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幕猛地一闪,信号接收指示灯由绿转红。
我手指立刻按在控制面板上,切断自动重发队列。带宽必须集中,不能再浪费在空载传输上。老周刚放下的电池箱还摆在桌角,我没动,目光锁住波形图。新信号不是求救广播,也不是杂波干扰,它的脉冲序列有规律,但加密层很厚。
缓存开始记录原始数据流,三级缓冲全部启用。这种强度的信号不会持续太久,要么是设备功率有限,要么是发送方在规避追踪。我闭眼,领域展开,意识顺着数据流底层渗透进去。
信号像一座封闭结构,外层是伪装帧,里面嵌着真实信息。我把建筑拓扑分析法套用到编码逻辑上,找固定校验位当作承重点,时序脉冲当成电路走向,起止符就是出入口。一层层剥离过去,进度缓慢。
突然,一段频率波动引起注意。它不像是通信协议的一部分,反而接近蓝光种子的共振频段。这个发现让我睁开了眼。之前我们只当它是生态改造媒介,但现在看,它可能还参与了某种数据封装方式。
我调出历史记录,把这段异常波段单独提取出来。屏幕上并列显示两组频谱:一组来自南七社区的求救信号,另一组是现在接收到的加密流。差异明显。南七的信号杂乱但开放,而这一条,结构严密,像是从某个实验室发出来的。
零域继续运行,我尝试构建三维频谱矩阵,把时间、频率和能量强度作为坐标轴。模型生成后,我在其中发现了非对称嵌套特征。这不是民用系统能实现的加密方式,更像是科研机构的标准格式。
解析还在推进,视野边缘出现细微抖动。我知道这是精神力接近阈值的表现。右手掌心开始发热,指尖有些发麻。我没有停,而是将零域压缩到最小扫描范围,只聚焦核心数据簇。
就在这时,系统提示能源波动。备用电池组输出不稳定,电压下降0.3伏。如果电力中断,正在处理的数据会丢失,重启解析需要更多消耗。
我睁开眼,手动切换电源管理模式。移动庇护所的动力源重新分配,主控台优先供电。操作完成后,我深吸一口气,再次闭眼启动领域。
这次我不再追求完整解码,改为关键词索引定位。目标明确:找出“蓝光种子”和“零域”之间的关联描述。只要找到一句有效信息,就能判断信号来源性质。
频谱矩阵中,一个高密度能量点浮现出来。我引导零域靠近,逐帧拆解包裹它的校验码。过程比预想顺利,可能是刚才的电源调整稳定了运算环境。
几秒钟后,文本片段浮现:
“……零域激活临界值……种子共鸣实验……第7号样本失控……”
文字到这里戛然而止。
我睁开眼,心跳加快了一拍。这不是普通通讯,是研究日志的残片。而且提到“临界值”,说明有人已经在系统性测试零域能力的边界。更危险的是,“第7号样本失控”——这意味着实验已经出过问题。
我调出定时器,看了一眼剩余时间。刚才那轮解析用了将近八分钟。按照苏晴定的安全标准,连续高强度使用零域不能超过十五分钟。她没在现场,但她的话我记得清楚:“你不是机器,神经损伤不可逆。”
但我不能停。
南七社区的孩子还在等支援,而这条信号背后,可能藏着比守夜人更深层的威胁。如果真有机构在做种子与能力者的联动实验,那么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是目标或样本。
我靠在椅背上,双肩放松,用消防训练里的呼吸法压下身体警报。三轮深呼吸后,心跳降到每分钟七十以下。我重新把手放在控制面板上,设定十五分钟倒计时,作为强制终止节点。
零域再次展开。
这一次,我绕开外围加密层,直接冲击信号最密集的数据核。那里有一串重复出现的能量标记,像是某种标识符。我把蓝光种子的基准频谱叠加进去,进行匹配比对。
匹配成功。
标记符与种子内部谐振模式一致,误差小于百分之二。这证实了我的猜测:发送方不仅掌握蓝光种子的技术参数,还在利用它进行数据签名。只有深度接触该项目的人才会这么做。
继续深入,新的碎片弹出:
“……能力跃迁或可通过种子诱导实现……”
我猛然睁眼。
这句话的意思是,零域不是唯一路径,有人找到了加速觉醒的方法。而这种方法,依赖蓝光种子作为媒介。
额头有冷汗滑下来,我抬手擦掉。视线慢慢移到主控台旁边的玻璃管上。里面封存着一枚未激活的蓝光种子,是我们从旧城区带回的样本之一。它一直安静地躺在那里,像一件陈列品。
现在看,它更像一把钥匙。
我盯着它看了很久,没有伸手去拿。当前最重要的是确认信号来源方位。加密内容虽然部分破解,但发射位置仍被多重跳频掩盖。我启动定向追踪程序,结合上次电磁风暴的初发角度,反向推演可能的基站坐标。
计算进行到一半,右手突然抽搐了一下。掌心温度升高,指节僵硬。我低头看,皮肤表面泛起淡淡红痕,像电流烧过的痕迹。这是崩域前兆的升级表现,比以往来得更快。
我松开手,让手臂自然垂下。倒计时还剩六分钟。
要不要继续?
答案在脑子里已经成型。我能停下,等明天状态恢复再处理。但万一信号不再出现?万一那个实验室正在进行新一轮实验?我们连防御准备都来不及做。
我按下确认键,追加一轮解析请求。
零域最后一次展开,聚焦于信号尾段残留的能量尾迹。这部分通常被忽略,但如果是定点发送,尾迹会携带微弱的方向偏移量。
模型运行三秒后,地图弹出一个模糊区域:城东工业带,靠近废弃科研园区。那里曾是几家能源科技公司的联合实验场,地下有深层屏蔽设施,适合隐蔽通讯。
坐标精度不高,误差范围达一点二公里。但这已经是目前能拿到的最佳结果。
倒计时归零前两秒,系统自动退出深度扫描模式。零域收回,我感到一阵眩晕,眼前黑了几秒。恢复视力后,第一件事是保存所有解析成果,加密存入本地硬盘,并设置触发警报——一旦同类信号再次出现,立即通知我。
我坐着没动。
主控台屏幕还亮着,未完全解析的数据流仍在滚动。玻璃管中的蓝光种子静静悬浮,表面似乎比平时多了一丝流动光泽,像是回应了什么。
我伸出手,轻轻碰了碰玻璃管外壁。
凉的。
喜欢零域建筑师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零域建筑师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