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室的发现像一块巨石压在两人心头,气氛凝重得几乎让人窒息,但那本日记里反复提及的“东边废弃维修通道”,却像暗夜里跳动的烛火,凭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吸引力勾着他们的脚步。更重要的是,那不知疲倦的“嘀嗒”信号声,此刻似乎比在避难所门外时愈发清晰,像一双无形的手,稳稳牵引着他们的方向。
两人背着沉甸甸的物资,快步离开弥漫着死亡气息的居住区,沿着避难所东侧一条狭窄的通道向东探索。这条通道比主区域更显破败,两侧的金属墙壁布满凹痕与锈洞,原本嵌在墙里的照明系统早已完全失效,只剩他们头灯的光柱在浓稠的黑暗中摇曳,将两人的影子拉得忽长忽短。没走多远,一扇半开的金属门突然出现在前方,门牌上“通讯及设备间”的字样歪斜扭曲,门轴处的锈蚀痕迹深可见骨,显然曾被人用蛮力破坏过。
艾莉伸手推开虚掩的门,门轴发出“吱呀——”的刺耳呻吟,房间内的景象却让两人同时愣住。与避难所其他区域的杂乱荒废不同,这里更像是经历过一场匆忙的“洗劫”——几个标准机柜的柜门被暴力撬开,歪歪斜斜地挂着,里面的电路板、电子元器件被搜刮一空,只剩下杂乱的线缆像被剪断的神经,七零八落地散落一地。厚厚的灰尘覆盖了所有物件,却在房间角落那台低矮的加固型工作台下方,隐约露出一角军绿色的金属箱体,粗犷的提手在昏暗光线下泛着冷光。
而那清晰的“嘀嗒”声,正从这个方向源源不断地传来。
林凡立刻举起复合弩,弩箭对准房间的各个角落,目光如鹰隼般警惕地扫视着阴影处;艾莉则小心翼翼地俯身,将手电光聚成一束,穿透工作台下方的昏暗。那里堆着几个废弃纸箱和缠成一团的线缆,她费力地将障碍物一一清理开,金属箱体的全貌终于显露——这竟是一台军规标准的便携式无线电终端!外壳上布满划痕与灰尘,边缘却依旧锋利,比避难所里那些民用设备坚固得多。终端面板上,几个指示灯正微弱地闪烁着绿光,每一次跳动都与“嘀嗒”声完美同步;一根临时接出的电线裸露着铜芯,从终端背后延伸到工作台下一个隐蔽的应急电源接口,积满灰尘的接口处,还能看到残存的电流微光。显然,正是这苟延残喘的应急电力,支撑着这台终端在黑暗中不知疲倦地发送了数年信号。
“信号源找到了!”艾莉的声音里掺着一丝压抑不住的兴奋,但更多的是疑惑,“可军用无线电怎么会出现在矿工避难所?是谁把它放在这的?”
终端的液晶屏幕大部分区域漆黑一片,只有一小块区域滚动着密密麻麻的陌生代码,旁边还显示着“嘀嗒”声的波形图。艾莉试着按压面板上的按钮,屏幕毫无反应,按键的触感僵硬得像是被焊死,看样子要么是设备损坏,要么是被人设置了“只发不收”的锁定模式。
“我试试拆开读取一下存储单元,说不定能找到日志。”艾莉皱着眉,从随身工具包里掏出多功能螺丝刀,指尖熟练地转动着刀头。林凡点点头,依旧保持着警戒姿态,目光死死盯着房间入口和那些深不见底的黑暗角落——经历过之前的遭遇,他们不敢有丝毫松懈。
艾莉很快卸下终端侧面的几颗螺丝,小心地掀开保护盖,内部紧凑的电路板和模块化组件映入眼帘,表面覆盖的灰尘让这些精密零件显得格外沧桑。她用镊子轻轻清理掉主存储模块接口处的灰尘,再将便携式平板电脑通过特制转接线连接上去。平板屏幕亮起的瞬间,读取进度条缓慢地向前蠕动,几分钟后,一个杂乱的文件系统界面弹了出来。里面的文件夹密密麻麻,可惜大部分都标着“损坏”或“访问拒绝”,只有少数几个能打开。
“加密级别很高。”艾莉的手指在平板上飞快滑动,试图绕过权限限制,“找到了几个日志碎片,还有几个加密数据包,文件名很奇怪……”
她点开一个名为“SItREp_LoGcAchE.txt”的日志缓存文件,里面是断断续续的系统报告和操作记录,时间戳早已模糊不清,但内容却让两人的心跳骤然加速:
…[日期损坏]… beacon激活… 参数设置:循环发送,频段:应急保留… 消息模板:[加密数据块]…
…[日期损坏]… 尝试连接主网络… 失败… 信号强度微弱… 备用电源介入…
…[日志片段]… 外部接入尝试… 非授权设备… 安全协议触发… 日志记录:检测到“守望者”协议关键词… 关联项目:[数据损坏]… 普罗米修斯…
“普罗米修斯!”艾莉猛地低呼出声,指尖因用力而微微发白,“这台终端……它识别到了‘普罗米修斯’的协议!它要么是那个网络的一部分,要么就是用来监控这个计划的!”
就在这时,林凡在清理工作台另一侧的杂物时,手指突然碰到一个硬物。他拨开堆在上面的腐烂纸张和空盒子,一本厚厚的牛皮纸笔记本露了出来——比之前在医务室门口找到的那本旧得多,页角卷曲得几乎要折断,封面上用褪色的墨水写着“矿井深度作业日志 - 王志强”,字迹带着矿工特有的遒劲。
这显然是一位矿工的日常记录。林凡翻开笔记本,前面的内容全是枯燥的采矿量数据和设备检查记录,“今日开采量85吨”“掘进机齿轮磨损需更换”……但翻到后半部分,大约在灾变发生前一个月,记录的内容突然变了,字迹也变得仓促而紧张:
……3月15日,上面又来人了,不是矿务局的。还是那几个穿便装却架着黑墨镜的人,气场冷得像冰,直接就往最深处的探勘巷道走——那地方明明三个月前就封存了!李工偷偷跟我说,他路过时听到他们提“地质稳定性测试”“高频能量脉冲”,说得神神秘秘,问了就翻脸。
……3月22日,夜班老赵说后半夜听到深处有闷响,轰隆隆的像打雷,可井下哪来的雷?早上交接班,巷道里的粉尘监测仪红得刺眼,读数爆表了都,把报告交上去,连个回音都没有。
……4月5日,食堂里传得沸沸扬扬,说矿上最近配合的不是普通地质调查,是个叫“普罗米修斯”的绝密计划。有人猜是在测试新的地壳能源技术,也有人说在找什么地下资源……我总觉得心里发毛,这几天晚上总做噩梦。
……4月18日,今天看到他们用卡车运进来几个大箱子,黑色的包装箱上印着个没见过的标志,像个扭曲的火炬,又像缠在一起的神经束。守卫拿着枪站在旁边,连靠近看一眼都不让。外面的天也越来越怪,闷得人胸口发堵,喘不过气。
日记到此戛然而止,后面的纸页全是空白,仿佛记录者的生命也随着这最后一笔永远停在了那一天。而最后几条记录的时间,恰好卡在“大焦灼”气候异变和“普罗米修斯”病毒泄露的前夕!
林凡和艾莉交换了一个震惊的眼神,彼此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难以置信——这本矿工日记,竟与无线电终端里的碎片化日志完美印证,像两把钥匙共同打开了一扇门,将这个偏僻矿坑与那场毁灭世界的“普罗米修斯”计划紧紧绑在了一起!原来早在灾变前,这个计划就已经在这里进行着秘密测试,而且听描述,那些测试恐怕还极其危险!
信号源的谜团解开了一角——这台军用终端大概率是“普罗米修斯”的人留下的,或许是为了监控测试进度,或许是为了保持通讯,灾难发生后便自动激活了信标。但更大的谜团却像潮水般涌来:他们在这里到底测试了什么?“高频能量脉冲”和“地质稳定性测试”,会不会就是引发后来气候异变和病毒泄露的导火索?这个看似普通的矿坑,难道不只是灾难的受害者,更是……末日的起点之一?
巨大的信息量像海啸般冲击着两人的认知,手里的无线电终端和矿工日记明明是沉甸甸的收获,却远不及这些信息背后的恐怖真相带来的震撼。他们就像两个无意间撬开了潘多拉魔盒的人,只匆匆瞥了一眼盒内的景象,就被那藏在末日背后的疯狂实验吓得心头发寒。
对真相的渴望,从未像此刻这样强烈,却也从未像此刻这样,让人在每一次呼吸里都尝到不安的滋味。前路漫漫,是该带着这些线索立刻离开,还是继续深入探勘巷道,寻找“普罗米修斯”计划留下的更多痕迹?这个选择,沉甸甸地压在了两人心头。
喜欢我的移动堡垒拒绝伊甸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我的移动堡垒拒绝伊甸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