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位爸爸六束光
(一)“行者”爸爸杰夫:世界的广度
杰夫是布鲁斯的大学同窗,也是个真正爱走世界的人。
他的旅行从不是打卡热门景点、拍几张照片就离开,而是扎进当地的生活里。
住民宿时和房东一起准备早餐,听他们讲小镇的故事;
逛市集时尝遍街头小吃,感受烟火气;
徒步进山村时和当地人一起劳作,体验不一样的生活节奏。(我们来发心发愿吧,希望有一天我们也能这样自由的去行走,我就特别喜欢这种活着的方式,走遍大江南北,体验各地风情)
在布鲁斯眼里,杰夫代表的不是“爱旅行”这个标签,而是一种对未知永远好奇、愿意接纳一切不同的生活态度。
布鲁斯在书里写过,杰夫常说“观光的人只走熟悉的路,真正的行者敢闯没去过的巷”。
这句话道破了两种人生的区别:观光的人追求“去过”的证明,行者收获的是“经历”的成长。
杰夫带布鲁斯的女儿们出门,从不会排满行程,反而留很多时间让她们自由探索:
在海边蹲一下午看寄居蟹搬家,
在山林里辨认不同的树叶,
在小镇上听老人讲过去的传说。
有一次,他们在意大利小镇迷路,错过了班车,孩子们难免失落。
杰夫却笑着说:“迷路才有意思呀,咱们看看这条巷子里藏着什么。”
果然,他们在巷子里发现了一家百年面包店,尝到了刚出炉的热面包,还遇到一位弹吉他的老人,听了一首即兴的歌谣。
这次意外的迷路,成了孩子们最难忘的回忆。
杰夫用行动告诉她们:
世界不是一本写好答案的书,而是一本等着去发现的画册,每一次意外、每一次好奇,都是生命里独有的收获。
这正是我们当下成长最需要的态度。
我们总习惯给孩子规划好“该走的路”,让他们按部就班,却忘了好奇与探索才是成长的底色。
杰夫教会孩子们的,是不害怕陌生,不排斥不同。
就像布鲁斯说的,见过不同风景、听过不同故事的孩子,心里装着更大的世界,不会被眼前的小事困住。
对每个家庭来说,条件不一,情况不同。
所以不用真的走遍天下,却可以培养这份“行者心态”:
周末带孩子去郊外走走,让他们观察蚂蚁搬家、花草生长;
假期去一座陌生的小城,让他们自己找路、问问题;
甚至允许他们尝试不同的兴趣,哪怕看起来和“正事”无关。
这份对世界的开放与好奇,会成为孩子一生的财富。
(二)“做自己”爸爸马克斯:自我的内核
马克斯是布鲁斯的创业伙伴,也是个活得特别通透的人。
在满是西装革履、虚与委蛇的商务场合,他总穿宽松的t恤和舒服的鞋子,说话直来直去,不迎合、不敷衍;
在大家都盯着利益、愿意妥协原则的商业环境里,他坚持“不做违心的生意”,哪怕放弃赚钱的机会,也不丢自己的底线;
在别人都想着活成“别人喜欢的样子”时,他始终按自己的节奏生活,不慌不忙、笃定踏实。
布鲁斯最喜欢他的“真实”,这份不伪装、不盲从的特质,正是他想让女儿们学到的。
书里有个片段特别动人:一次重要的商务谈判,对方是出了名的严苛大佬,所有人都劝马克斯“穿正式点、说话委婉点”,还给他准备了昂贵的西装。
可马克斯却拒绝了,他说:“我能帮对方解决问题,这才是最重要的,不是靠穿什么衣服。要是合作需要伪装自己,那也长久不了。”
谈判时,马克斯没说一句奉承话,只是实实在在分析问题、给出方案,逻辑清晰、态度真诚。对方大佬一开始不满他的随意,可听着听着,渐渐被他的专业和真实打动,最后不仅签了合同,还拍着他的肩膀说:“你是我见过最实在的创业者,和你合作我非常放心和信任。”
马克斯教会孩子们的,是“做自己”的勇气。
成长路上,孩子们总会听到太多“你应该这样”“你该变成那样”:“女孩子要文静”“选专业要选热门的”“别太特立独行”。
这些声音像网一样,容易让人慢慢弄丢自己,活成别人的影子。
而马克斯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孩子们:真实的自己才最有力量,不用为了讨好别人改变,不用靠伪装获得认可。
他会跟孩子们分享自己创业时的故事:
有个大客户想让他做违背行业规矩的事,承诺给巨额订单,可他直接拒绝了。
他说:“丢了订单没关系,丢了本心就再也找不回来了。”
当孩子们因为别人的评价难过时,比如“你画画不好看”“你太调皮了”,马克斯会摸摸她们的头说:“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就像花儿,有的红、有的白,有的高、有的矮,都有自己的好看,不用跟别人比。”
这份对自我的坚守,会成为孩子心里最硬的底气。
长大后,她们面对职场的潜规则、世俗的偏见,能清楚知道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
选择人生道路时,能忠于内心,不随波逐流。
布鲁斯在书里写:“一个孩子知道‘我就是我,不用讨好任何人’,就再也没有什么能打败她。”
(三)“梦想”爸爸大卫:行动的高度
大卫是布鲁斯多年的好友,也是个为了梦想绝不放弃的人。
他从小就痴迷户外探险,心里一直藏着个愿望:
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户外品牌,给和他一样热爱探险的人,做安全又好用的装备。
为了这个梦想,他放弃了稳定的工作,拿出所有积蓄,甚至把自己的房子做了抵押,成立了一家小小的公司。
可梦想的路从来不好走。
第一次创业,他没摸准市场需求,产品定价太高,没人买,公司不到一年就倒闭了,不仅赔光了钱,还欠了外债。
身边的人都劝他“认命吧,找份安稳工作”,父母也天天为他操心,可大卫从没动摇:“困难不怕,怕的是不敢再试。只要我不放弃,总有机会。”
他花了三个月,跑遍了全国各地的户外店,跟店主、驴友聊天,摸清大家真正需要什么;
又钻进工厂,跟着工人学设计、学生产,想办法降低成本;
还主动找行业里的前辈请教,一点点积累经验。
两年后,大卫重新创业,这次他推出的产品,既实用又便宜,很快就打开了市场。
可没等站稳脚跟,金融危机来了,市场一下子变冷,资金周转不开,公司又一次面临倒闭。
大卫没慌,他带着团队缩减开支,把线下生意搬到线上,自己亲自跑市场、谈客户,每天只睡几个小时,累了就趴在办公桌上眯一会儿,嗓子哑了就喝口水继续说。
凭着这股不服输的劲,他终于把公司从绝境里拉了回来,慢慢做成了业内小有名气的品牌。
大卫常说:“别盯着眼前的墙发愁,找个缺口翻过去就行。”
他教会孩子们的,是“把梦想变成行动”的力量。
很多孩子都有各种各样的梦想:“我想当科学家”“我想当画家”“我想环游世界”,可大多只停留在嘴上,没有实际行动,最后慢慢忘了。
而大卫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孩子们,梦想不是用来想的,是用来做的,哪怕每天只做一点点,慢慢积累也能实现。
他陪孩子们实现小愿望时,从来不说“加油”就完事。
女儿说想画一幅好看的画,他就陪她一起选画笔、观察景物,一步步教她勾勒线条、搭配颜色;
女儿说想跑完一次长跑,他就帮她制定计划,从每天跑一公里开始,慢慢增加距离,哪怕女儿想放弃,他也陪着她再坚持一下。他告诉孩子们:“再大的梦想,都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就像爬山,再高的山,一步一步也能爬上去;再远的路,一步一步也能走到头。”
这种“想到就做”的行动力,是成长里最宝贵的能力。
长大后,孩子们不会被远大的目标吓倒,而是懂得把它拆成小事,脚踏实地去做;
遇到挫折时,也不会轻易放弃,而是像大卫一样,找办法、想对策,在坚持中慢慢成长。
布鲁斯说:“大卫给女儿们的,不是成功的结果,而是追求梦想的勇气和踏实做事的态度,这比任何东西都重要。”
喜欢认知暴击50本神作的逆天改命书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认知暴击50本神作的逆天改命书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