炕头上的暖意和昨夜那场酣畅淋漓的交流,像是一碗滚烫的姜汤,驱散了连日来积压在孟家小院的寒意和惊惶。
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鸡窝里的芦花公鸡还没扯开嗓子报晓,孟礼欢就轻手轻脚地爬了起来。
身边的韩晶晶睡得正沉,嘴角微微上扬,带着一丝恬静满足的笑意,与往日那紧锁眉头的愁苦模样判若两人。
孟礼欢看着妻子熟睡的侧脸,心里像是被什么东西填得满满的,又软又胀。
他小心翼翼地给她掖好被角,穿上那身洗得发白的旧衣服,动作轻柔,生怕惊扰了她的好梦。
虽然昨晚“海鲜大餐”没吃上,最后只啃了点硬邦邦的苞米饼子垫肚子,但孟礼欢却觉得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精神上的饱足,远比肠胃里的充实更让人振奋。
他拉开房门,清晨冷冽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带着柴火和露水的味道。王秀娥已经起来了,正在灶房里悄默声地生火,准备熬粥。看到儿子出来,老太太脸上露出了久违的、轻松的笑容,压低声音:“咋起这么早?多睡会儿呗。”
“睡不着了,娘,我出去转转,看看有啥活计。”孟礼欢也压低声音回道。经过昨天淘海的大丰收,他对“靠海吃海”有了更足的底气,但也清楚地知道,光靠撞大运式的淘海,不是长久之计。船被大伯家占着,钓鱼需要时间和特定工具,他得琢磨点更稳定、来钱更快的路子。
他心里一直惦记着一个事儿——扎海参。这活儿他上辈子听人说起过,辛苦,危险,但来钱快。就在隔壁黑石屯,已经有人组织船干这个了。这年头,海参还没被炒成天价,但比起打杂鱼摸小虾,价格已经相当可观。
匆匆喝了两碗稀溜溜的苞米碴子粥,跟父母打了声招呼,孟礼欢就出了门。他没直接去黑石屯,而是先去了屯里一个平时消息比较灵通、人也还算实在的老光棍家,递了根昨天特意留下的“大前门”,拐弯抹角地打听了一下黑石屯扎海参的情况。
老光棍眯着眼,美滋滋地吸着烟,竹筒倒豆子般说了个明白。果然,黑石屯有个叫“海碰子”老刘的,组织了几条船,专门在附近海域潜水捞海参,缺人手,尤其是能下水的。工钱按天算,捞得多还有提成,一天下来,运气好能挣普通渔民好几天的钱。
“不过呐,欢子,”老光棍吐着烟圈,咂咂嘴,“那活儿可不是人干的!遭罪着呢!海水冰骨头缝不说,那水底下暗流礁石,邪乎得很!老刘那帮人,哪个不是一身毛病?关节炎、风湿痛,那都是轻的!听说肺都不好!挣得是卖命钱!”
孟礼欢默默听着,心里有了底。谢过老光棍,他揣着那点刚打听来的消息,径直往黑石屯走去。
黑石屯离靠山屯不算太远,隔着一道山梁。路上遇到几个挑着担子或者扛着工具下地的农人,看到孟礼欢,都投来好奇的目光。孟家这小子最近可是屯里的风云人物,又是爆网又是淘海又是被诬陷的,戏码一出接一出。
到了黑石屯,很容易就打听到了“海碰子”老刘的住处。老刘是个黑瘦精悍的中年汉子,脸上带着常年被海风侵蚀的粗糙皱纹,眼神锐利,正和几个同样打扮的汉子在院子里收拾一堆奇形怪状的家伙事。
那堆东西,孟礼欢一看就明白——简陋得令人心酸的潜水装备。几个被漆成黑色的猪膀胱或者葫芦头,上面连着根胶皮管子,这就是原始的氧气罐和呼吸器?还有几身厚重的、打着补丁的胶皮衣裤,几副磨得发亮的木框潜水镜,几把特制的、带钩子的短柄铁叉,以及一堆网兜。
老刘听说孟礼欢是来想跟着干活的,上下打量了他几眼,尤其看了看他算不上特别魁梧但还算精壮的身板,瓮声瓮气地问:“以前下过水?憋气咋样?怕冷不怕?”
“下过水,憋气还行,不怕冷!”孟礼欢回答得干脆。上辈子在远洋渔船底舱的冰水里摸爬滚打,什么苦没吃过?
老刘也没多问,这年头,愿意干这玩命活儿的,都是穷得叮当响、逼不得已的。他指了指那堆装备:“规矩很简单,跟着船出海,到了地儿,穿上这身皮,挂上这葫芦头,顺着绳子下去,看到海参就用叉子扎,装网兜里。按斤算钱,现结。一天管一顿饭。干不干?”
“干!”孟礼欢毫不犹豫。
“行,那今天就跟船走一趟试试。丑话说前头,水下啥情况都可能碰上,自己机灵点,出了事,自己担着。”老刘语气平淡,仿佛在说一件稀松平常的事。
很快,一行七八个人,抬着那堆沉重的装备,上了一条比孟家那条还要破旧些的小木船。船屁股上挂着一个噗噗作响、冒着黑烟的柴油机,突突突地朝着远海开去。
海上的风比岸边大得多,吹得人睁不开眼。船体随着波浪剧烈地起伏颠簸,柴油味和海腥味混合在一起,熏得人头晕眼花。同船的几个老“海碰子”却似乎早已习惯,面无表情地检查着自己的装备,或者闭目养神。
孟礼欢学着他们的样子,套上那身冰冷僵硬、散发着浓烈橡胶和汗臭味的胶皮衣。衣服又厚又重,穿在身上像是被裹进了一层冰冷的铠甲,行动极其不便。然后戴上那简陋的木框潜水镜,勒得眼眶生疼。最后,把那个沉甸甸的、用猪膀胱做的“氧气罐”背在背上,那根粗糙的胶皮呼吸管咬在嘴里,一股难以形容的怪味直冲鼻腔。
他感觉自己像是被装进了一个滑稽又可怕的套子里。
船开了大概一个多钟头,在一片看起来与其他海域并无不同的地方停了下来。老刘指着水下:“就这儿,底下有片礁盘,货不少。都精神点!绳子拴腰上,觉得不对就赶紧拉绳!”
一个老“海碰子”率先穿戴整齐,扑通一声就跳进了海里,溅起一团浪花,随即沉了下去,只有那根通气的胶皮管和系在腰上的安全绳还浮在水面上。
轮到孟礼欢了。他深吸一口气,学着样子,纵身跳入海中。
“嘶——!”
尽管有心理准备,但在入水的一刹那,那刺骨的冰冷还是像无数根钢针,瞬间穿透厚厚的胶皮衣,狠狠扎进他的骨头缝里!现在是夏末,但深海的水温依旧低得吓人!他猛地打了个寒颤,牙齿不受控制地格格作响。
他强迫自己镇定下来,调整呼吸。通过那根该死的管子呼吸极其困难,每一次吸气都像是被人掐着脖子,费劲巴拉才能吸进一点点带着橡胶味的空气,呼气更是需要用力往外顶。水下的视线也因为简陋的潜水镜而变得模糊扭曲。
他拽着安全绳,努力往下潜。水压开始增大,挤压着他的耳膜,嗡嗡作响。他不得不频繁地做吞咽动作来平衡压力。
阳光透过海面,在水下变成一道道摇曳的光柱,能见度大概只有几米。下方是嶙峋陡峭的海底礁石,上面覆盖着厚厚的海藻和一些不知名的海洋生物。偶尔有几条小鱼好奇地游过。
老手们已经像水鬼一样,灵活地在水下游弋,手中的铁叉精准地刺向礁石缝隙或海藻丛中,每一次出手,往往就能扎起一条黑褐色、肉滚滚、长满肉刺的海参。然后利落地将其从叉子上取下,塞进腰间的网兜里。
孟礼欢试着模仿。他努力克服着寒冷和呼吸困难,在礁石间搜寻。终于,在一处阴暗的石缝里,他看到了一条趴着不动的大海参!他心中一喜,举起铁叉,用力扎下去!
然而,水下阻力巨大,动作变形,这一叉竟然扎偏了,只擦着海参的边过去了,那海参受到惊吓,猛地收缩身体,喷出一股白色的粘液,迅速躲进了更深的石缝里。
孟礼欢一阵懊恼。他定定神,继续寻找。又发现一条,这次他更小心,看准了,稳住了,才猛地出叉!
成功了!铁叉精准地刺穿了海参的身体。他心中一喜,想把海参取下来,却发现那家伙滑腻异常,而且收缩得紧紧的,死死裹着叉尖,很难弄下来。他手忙脚乱地折腾了好一会儿,才终于把它塞进网兜。就这一下,已经把他累得气喘吁吁,那该死的呼吸管更是让他觉得快要窒息了。
他抬头看了看上方,船底像一个巨大的黑影悬在头顶,那么遥远。再看看周围那些老手,他们的网兜已经明显鼓了起来,动作依旧沉稳高效。
孟礼欢咬咬牙,继续坚持。寒冷、水压、呼吸困难、动作笨拙……每一次下潜,每一次寻找,每一次出手,都是对意志和体力的巨大考验。他感觉自己的体温在快速流失,四肢开始变得僵硬麻木,嘴唇冻得发紫。耳朵因为频繁的压力平衡也开始隐隐作痛。
中途上船休息了一次。脱下厚重的装备,接触到空气的瞬间,他几乎瘫倒在甲板上,浑身不受控制地剧烈颤抖,牙齿磕得咯咯响。老刘递过来一个军用水壶,里面是辛辣的劣质散装白酒。孟礼欢灌了一大口,火辣辣的酒液从喉咙一路烧到胃里,才勉强驱散了一点深入骨髓的寒意。
他看了看其他同样休息的“海碰子”,个个脸色青白,嘴唇发紫,沉默地喝着酒,揉着关节。有人不停地咳嗽,那咳嗽声空洞而压抑,听着就让人难受。他们的手指大多关节粗大变形,那是常年浸泡在冷水和承受水压留下的印记。
休息了不到十分钟,又被催促着再次下水。这一次,孟礼欢感觉更加艰难。身体还没缓过来,再次浸入冰海,简直是酷刑。但他还是硬撑着,又扎了四五条海参。
直到日头偏西,老刘才招呼大家上船返航。
回程的路上,孟礼欢裹着一条破麻袋,缩在船舱角落,依旧冷得瑟瑟发抖,感觉浑身的骨头都在叫嚣着疼痛和疲惫。他看看自己的网兜,里面只有可怜的七八条海参,而老手们的网兜,几乎都是满的。
到了岸,过秤结账。孟礼欢那点收获,换了三块两毛钱。老刘把几张毛票拍在他手里,看了看他冻得发青的脸,难得地多说了一句:“小子,第一天,算不错了。这活儿,吃的是年轻饭,耗的是命。自己掂量着。”
孟礼欢攥着那三块多钱,钱币上似乎还带着海水的冰冷和腥气。他看着老刘和其他那些“海碰子”们佝偻着背、步履蹒跚离开的背影,又低头看看自己还在微微颤抖的手,心里像是打翻了五味瓶。
这一天挣的钱,确实比淘海多,也比打零工强。但这份钱,挣得太苦了!太伤身了!这简直就是在用未来的健康甚至寿命换眼前的这点钱!上辈子在远洋渔船上的痛苦记忆再次袭来,那种被冰冷和绝望吞噬的感觉,他不想再经历第二次。
他慢慢走回家,脚步有些沉重。夕阳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显得格外孤独。
到家时,天已经擦黑。韩晶晶正在院门口张望,看到他回来,脸上立刻露出笑容迎上来。但当她走近,看到丈夫脸色苍白,嘴唇发紫,浑身透着一股难以掩饰的疲惫和寒意时,笑容瞬间变成了担忧。
“欢子?你咋了?掉海里了?身上咋这么凉?”她着急地用手摸他的额头,又抓住他冰冷的手,心疼得直皱眉。
王秀娥和孟繁林也闻声出来,看到儿子这副模样,都吓了一跳。
孟礼欢把手里那三块多钱递给母亲,挤出一个疲惫的笑:“没事,娘,就是去试了试扎海参,海水有点凉。”
“扎海参?”王秀娥接过钱,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声音都变了调,“你去干那玩命活儿了?我的老天爷啊!那活儿是人干的吗?听说下去一趟就得脱层皮!老辈人说那伤根本!挣这俩钱不够以后买药吃的!”老太太急得直拍大腿。
孟繁林也沉着脸,重重叹了口气:“胡闹!简直是胡闹!那钱咱不挣!赶紧进屋暖和暖和!”
韩晶晶赶紧把他拉进屋里,手忙脚乱地倒热水,找干衣服。
坐在热炕头上,捧着滚烫的热水碗,看着家人担忧心疼的眼神,孟礼欢心里那点因为挣钱而生的微弱喜悦彻底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深深的清醒。
他把碗放下,看着父母和妻子,语气异常坚定地说:“爹,娘,晶晶,你们别担心。这活儿,我不干了。就干今天这一次。以后再也不去了。”
“真不去了?”王秀娥不放心地追问。
“真不去了!”孟礼欢重重点头,“这活不是长久之计,干久了一身病,划不来。咱挣钱,得想点别的稳妥法子。”
听到这话,家里人都长长松了口气。
虽然又少了一条来钱的路子,但孟礼欢心里反而踏实了。他知道了自己的底线,也更清楚地认识到,挣钱很重要,但保护好身体这个革命的本钱,更重要。
晚上躺在炕上,韩晶晶紧紧偎在他怀里,似乎生怕他冷了。孟礼欢搂着妻子,听着她均匀的呼吸声,脑子里却在飞速运转。
扎海参这条路,堵死了。淘海不稳定。钓鱼需要时间和积累。船一时半会儿也要不回来,买新船更是遥不可及。
下一步,该怎么走?
他睁着眼睛,看着漆黑的屋顶,心里琢磨着一个个可能的方向。改良渔网?搞点小养殖?或者……想想别的既不那么伤身又能来钱的门路?
夜很深了,海风掠过屋顶,发出呜呜的声响。
孟礼欢轻轻叹了口气。路,还得一步一步,慢慢蹚啊。
喜欢渔猎东北:从街溜子到山海王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渔猎东北:从街溜子到山海王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