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宫门楣上悬挂的驱邪艾草早已撤下,宫苑内弥漫多时的浓重药气也被秋日清爽的风涤荡一空,只余下廊檐下几盆晚菊幽幽吐露着芬芳。
持续多日的严密隔离已然解除,荣安公主萧琳亦是从天花的魔掌中挣脱,渐渐恢复了孩童的活力,只是那白玉般的小脸上终究留下了几颗浅淡的麻点,如同美玉微瑕,诉说着曾经经历的凶险,也算是不幸之中的万幸。
经此生死大劫,安嫔李淑雯的心境悄然发生了变化。
往日的怯懦与刻意避世,被一种更为沉静坚韧的力量所取代。
她对皇后苏晚棠的感激之情,已深深镌刻于心,若非皇后当机立断与倾力相助,她们母女恐难安然度过此劫。
这份恩情,让她对皇后更加敬重信服,连带着对这曾觉冰冷的深宫,也生出几分“家”的归属与责任。
当皇帝御驾亲征北狄的消息传遍六宫,激起千层浪时,安嫔不似丽妃那般热血沸腾、欲亲赴沙场,她深知自己既无丽妃的盖世武艺,亦无皇后统筹全局、巧制药膳的非凡之能。
她独坐窗前,望着庭院中渐黄的梧桐叶,沉思良久。
最终,她选择了自己最擅长、也最沉静的方式,来表达对君王、对家国的支持。
她先是召集了永和宫内所有心思细巧、擅长女红针黹的宫女与嬷嬷,又郑重地向皇后上禀,恳请内务府拨发一批质地厚实柔软、最能抵御风寒的松江棉布与新弹的洁白棉絮。
皇后闻之,大为赞许,立刻命庄妃蔡文和从内库中择优调拨,并嘱咐各宫若有富余,亦可捐出,共襄此举。
物料齐备,永和宫的东暖阁便成了临时的“巾帼作坊”。
安嫔褪去华服,只着一身半旧的玉色绫缎旗袍,亲自坐于窗前光亮处。
她拈起一根细小的银针,穿上结实的棉线,手指翻飞间,针脚细密匀称,动作娴雅而专注。
“北地苦寒,远胜京师。将士们戍边征战,风餐露宿,最易受寒气侵体,落下腿脚疾患。”她一边飞针走线,将两层棉布细细缝合,中间絮入蓬松温暖的棉花,制作着护膝,一边柔声对身旁忙碌的宫人们说道,声音如春风拂过琴弦,“我等身处宫闱,安享太平,无力上阵杀敌,但手中针线,亦可化为绵薄之力。咱们手脚勤快些,多缝制一副护膝,一双厚袜,一对手套,或许……或许就能让远方的一位兵士,在凛冽寒夜中,多感受到一丝暖意,少受一分冻疮之苦。这,便是我们能为陛下、为前方将士所做的一点心了。”
她的话语温和,却带着一种抚慰人心的力量。
宫人们闻言,无不感同身受,手下动作更加麻利用心。
暖阁内,炭盆驱散了秋凉,只闻针线穿过布料的细微窸窣声,以及偶尔压低嗓音的交流。
安嫔不仅亲自缝制,更细心检查每一件成品的针脚是否牢固,棉花是否铺得均匀,确保其能真正起到御寒之效。
除了护膝,她们还赶制了加厚的棉手套、高帮的羊毛袜、护耳以及便于携带的干粮袋。
安嫔带着宫人们日夜赶工,烛火常常亮至深夜。
每一件缝制好的衣物,都被她亲手抚平褶皱,仔细检查,然后整齐叠放,打包成捆。
这些凝聚着后宫女子心意的御寒之物,被一箱箱送往坤宁宫。
庄妃蔡文和负责统一登记造册,清点入库,它们将与皇后督造的药膳包、内务府筹备的军械粮草一同,作为重要的后勤物资,随大军运往烽火连天的北境前线。
然而,安嫔的付出远不止于此。
每日晨昏,她在永和宫小佛堂内诵经祈福的时间愈发长了。
佛堂内,檀香袅袅,清寂庄严。
她虔诚地跪在蒲团之上,对着慈眉善目的佛祖金像,深深叩拜。
手中那串沉香木念珠被一遍遍捻动,唇间低声诵念的《平安经》、《药师咒》清晰而专注。
她为御驾亲征的皇帝祈福,愿陛下龙体安康,旗开得胜,早日凯旋;
她为浴血奋战的将士祈福,愿他们得神明庇佑,刀枪不入,平安归来;
她也为留守京师的皇后、为这大乾天下的万千黎民祈福,愿后宫安稳,朝局平稳,国泰民安。
在那袅袅升腾、盘旋不散的佛香之中,她的心愿纯粹而执着,不掺一丝杂质,唯有最深的虔诚与期盼。
安嫔这番身体力行、默然无声的支持,如同润物无声的春雨,悄然浸润着后宫。
很快,从长春宫的德妃,到延禧宫几位位份较低的常在、答应,乃至许多感念皇后恩德、心系家国的宫女嬷嬷,都自发地加入了进来。
有的贡献出自己的布料棉花,有的聚集在一起飞针走线,有的则效仿安嫔,在各自宫中设立香案,每日为前线诵经祈福。
一时间,在这重重宫阙之内,为远征将士缝制御寒衣物、于佛前虔诚祝祷,竟蔚然成风。
这股由安嫔率先掀起的力量,虽不似丽妃请战那般激昂壮烈,也不似皇后统筹那般显赫夺目,却如涓涓细流,汇聚成河,形成了一股无声却温暖而强大的支持后盾,承载着六宫女子们对家国安宁最深沉、最真挚的祝愿。
喜欢懒妃的药膳日常:帝王天天来蹭饭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懒妃的药膳日常:帝王天天来蹭饭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