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
疗愈师的真心话——人生困境这回事,谁都逃不掉
亲爱的看官们:谁不是带着伤,在生活里跌跌撞撞?
今天我们要来好好的学习《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这本心灵疗愈手册!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刻?
深夜躺在床上,脑子里像跑火车?
白天的糟心事、过去的遗憾、未来的焦虑缠在一起,越想越清醒,越想越崩溃;
明明身边有很多朋友,却觉得没人能真正懂你,想说的话到了嘴边,最后还是咽了回去,变成一句“没事,我挺好的”;
或者遭遇了失恋、失业、亲人离世,感觉整个世界都塌了,自己被困在原地,不知道该往哪儿走。
如果你有过这种感受,别担心,你不是一个人。
就像《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里说的:“人生的困境,本质上都是‘关系’的困境——和自己的关系,和他人的关系,和世界的关系。”
这本书的作者洛莉·戈特利布,是美国知名的心理治疗师,既有20年的从业经验,治愈过无数来访者,自己也当过“病人”,在人生低谷时寻求过心理治疗。
和那些满是专业术语、读起来像教科书的心理学书籍不同,洛莉的文字就像和老朋友聊天,诙谐又真诚,她把自己和来访者的故事娓娓道来,没有居高临下的说教,只有平等的陪伴和深刻的洞察。
读这本书时,你会觉得她就坐在你对面,喝着咖啡,听你吐槽生活的一地鸡毛,然后轻轻告诉你:“我懂你的痛,这不是你的错,我们可以一起看看,怎么把日子过下去。”
接下来,咱们就抛开那些晦涩的心理学理论,用最接地气的方式,聊聊这本书里最戳人的精华——毕竟,人生已经够难了,咱们看书就是为了找点安慰、学点门道,而不是再给自己添堵,对吧?
洛莉在书本里讲到:来访者众生相!
原来大家的痛苦,都那么相似。
洛莉在书里写了四个印象深刻的来访者,他们的故事看似千差万别,却藏着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的人生困境。
这些故事没有狗血的剧情,只有真实的挣扎,读着读着你会发现:“哇,这不就是我吗?”
1. 约翰:嘴硬心软的“人生赢家”,其实在害怕失控
约翰是个好莱坞编剧,四十多岁,事业有成,有房有车,看起来是标准的“人生赢家”。
但他第一次来咨询时,态度傲慢又刻薄,一坐下就开始吐槽:“我来这儿纯粹是为了我老婆,她总说我有问题,我觉得她才小题大做。”
他吐槽同事愚蠢、下属无能、老婆不够体贴,把身边的人骂了个遍,仿佛全世界都对不起他。
洛莉一开始也被他的态度搞得很无奈,但慢慢发现,约翰的“嘴硬”背后,是深深的恐惧。
他小时候父亲早逝,母亲独自拉扯他长大,为了不让母亲担心,他从小就学会了“假装坚强”,告诉自己“不能软弱,不能失控”。
长大后,他把这种“坚强”变成了盔甲,也变成了牢笼——他不敢承认自己的脆弱,不敢依赖别人,甚至不敢表达真实的情绪,因为在他看来,“承认自己需要别人”就是“失控”的表现。
有一次,约翰的剧本被投资方否定,这是他从业以来第一次遭遇重大挫折。
他没有像往常一样吐槽“投资方没眼光”,而是在咨询室里沉默了很久,然后突然说:“我是不是真的很没用?” 那一刻,他的铠甲终于裂开了一道缝,露出了里面脆弱的自己。
洛莉没有急着安慰他,而是问:“你觉得‘有用’的标准是什么?是永远不失败吗?” 约翰愣住了,他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
是啊,他一直用“永远成功”来要求自己,却忘了,没有人能永远不失败,也没有人能永远掌控一切。
后来,约翰慢慢学会了接纳自己的“失控”。
他开始试着对老婆说“我需要你”,对同事说“这个问题我不太懂,你能帮我吗”,甚至在咨询室里哭了出来。
他发现,承认自己的脆弱并没有让他变得“没用”,反而让他和身边人的关系更亲近了,也让自己活得更轻松了。
其实我们很多人都是“约翰式”的人,习惯了假装坚强,把“我可以”“我没事”挂在嘴边,生怕别人看到自己的脆弱。
但就像洛莉说的:“脆弱不是软弱,而是勇气的证明。敢于承认自己的不完美,敢于表达真实的情绪,才是真正的强大。”
2. 朱莉:生命倒计时里,她学会了“活在当下”
朱莉是个三十多岁的大学教授,聪明、乐观、热爱生活,有一个爱她的丈夫。
但命运和她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她被确诊为癌症晚期,医生说她最多只有一年的时间了。
拿到诊断书的那一刻,朱莉的世界崩塌了。
她开始疯狂地规划未来,列了一长串“遗愿清单”:去环游世界、写一本书、陪父母过一个完美的春节……她把每一天都安排得满满当当,仿佛只有这样,才能对抗死亡的恐惧。
但她越忙碌,越觉得焦虑,因为她发现,无论她怎么规划,都无法阻止生命的流逝。
第一次来咨询时,朱莉强颜欢笑地说:“我现在每天都过得很充实,我要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活出最好的样子。”
但洛莉能看出来,她的笑容背后,是深深的绝望。
洛莉没有劝她“乐观一点”,而是问她:“你现在最想做的事情,是真的想做,还是觉得‘应该’做?”
朱莉愣住了,她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
是啊,她列的“遗愿清单”里,有很多事情都是别人觉得“值得做”的,而不是她自己真正渴望的。
比如环游世界,她其实晕机又怕累,但她觉得“临死前应该去看看世界”;
比如写一本书,她其实更想多陪陪丈夫,但她觉得“应该留下点什么”。
在洛莉的引导下,朱莉开始放下“应该”,追随自己的内心。
她不再疯狂地旅行,而是和丈夫一起窝在沙发上看老电影;
她不再逼自己写书,而是每天写一封信给丈夫,记录下生活中的小美好;
她不再刻意讨好父母,而是坦诚地和他们聊自己的恐惧和遗憾。
慢慢地,朱莉发现,死亡的恐惧并没有消失,但她不再被恐惧牵着鼻子走了。
她开始享受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阳光洒在脸上的温暖、丈夫做的早餐的香味、和朋友聊天时的欢声笑语……她意识到,“活在当下”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认真对待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珍惜身边的人,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朱莉最终还是离开了这个世界,但她走得很平静。
她的丈夫说:“最后这几个月,是她这辈子活得最快乐的时光。”
朱莉的故事告诉我们:生命的长度我们无法掌控,但生命的宽度和深度,却可以由我们自己决定。
无论我们的生命还有多长,都应该好好活着,不辜负自己,不辜负身边的人。
3. 瑞秋:失恋的痛苦,是重新认识自己的机会
瑞秋是个二十多岁的姑娘,活泼开朗,对爱情充满憧憬。
但她的爱情故事,却以一场惨烈的分手告终——她和男友订婚在即,男友却突然反悔,说“我不爱你了”。
失恋后的瑞秋,完全变成了另一个人。
她辞掉了工作,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吃不喝,每天以泪洗面。
她一遍遍地翻看和男友的聊天记录、照片,回忆两人在一起的点点滴滴,越想越痛苦,越想越不甘心。
她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是个不值得被爱的人。
瑞秋的朋友都劝她:“忘了他吧,不值得,你会遇到更好的人。”
但瑞秋听不进去,她觉得朋友根本不懂她的痛。
无奈之下,朋友把她拉到了洛莉的咨询室。
第一次来咨询时,瑞秋哭着说:“他为什么不爱我了?我到底哪里不好?” 洛莉没有急着给她答案,而是耐心地听她倾诉。
洛莉知道,失恋的痛苦,不仅仅是失去一个爱人,更是失去了对自己的认可和对未来的憧憬。
在咨询过程中,洛莉慢慢引导瑞秋看清:她之所以那么痛苦,不仅仅是因为分手本身,更是因为她把自己的价值完全寄托在了男友身上。
她觉得“男友爱我,说明我是个好姑娘;男友不爱我,说明我一无是处”。
这种“依附型”的自我认知,让她在失恋后彻底崩溃了。
洛莉告诉瑞秋:“你的价值,不是由别人决定的,而是由你自己决定的。你善良、开朗、有才华,这些都是你的闪光点,不会因为一场分手就消失。” 为了让瑞秋重新找回自我,洛莉建议她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比如重拾自己的爱好——画画,或者去做一些志愿者工作。
一开始,瑞秋很抵触,她觉得“没有爱情,做什么都没意义”。
但在洛莉的鼓励下,她还是尝试着走出了房间。
她开始去画画,在画画的过程中,她忘记了痛苦,找到了内心的平静;
她开始去做志愿者,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在这个过程中,她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
慢慢地,瑞秋不再沉浸在失恋的痛苦中了。
她重新找了一份工作,和朋友恢复了联系,甚至开始尝试着接受新的感情。
她发现,失恋虽然痛苦,但也让她重新认识了自己,让她变得更独立、更强大了。
瑞秋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都能感同身受。
谁还没在爱情里摔过跟头呢?
失恋的痛,就像一场重感冒,难受得让人喘不过气,但总有一天会痊愈。
而这场“感冒”,也会让我们变得更坚强、更成熟,让我们明白:爱情不是人生的全部,我们自己,才是人生的主角。
4. 洛莉自己:治疗师也需要被治疗
作为一名心理治疗师,洛莉每天都在倾听别人的痛苦,帮助别人解决问题。
她以为自己已经看透了人生的真相,能够从容地面对生活中的一切。
但命运却给她来了一记重拳——她的男友突然和她分手,理由是“我不想结婚,也不想生孩子,而你想要的,我给不了”。
分手的那一刻,洛莉彻底懵了。
她一直以为自己和男友是灵魂伴侣,他们有着共同的爱好、共同的价值观,她甚至已经规划好了两人的未来。
但男友的突然离开,让她的世界瞬间崩塌了。
作为心理治疗师,洛莉知道自己应该“理性面对”,应该“接纳现实”,但道理谁都懂,真正轮到自己时,却很难做到。
她开始失眠、食欲不振、情绪低落,工作时也无法集中注意力。
她想不通:“我那么努力地经营这段感情,为什么还是会失去?”
无奈之下,洛莉决定给自己找一位心理治疗师——温德尔。
一开始,洛莉很不适应,她习惯了倾听别人,现在却要把自己的痛苦暴露在另一个人面前。
她甚至会下意识地分析温德尔的治疗方法,想知道温德尔“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但温德尔并没有被洛莉的“专业”吓到,他只是耐心地听她倾诉,时不时地问一句:“你现在感觉怎么样?”
“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慢慢地,洛莉放下了自己的“专业面具”,开始坦诚地表达自己的恐惧、愤怒和遗憾。
在温德尔的帮助下,洛莉慢慢看清:她之所以那么痛苦,不仅仅是因为分手,更是因为她对“爱情”和“未来”有着过高的期待。
她以为爱情应该是完美的,以为未来应该按照自己的规划来,却忘了,爱情是两个人的事情,未来也是充满不确定性的。
洛莉也意识到,作为一名心理治疗师,她并不是“万能的”,她也会有脆弱的时候,也会需要别人的帮助。
这并不丢人,反而让她更能理解来访者的痛苦,也让她的治疗更有温度。
后来,洛莉慢慢走出了分手的阴影。
她开始重新享受生活,和朋友一起旅行、看电影、吃美食;
她开始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工作上,帮助更多的人走出困境。
她发现,分手虽然痛苦,但也让她变得更真实、更通透了。
洛莉的故事告诉我们:没有人是天生的强者,每个人都会有脆弱的时候,每个人都需要被治愈。
哪怕你是心理治疗师,哪怕你懂得再多的道理,也不例外。
承认自己的脆弱,寻求别人的帮助,不是软弱,而是勇敢。
洛莉在书中告诉我们,心理治疗的真相:不是“灌鸡汤”,而是“照镜子”
很多人对心理治疗都有误解,觉得心理治疗就是“灌鸡汤”,就是让你“乐观一点”“想开一点”。
但读了《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之后,你会发现,心理治疗根本不是这样的。
1. 心理治疗的核心:倾听与共情
洛莉在书里说:“心理治疗的本质,是一场高质量的对话。”
这场对话的核心,不是治疗师给你讲多少道理,而是治疗师愿意花时间倾听你,愿意真正理解你。
在咨询室里,治疗师不会打断你,不会评判你,不会告诉你“你应该怎么做”,而是会耐心地听你倾诉,让你把心里的委屈、愤怒、恐惧、遗憾都发泄出来。
有时候,治疗师甚至不需要说太多话,只是一个眼神、一个拥抱,就能让你感受到被理解、被接纳。
就像约翰,他一开始对心理治疗充满抵触,觉得“我没病,我不需要治疗”。
但洛莉没有强迫他,只是耐心地听他吐槽,慢慢地,约翰发现,终于有人愿意听他说话了,终于有人能理解他的压力了。
这种“被倾听”的感觉,让他慢慢放下了戒备,开始坦诚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情绪。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这样一个“倾听者”。
生活中,很多人之所以会感到孤独、痛苦,就是因为没有一个人愿意真正听他们说话。
他们的家人、朋友可能会劝他们“想开一点”,可能会给他们提很多建议,但却很少有人愿意花时间,真正去理解他们内心的感受。
而心理治疗师,就是那个愿意花时间倾听你、理解你的人。
在咨询室里,你可以毫无保留地表达自己的一切,不用害怕被评判,不用害怕被嘲笑。
这种“被接纳”的感觉,本身就是一种治愈。
2. 心理治疗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循序渐进”
很多人以为,心理治疗就是“一次见效”,只要和治疗师聊一次,所有的问题都能解决。
但实际上,心理治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就像伤口愈合一样,需要时间和耐心。
洛莉的来访者中,约翰做了一年多的心理治疗,朱莉做了八个月,瑞秋做了半年。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并不是一直都在进步,有时候也会退步,也会陷入痛苦和迷茫。
但洛莉从来没有放弃过他们,而是一直陪伴在他们身边,鼓励他们,引导他们。
比如瑞秋,她一开始在咨询室里哭哭啼啼,什么都做不了。
但随着咨询的深入,她慢慢开始尝试着走出房间,尝试着重新生活。
虽然中间也有过反复,比如看到前男友的照片会情绪低落,遇到喜欢的人会不敢靠近,但每一次反复,都是一次成长。
心理治疗之所以需要这么长时间,是因为很多问题的根源,都藏在我们的童年经历、成长环境里,这些问题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解决起来自然也需要时间。
而且,改变本身就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我们需要时间来适应新的思维方式、新的行为模式。
所以,如果你也想尝试心理治疗,千万不要急于求成。
给治疗师一点时间,也给你自己一点时间。
相信只要坚持下去,你一定会看到自己的变化。
3. 心理治疗的目的:不是“消除痛苦”,而是“接纳痛苦”
很多人去做心理治疗,都是希望治疗师能帮他们“消除痛苦”,让他们从此再也不用面对烦恼。
但洛莉告诉我们,心理治疗的目的,不是消除痛苦,而是帮助我们接纳痛苦,和痛苦和平共处。
人生本来就是充满痛苦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这些都是我们无法避免的。
我们能做的,不是逃避痛苦,而是学会面对痛苦,学会在痛苦中成长。
就像朱莉,她的痛苦是“生命即将结束”,这是一个无法改变的事实。
心理治疗没有让她的生命延长,也没有让她的痛苦消失,但却让她学会了接纳自己的命运,学会了在痛苦中寻找快乐,学会了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
再比如瑞秋,她的痛苦是“失恋”,心理治疗没有让她的前男友回心转意,也没有让她立刻忘记痛苦,但却让她学会了接纳自己的情绪,学会了从痛苦中汲取力量,学会了重新认识自己。
所以,不要指望心理治疗能让你“从此无忧无虑”,这是不现实的。
心理治疗能做的,是帮你看清痛苦的本质,帮你找到面对痛苦的勇气和方法,让你在面对痛苦时,不再那么无助,不再那么迷茫。
喜欢认知暴击50本神作的逆天改命书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认知暴击50本神作的逆天改命书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