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章:从“要我整合”到“我要整合”,思想的转变是第一步
林默这一觉,睡得天昏地暗。
他确实是累坏了,精神和体力的双重透支,让他一沾到办公室那张简陋的行军床,就沉入了无梦的深海。窗外,江东省的官场正经历着一场十二级的思想大地震,而风暴的中心,却安静得只剩下平稳的呼吸声。
发改委大楼内,气氛却早已不同。
吴谦端着泡好的枸杞茶,第三次溜达到林默办公室门口。门关着,里面静悄悄的。他把耳朵贴在冰凉的门板上,什么也听不见。
“奇了怪了,”他缩回脑袋,对闻讯赶来的几个同事小声嘀咕,“这都快中午了,林主任怎么还没动静?昨天不是看他跟要上战场一样吗?”
一位消息灵通的处长压低声音,神神秘秘地说:“你们还不知道?昨天省委办公厅下发了一份‘参阅件’,没红头没文号,就一份调研报告,把所有地市的头头脑脑都给干沉默了。”
“什么报告?威力这么大?”
“就叫……《论我省经济‘内卷化’的十大风险》。”处长一字一顿地说出这个名字,语气里满是敬畏,“我听在市里发改委的同学说,他们书记看完,半天没说话,办公室的烟灰缸都给摁满了。据说,海州的陈书记,当场就把心爱的紫砂杯给砸了!”
“嘶——”众人倒吸一口凉气。
陈平是什么人?那是敢在省政府大楼里拍桌子的主儿。能让他失态到这个地步,那份报告得写成什么样?
“关键是,你们猜那报告是谁写的?”处长卖了个关子,目光瞟向林默紧闭的办公室门。
所有人瞬间石化,嘴巴张得能塞进一个鸡蛋。
吴谦手里的枸杞茶都忘了喝,他呆呆地看着那扇门,脑子里一片空白。他想起了昨天林默向信息中心要数据的雷厉风行,想起了那满地的图钉和文件,想起了林默那双熬得通红的眼睛。
他原以为,这位年轻的领导只是在尽职尽责地啃一块硬骨头。
他万万没想到,林默不是在啃骨头。
他是在铸剑。
一把足以让全省诸侯都感到胆寒的剑。
吴谦咽了口唾沫,再看那扇门时,眼神已经彻底变了。那里面睡着的,哪里是一个初来乍到的年轻人,分明是一头蛰伏的猛虎。
……
海州市,市委大院。
陈平一夜未眠。
他的办公室亮了一宿的灯,地上全是烟头。那份报告,就摊开在桌上,每一个字都像是刻进了他的脑子里。
他反复看了不下二十遍,试图找出其中的漏洞和破绽,试图证明这只是一个年轻人的夸夸其谈。
但他失败了。
报告里的逻辑,像一条用数据和事实铸就的铁链,环环相扣,坚不可摧。他越是研究,就越是心惊。他越是想反驳,就越是发现自己无话可说。
因为,报告里写的,就是他正在做,并且引以为傲的事情。
他以为的“敢为人先”,在报告里是“破坏规则”。
他以为的“政绩斐然”,在报告里是“虚假繁荣”。
他以为的“寸土不让”,在报告里是“执政根基的蚁穴”。
林默没有骂他一个字,却把他所有的政治资本,都定义成了“负资产”。
更可怕的是赵书记的态度。
“参阅”。
这两个字,像两座大山,压得他喘不过气。这说明赵书记不仅看了,而且是完全认同了报告里的观点。这已经不是暗示,这是明示。
省里的风向,变了。
座机电话不合时宜地响了起来,是邻市的市委书记打来的,一个过去在各种场合都和他称兄道弟的“盟友”。
“陈书记,睡醒了没?”对方的声音带着一丝小心翼翼的试探。
“有事说事。”陈平的声音沙哑得像砂纸。
“那个……省里发的东西,您看了吧?”
“看了。”
电话那头沉默了一下,似乎在组织语言:“这个……写报告的年轻人,不简单啊。他这是把我们所有人都架在火上烤。陈书记,您是咱们的领头羊,您说,这事儿咱们该怎么办?总不能真让他一个毛头小子牵着鼻子走吧?要不,我们几个联合起来,跟省里反映一下,就说这报告危言耸听,动摇干部信心……”
过去,陈平听到这话,会觉得很受用。
但现在,他只觉得刺耳,甚至有些可笑。
还联合?还反映?
人家连“整合”两个字都没提,你反映什么?说人家的经济分析报告写得太好了,太真实了,让你害怕了?
那不是自投罗网,主动对号入座吗?
陈平心中涌起一股无名火,他第一次发现,自己身边所谓的“盟友”,在真正的政治风暴面前,是如此的幼稚可笑。
“老王,”陈平打断了他,“你还没看明白吗?”
“明白什么?”
“这不是省里要不要整合的问题了。”陈平一字一顿,仿佛在说服对方,更像在说服自己,“这是我们,要不要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的问题。”
电话那头,彻底没了声音。
陈平能想象到对方此刻脸上的震惊。
“报告里的话,句句诛心。赵书记把它发下来,就是让我们自己选。”陈平的声音冷了下来,“是继续抱着自己那一亩三分地,等着将来被人戳脊梁骨,骂一句‘历史的罪人’;还是主动往前走一步,把这碗毒药,当成解药喝下去。”
“可是……那我们这么多年的心血……”
“心血?”陈平冷笑一声,“跟乌纱帽比,跟政治生命比,那算个屁!”
他挂断了电话,感觉全身的力气都被抽空了。
他知道,自己说服了对方,也彻底说服了自己。
那个坚不可摧的“反整合”同盟,从这一刻起,已经土崩瓦解。每个人都成了惊弓之鸟,都在思考自己的出路。
对抗的念头,已经彻底消失了。
因为对手已经不是发改委,不是林默,而是“大势”。
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现在的问题,不再是“要我整合”,而是“我要如何整合”,才能在这场不可避免的变革中,为自己、为海州,争取到最大的利益。
思想的转变,往往就在一瞬间。
陈平站起身,走到窗边,看着楼下车水马龙的城市。他第一次感觉到,自己引以为傲的这艘“经济航母”,在时代的洪流面前,是如此的渺小。
他拿起桌上的内线电话,接通了秘书。
“给我查一下,省发改委,林默副主任的联系方式。对,私人的。”
……
下午两点,林默终于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吵醒。
他揉着眼睛打开门,看到丁学森那张标志性的笑呵呵的脸,正站在门口。
只是今天的笑容里,多了几分复杂难言的味道,像是惊讶、赞叹、忌惮和一丝哭笑不得,全都糅合在了一起。
“小林主任,睡得可好啊?”丁学森背着手,慢悠悠地走进办公室,目光扫过那张狼藉的地图和满地的废纸,最后落在那沓崭新的、写着惊悚标题的报告上。
“丁主任。”林默打了个哈欠,随手把行军床收了起来。
“好手段,好魄力。”丁学森拿起那份报告的副本,用手指轻轻敲了敲封面,感慨道,“我让你去捅马蜂窝,你倒好,直接把人家整个蜂巢都给端了。现在,全省一百多个‘马蜂’,都在疯狂地找我这个‘养蜂人’。你说,这事儿该怎么办?”
林默给丁学森倒了杯水,脸上看不出任何得意。
“主任,我只是做了个‘天气预报’。至于接下来是打伞还是躲进屋里,得看各位书记市长自己的选择。”
“天气预报?”丁学森被他这个比喻逗笑了,他摇摇头,“你这哪是天气预报,你这是引来了一场天劫啊。”
他放下报告,脸上的笑容收敛了些,正色道:“说吧,你把天捅了这么大一个窟窿,下一步,打算怎么补?”
丁学森很清楚,报告只是第一步,是破局的“势”。
真正的硬仗,是如何将这个“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利”,让这盘被搅动的棋局,最终能按照林默的设想,走向那个最优解。
林默看着丁学森,知道这位老狐狸是在考自己,也是在彻底交底。
他微微一笑,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道:
“主任,您说,现在全省那些焦头烂额的市长们,最需要的是什么?”
喜欢官场剧本:说错一句,万劫不复!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官场剧本:说错一句,万劫不复!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