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龚见全说是有人替换了刘成玄的考卷,但仅凭刘成玄的考卷,李晏并不能确定。
不过刘成玄的确是个人才!
李晏思考了一会,决定去一趟礼部。
李晏吩咐沉香:
“我要去一趟礼部,你吩咐下去。”
沉香吩咐下去后,替李晏换衣衫。
李晏对高云鹤道:“我要去一趟礼部,你回你的院子睡觉。”
高云鹤冲李晏挥挥手,“好走”,然后走到李晏床边,倒到床上就睡了起来。
李晏笑着摇摇头:
醉成这样,难为她之前还记得将答卷给自己!
换好衣裳,李晏揣着刘成玄的考卷去了礼部。
见到李晏,礼部尚书站起来迎接:“不知殿下今日过来有什么事?”
李晏走到主位坐下:
“今日春闺放榜,孤想看一下上榜名单。”
礼部尚书令人将上榜名单呈给李晏。
如今参加科考的学子不算太多,而且科考不是朝廷唯一的选官途径,因此录取人数也不多。
此次上榜名单一共是三十六人。
李晏先看了秀才科的上榜名单,一共是两人,分别是叶采成和方伯严。
李晏问礼部尚书:
“秀才科今年通过的两人不会又是叶氏一族和方氏一族之人吧?”
“殿下没说错,这两人正是两族之人。”
李晏没说什么,再接着看上榜名单。
龚见全在上榜名单上,他报考的是进士科。
进士科注重诗赋、时务以及策论写作能力,录取率较低,难度较大,但能录取的话,政治地位显着高于除秀才科外的其他科目。
龚见全能上榜,是有一定真才实学的!
李晏将全部上榜名单看完,也没找到刘成玄的名字。
李晏将名单放下,吩咐礼部尚书:
“将叶采成和方伯严的答卷拿过来给孤。”
两人的答卷拿过来后,李晏先看了方伯严的答卷。
方伯严的答卷总体来说没什么问题,思路清晰、观点明确,还有具体实施办法,被录取很正常。
但方伯严世家出身,其观点大多都是站在世家的立场,并不是李晏想要的人才。
李晏将方伯严的答卷放下,开始看叶采成的答卷。
如果李晏之前没有看过刘成玄的答卷,她会觉得叶采成这些答卷答得非常好。
既没有刘成玄答卷中对世家与贵族主张的幼稚,同时思路开阔,有不少独特的想法。
可是,李晏偏偏才看过刘成玄的答卷,叶采成这些答卷中的新奇主张与刘成玄答卷中的一模一样。
这不可能是凑巧!
李晏放下答卷,问礼部尚书:“报考秀才科的考生多吗?”
“不多,一共三十余人。
大部分考生都是报考进士科和明经科。”
“你将报考秀才科的考生答卷全都搬过来,孤看看是否还有遗漏之才。”
礼部尚书不疑有他,让人将三十余人的答卷全都搬了过来。
摆成几堆的答卷,李晏没有急着看,而是问道:
“今年报考秀才科的考生不会又都是世家子弟吧?”
“今年倒是有一个平民考生报考秀才科,只是答得非常普通。”
李晏装作好奇道:“是谁?孤倒是对他的答卷有几分好奇。”
“叫什么名字来着?”
礼部尚书不记得名字,问了其他礼部官员才回答李晏:“刘成玄。”
“将刘成玄的答卷找出来让孤瞧瞧。”
礼部尚书让人找出了刘成玄的答卷递给李晏。
才一眼,李晏就知道眼前这些答卷与她之前看的刘成玄答卷的字迹不是出自一人之手。
虽然两份答卷的字迹相似,但眼前这份答卷的字迹缺少了李晏之前看的刘成玄答卷字迹的遒劲力度。
李晏略略翻看了一下答卷内容,出现在礼部的刘成玄的答卷的确答得非常普通。
这样的答卷不被录取很正常。
只是,到底哪份答卷才是刘成玄的?
想要弄清楚这个答案并不难,将刘成玄叫来,让他当场默写就可分辨出真假。
如果眼前这份刘成玄的答卷被人调换,是谁调换的?
不过,就算能证明刘成玄的答卷被人调换,也证明不了叶采成的答卷不是他自己的。
毕竟,人有相似的观点也正常。
想到这里,李晏在沉香耳边吩咐:
“派几个人去仙鹤楼对面的云来客栈,将刘成玄和龚见全带来。”
沉香下去后,李晏将带来的答卷拿出来递给礼部尚书:
“你看一下这些答卷。”
礼部尚书不明所以,接过答卷。
刚看第一眼,礼部尚书就夸了一声:“好字。”
才看一会,礼部尚书就吓了一跳:
这上面的某些观点为什么和叶采成的观点一样?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礼部尚书在心底默默琢磨起来:
殿下带着这份答卷而来,还与叶采成答卷上的某些观点一样,不会是有人科举舞弊吧?
等礼部尚书看完,李晏问他:“尚书觉得这份答卷如何?”
礼部尚书想了想:
“单评这份答卷,虽有不足之处,但不失为上等之作。”
“尚书觉得这份答卷可够上榜资格?”
礼部尚书回答得更谨慎:
“如果这份答卷出现在考生答卷中,有上榜资格。
只是这份答卷与叶采成的答卷有较多相似之处,倒让微臣不敢妄断。”
“这份答卷是进士科的上榜学子龚见全呈给孤的,他说这是秀才科学子刘成玄默写出来的答卷。
可孤刚才看了刘成玄的答卷,不仅内容不同、就是字迹也不一样。
孤现在也不知道龚见全说的话是真是假,已让人带刘成玄和龚见全过来。”
说完,李晏让礼部尚书对比两份答卷的笔迹。
“尚书,你觉得这两份答卷是同一个人的笔迹吗?”
礼部尚书出了身冷汗。
先不说内容真假,但这两份答卷分别出自两个人的笔迹!
假若刘成玄的答卷真被人换了,那就是科举舞弊。
他身为科举考试的主考官,无论如何都脱不了罪责。
礼部尚书在心里开骂:
哪个断子绝孙的杂碎换了答卷,害他担责!
心里骂归骂,礼部尚书还不得不回答李晏:“这两份答卷不是同一个人的笔迹。”
(小知识:唐代科举考试每次录取人数较少,平均每次约?27人?。根据历史记载,唐朝共开科268次,累计录取约7448人,最高纪录出现在天宝十二年,录取56人。)
喜欢重生后,皇太女一心事业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重生后,皇太女一心事业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