水秀,土地肥沃,仿佛是一个世外桃源。
先祖们被这里的美景所吸引,决定在此定居下来,远离外界的纷扰和战乱。
从那时起,这个村庄便成为了先祖们的避世之所。
他们在这里开垦土地,建造房屋,繁衍后代。
随着时间的推移,村庄逐渐发展壮大,但它的名字却一直没有被确定下来。
或许是因为先祖们希望这个地方永远保持宁静和神秘,又或许是因为他们觉得名字并不是那么重要。
无论如何,这个没有名字的村庄就这样默默地存在着,见证着岁月的变迁和历史的沧桑。
这个村子正中间有一条宽约5米,长约700米的河,两岸长着许多的麻柳树,所以后来的老人们就叫它麻柳树村。
这个村庄坐落在一条蜿蜒流淌的河流两岸,房屋沿着河岸错落有致地排列着。
这些屋子或新或旧,有的是传统的砖木结构,有的则是现代的砖混建筑,但它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依水而建。
村庄里的房屋分布得并不密集,而是零零散散地散布在河边,仿佛是大自然随意摆放的一般。
从远处望去,这些房屋就像是一颗颗点缀在绿草地上的明珠,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据统计,这个村庄共有 150 多户人家,他们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与这条河流相依相伴。
每一户人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故事和生活方式,而这条河流则见证了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河边的农田密密麻麻的长满了水稻,每家大概约有5-10亩,每年向官家按每亩100斤的水稻上交,其余的留用。
李初一家里可谓是人丁兴旺,一共有 9 口人。
他的祖父名叫李福,年50岁,是一个和蔼可亲的老人,脸上总是洋溢着慈祥的笑容。
祖母王春花,年46岁,则是一个勤劳善良的女性,操持着家中的大小事务。
李初一的父亲叫李财,年26岁,是个勤劳踏实的人,努力工作维持着一家人的生计。
母亲柳荷,年23岁,是一个温柔贤惠女子,把家里照顾得井井有条。
他们一共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名叫李禄一,年6岁;小儿子名叫李初一,年2岁。
李初还有一个二伯,名叫李贵,年24岁,性格豪爽。
二伯娘赵云,年22岁,则是个热情开朗的人,与邻里关系都很好。
二伯娘生下一儿一女,大女儿名叫李仙儿,年5岁,聪明伶俐,是家里的开心果,小儿子名叫李元宝,年3岁,调皮捣蛋,但也给家里带来了不少欢乐。
他们兄妹四人按照年龄由大到小排列:大哥李禄一、二姐李仙儿、三哥李元宝、四弟李初一。
祖父李福是个踏实勤劳的农民,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靠着吃苦耐劳把两个儿子拉扯长大,给每个儿子娶了媳妇。
他们的到来给这个家庭带来了喜悦和热闹。
随着时间的推移,家里的人口越来越多,原本宽敞的四间小土房渐渐变得拥挤不堪。
老爷子李福看着日益狭小的居住空间,心中暗暗下定决心要改善这种状况。
这一年,李禄一8岁,李初一4岁。
于是,李福开始在村子里四处打听,寻找那些有空余时间的青壮年。
他挨家挨户地拜访,聘请他们帮忙修建新的屋舍。
这些青壮年们听闻李福的情况后,纷纷表示愿意过来帮忙修建房屋。
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李福召集了这些青壮年们来到自家的院子里。
大家围坐在一起,共同商讨修建屋舍的计划和细节。
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最终确定了屋舍的设计方案和施工步骤。
每个人都积极地参与其中,发挥自己的专长和技能。
有的负责搬运建筑材料,有的负责挖掘地基,还有的负责砌墙和搭建屋顶。
大家分工明确,齐心协力,整个施工现场充满了忙碌而有序的氛围。
李福看着这些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们忙碌的身影,心中充满了感激之情。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新的屋舍逐渐成型。
虽然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大家都没有退缩,而是想尽办法克服它们。
李初一家管中午饭和一天10文钱的工钱,村子里大约有10人帮忙修建屋舍。
经过大家整整二十天夜以继日、不知疲倦的辛勤劳作,四间崭新的土房子终于如雨后春笋般矗立在了人们眼前。
这四间房子分布得颇为巧妙,两两相对,分别坐落在老房子的左右两侧,宛如四位忠诚的卫士,守护着这片宁静的土地。
李福结清大家工钱,请了村子里德高望重的长辈们吃乔迁宴,在村长等人的见证下,李家分家了。
李福事先跟两个儿子商量过,家里目前8间房,两个儿子一家分两间新房子和一间旧房,剩下2间老房子暂时由老两口继续居住,待他们百年之后,再分给两儿子一人一间。
家里田产8亩,一家分4亩,农具等一家一份,粮食平均分成3份,儿子们一家一份,老两口一份,家里的黄牛暂时由李福养着,谁家需要就用。
李福现在没有田地了,只有一亩山坡上的小沙地,种粮食产量低,种西瓜产量还勉强可以,所以他要求每个儿子一年给老两口上交200斤粮食,等到老两口不能生活自理时,再由两个儿子轮流照看。
李财、李贵兄弟俩没有任何意见,在村长及长辈们的见证下签字分了家。
从此,兄弟俩家就各自开火做饭,过年过节时就聚到老爷子李福那里团聚。
李财分家后,就把已经8岁的大儿子李禄一送到镇上的私塾读书,每一年束修要1两银子。
夫妻两人省吃俭用、每天辛勤劳作,一年到头可以留下1500文。
随着时间的流逝,李初一很快就7岁。李财夫妻俩公平对待,也把李初一送到镇上的私塾读书,每一年的束修也要1两银子。
从此,夫妻两人一年到头就只能留下500文。
夫妻俩希望他们兄弟能识字、算数,能够有文化,不容易被骗,也许未来可以好当一个账房先生,以后的日子可以好过一点儿。
李禄一、李初一他们知道父母钱财来之不易,在私塾里读书还比较认真刻苦,但是读书也是需要天分的,李禄一的成绩算是中等偏下,李初一的成绩也能只算中等之游。
李禄一十三岁那一年,跟着私塾里的学生一起去县城考试,很遗憾他落选了。
他知道自己在读书一事上没有前途,再继续读下去也只会浪费父母的银子。
他回家跟父母商量后,就放弃上学了,一直在家里帮忙种地。
半年后,他在镇上一所酒楼里找到一个小厮的工作,帮忙点菜、上菜、打扫卫生,一个月150文,包吃住,每个月休假三天。
此后,李禄一就长期在镇上打工养家。
李初一十二岁那年,也和私塾里其他学生一起去县城里考童生。
他们一共去了10人,结果只有3人通过,很遗憾李初一落榜了。
私塾里的王先生是个五次未中榜的老秀才,为人比较方正古板。
他对未中榜的学生们说希望他们继续努力,争取来年考过。
李初一觉得自己在科举之路无望,回到家里跟父母商量不想要继续上学了。
李财夫妻俩再三考虑还是同意了李初一退学的决定。
李初一先回到家里帮助父母干了一个多月的农活,觉得自己实在受不了每天枯燥无味的农耕生活,所以跟父母商量后又去镇上找活去了。
由于他擅长数学,就被一家卖酒的掌柜看中,让他卖酒记账。
在掌柜的教导下,他很快就能熟练掌握酒铺的买卖流程,工资也从一百五十文涨到了两百文一月,每个月可以休假三天,包吃住。
这样的日子过了3个多月。一天,镇子上的人开始越来越多,铺子里的生意也越来越好,人们热闹的讨论十年次的测灵根大会这一次又有多少人可以脱颖而出。
喜欢我是修仙界当路人甲一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我是修仙界当路人甲一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