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刚爬上窗台,苏雨宁已经站在衣柜前挑衣服。昨晚顾砚辞转发完简历后说的那句“你现在站的位置,是我自己选的”,她一直记着。这句话像一块石头落进水里,涟漪一圈圈散开,推着她往前走。
她拿出一件米白色套装,剪裁简洁,没有多余装饰。换上后对着镜子看了一会儿,抬手把发尾别到耳后,“我不是以顾太太的身份去捐东西,是以一个曾经靠奖学金买书的人。”
顾砚辞从浴室出来时,她正拎包准备出门。他看了眼她的穿着,没说话,只是转身取了件深灰色西装外套折好放进她包里。
车子停在活动场地外侧,还没下车就听见远处传来的音乐声和孩子们的笑声。他们从后门绕进场,避开主入口的红毯和媒体区。一排货车正陆续卸货,箱子码得整整齐齐,每一只都贴着手写标签。
“数学练习册x50本”“彩色铅笔套装x30盒”“英语听力带x20卷”。
记者围上来时,镜头全对准顾砚辞。有人提问:“这次捐赠是由顾总主导的吗?”
苏雨宁往前半步,接过话筒,“这些书包和文具,是我亲自去批发市场比价、联系物流配送的。我知道一支笔对山里孩子意味着什么。”她指了指身后那几排物资,“这是我用第一笔项目分红买的。”
人群安静了一瞬。有记者低头翻资料,显然没想到这笔款项来源并非集团拨款。
主持人顺势引导大家参观捐赠区。苏雨宁走在前面,边走边介绍分类标准:低年级配图画本和拼音词典,高年级加了物理实验手册和作文范文集。“我们还配了教师指导用书,不能只给孩子书,却不给老师工具。”
顾砚辞跟在她斜后方,双手插在裤兜里,嘴角微微压着笑意。他知道她不喜欢张扬,可今天她每一句话都说得稳而清楚,像是早就想好了该站在哪里。
到了互动环节,一名志愿者临时提议,请苏雨宁给山区的孩子录一段鼓励视频。摄像机立刻调转方向对准她。
她愣了一下,手指无意识地捏住包带。镜头太亮,照得人睁不开眼。她下意识看向顾砚辞。
他没说话,走过来把那件深灰西装外套轻轻搭在她肩上,挡住了迎面吹来的风。
她吸了口气,面对镜头,声音不快也不高:“我小时候也常担心下学期有没有新课本。但现在我知道,只要有人愿意伸手,光就会照进来。你们不是等待被救的人,是未来会照亮别人的火苗。”
现场响起掌声。几个年轻志愿者眼睛红了。
活动接近尾声,主办方安排合影。原计划是顾砚辞站在中央,旁边站着几位合作方代表。司仪刚开口请嘉宾移步主礼台,顾砚辞却牵起苏雨宁的手,直接走向中心位置。
“今天的捐赠主体是她。”他说。
全场安静下来。摄影师调整角度,重新构图。
他在致辞最后加了一句:“我们签过契约婚姻,但现在我想说,真正的契约,是愿意一起做有意义的事。”
苏雨宁没料到他会说这个。她侧头看他,他正望着台下,神情平静,但握着她的那只手,始终没松开。
采访区还有几组媒体等着。一位女记者问:“苏女士,您觉得公益最重要的是什么?”
她想了想,“不是捐了多少,而是有没有蹲下来,看过孩子的眼睛。”
记者点头记录。另一个男记者追问:“那您今后会更多参与这类公共事务吗?”
她还没回答,顾砚辞轻声道:“她做什么,我都支持。”
这话听起来平常,可在场的人都听得出分量。
天色渐暗,活动场地的灯光一盏盏亮起。背景板上的主题字样“点亮远方”被照得清晰明亮。孩子们送来的感谢卡摆在展台上,一张张稚嫩笔迹写着“谢谢姐姐”“我要好好读书”。
苏雨宁拿起其中一张卡片,上面画了个太阳,底下歪歪扭扭写着:“你是我见过最亮的光。”
她低头看着,嘴角慢慢扬起。
顾砚辞站在她身侧,两人并肩而立,影子被拉得很长,落在铺满落叶的台阶上。
一位摄影师悄悄靠近,想抓拍一张自然状态的照片。他刚举起相机,苏雨宁忽然抬头,目光直直望向远处——
操场尽头,一个穿校服的小男孩正踮脚往捐赠箱里塞东西。他手里攥着一只旧笔袋,洗得发白,边角磨开了线。他左右看了看,迅速把笔袋放进标着“学习用品回收”的箱子,又飞快跑开。
苏雨宁盯着那个背影,脚步不由自主动了。
她提着包朝那边走去,外套还在肩上披着,脚步不急,却很稳。
小男孩跑到树下才停下,回头望了一眼捐赠箱,又低头摸了摸空掉的口袋。
苏雨宁在他面前蹲下,把笔袋从包里拿出来。
“这个,”她轻声说,“是不是忘拿出来了?”
喜欢寒门学霸替嫁竟然入了豪门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寒门学霸替嫁竟然入了豪门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