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超退到雷首山,停了下来,命人就地筑垒,准备再次迎战刘备。
雷首山是中条山最西端的一座山,东侧是涑水,西侧是黄河,向北不远就是蒲坂津。与东南方向的中条山相连,是兵家必争之地。
刘备从风陵渡来,必须经过雷首山,除非他选择翻越中条山。
刘备率领的全是骑兵,翻越中条山显然不是明智之举,所以马超决定在这时阻击刘备,争取一点时间。
他要为麾下的骑兵准备马镫。
作为久经沙场的骑战高手,看到马镫的那一刻,他就知道被传言所误。此物绝不仅仅是帮助骑术不佳的人这么简单,对骑战的影响极大,不可不用。
好在安邑就有铁官,打造马镫也不需要百炼钢,普通的铁就行。实在不行,甚至可以用木板、皮绳代替。他需要的只是时间,挡住刘备几天,为工匠们争取时间。
与习惯骑射的乌桓人、鲜卑人不同,凉州骑兵一直以持矛突击为主。
这个习惯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时期的名将卫青、霍去病,当年追随他们横行漠北的就是以凉州子弟为主的六郡良家子。
第二天,当刘备赶到的时候,马超已经抢占了有利地形,建起了营垒和阵地。
虽然这些阵地很简单,却让刘备非常挠头。
马超不仅有地利可用,麾下的凉州兵也擅长山地步战,这一点是他麾下的胡骑不能比的。如果强行攻击,损失不会小。
反复侦察了地形后,刘备决定停止前进,后退数里立营。
他一面勒令胡骑练习长矛,由熟悉的骑射改成突骑,一面派人通知高干。
我已经到达雷首山,正与马超对峙,使君可以迅速南下,夺取河东腹地,然后与我夹击马超。
如果能在此之前拿下蒲坂,断绝马超后路,那就更好了。
——
在收到刘备的消息之前,高干已经知道刘备渡河,马超亲自赶去堵截,也趁势发起了反击,将战线重新推到临汾、绛邑一带,正谋算着进攻闻喜、安邑,收复河东。
安邑是河东郡治,拿下安邑,就算是收复河东。
除此之外,安邑还有铁官,有盐池,都是高干早就想要的资源、财富。
可是收到刘备的消息,高干却很生气,破口大骂。
“大耳贼竟敢指挥我?蒲坂离雷首山不过十余里,他不去攻打,却要我赶过去?”
他麾下的幕僚也对刘备的安排非常不满,觉得刘备乱了尊卑。
你只是一个辽东太守,奉大将军之命来作战,还是在袁尚麾下听令,有什么资格来指挥高干?
高干是并州刺史,和袁尚平级,连袁尚的命令都不用听,还能听你刘备的?
一通七嘴八舌的辱骂后,高干决定停止前进,让刘备与马超对峙,最好吃点苦头,免得太嚣张。
讨论的时候,贾诩、张辽、徐晃等人都在座,但他们都一言不发,沉默得像局外人。
高干看在眼里,也不在乎。
这些曹营降将迟早都是要收拾的。要么在战场上消耗掉实力,要么用别的理由边缘化,在没人注意的角落里终老一生,不用在乎他们的想法。
高干不仅没理会刘备,反而给袁绍写信,委屈地表示并州财力、物力都不如冀州,承担不起收复河东的重任,颜面扫地,就连刘备都不听他的命令。请袁绍给袁尚下令,让他亲自来战马超。
——
襄阳。
袁绍坐在案前,案上摆着三封信,一字排开。
一封信是袁熙发来的。
袁熙带着亲卫骑,和护乌桓校尉赵云一起,正在燕山以北巡视鲜卑各部,并与沿途遇到的部落交换战马,一方面保持骑兵的战斗力,一方面抽空各部落的实力。
袁绍很意外,如果不是袁熙提及,他甚至不知道战马还有这么多讲究。
由此可见,袁熙在幽州几年真没闲着,学到了不少东西,积累了不少经验。以前是实力不足,不敢轻举妄动,一切以求稳为主。现在有了实力,就展现了出色的能力,将幽州治理得井井有条。
当然,更让袁绍满意的是袁熙的谦卑。
袁熙在书信里说了那么多,讲的全是如何安定北疆的计划,想的全是削弱鲜卑人、乌桓人,保持边疆的长治久安,恢复对塞外的控制,却没为自己提一个要求。
看他那意思,似乎很满足于幽州牧这个位置,对中原一点也不关心。
这让袁绍多了几分安心。
他最担心的就是袁熙支持袁谭,夹击袁尚,或者趁袁尚不在冀州的时候染指冀州。
现在看来,是他想多了,袁熙根本没这想法。
第二封信,是韩遂派人送来的。
韩遂表示,他们无意与袁绍开战,只想过点安稳日子。如果袁绍能够撤走袁尚,他们甚至愿意交还河东,并将袁隗等人的尸骸送还,然后上表称臣,拥护袁绍代汉。
为了拉近关系,韩遂甚至回忆起了当初与袁绍见面的经过。
第三封信,则是刚刚收到的高干军报。
对高干的叫屈,袁绍很不满意,甚至有些愤怒。
拿不下河东也就罢了,安排刘备过去增援,你还挑三拣四,非要说刘备是夺兵权,要指挥你。
刘备是什么人,我不清楚吗?
他在辽东有自己的利益,有必要来和你争兵权?
他对高干很失望。如果高干不是他的外甥,身份特殊,他现在就罢免高干,将并州一起交给袁尚。
就在他生气的时候,外面响起脚步声,郭图、田丰、逢纪走了进来,还有一个袁绍没想到的人。
沮授。
看到沮授,袁绍很惊讶。“公与,你什么时候来了?”
沮授风尘仆仆,上前躬身施礼。“大将军,我是奉天子之命,来与大将军商议的。”
袁绍的嘴角抽了抽,眼神中露出一丝不快。“奉天子之命?”
“天子有意禅让,我不敢决断,又怕走漏了风声,只好亲自赶来。”
“什么?”袁绍吃了一惊,挺身而起。
郭图、逢纪也很意外,纷纷转头看向沮授。
他们已经讨论过多次,等袁尚拿下关中,就可以上书天子,为袁绍加九锡,做代汉的准备。只是眼下袁尚还没夺取关中,高干还有河东折腾,天子突然主动提出禅让,这完全超出了他们的想象。
他们一点心理准备也没有。
袁绍起身绕过大案,来到沮授面前,抱着沮授的手臂,看着沮授满是尘土和疲惫的脸。
“公与,你辛苦了。”
沮授深施一礼。“为大将军效劳,在所不辞。”
喜欢袁氏王朝:从乌巢开始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袁氏王朝:从乌巢开始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