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幕
县府办的玻璃楼亮得晃眼,晨光透过落地窗,把林舟的新工位照得纤毫毕现——桌面擦得能映出人影,电脑屏幕贴着前任留下的便签:“少说话,多做事”,字迹工整,却透着股冷冰冰的距离感。
林舟攥着公文包站在桌前,指尖蹭过包上磨白的边角——里面装着苏晓新晒的杏干(包装纸换了干净的牛皮纸,还贴了片干树叶)、周明远的老笔记本,最底下压着张皱巴巴的照片:东河村泵站整改那天,苏晓爹蹲在渠边检查水流,裤脚沾着泥,笑得露出豁牙。
“新来的林舟?”科长王磊走过来,手里捏着一叠《乡村振兴工作简报》,“啪”地拍在桌上,“下午下班前写篇‘下半年工作计划’,重点写‘产业升级’,别写那些村一级的鸡毛蒜皮,要‘统揽全局’,有高度。”
林舟翻开简报,纸页上全是“强化引领”“聚力攻坚”的空话,油墨味裹着空调风,吹得人心里发空。他想起昨天回青杨镇,苏晓拉着他看果园:“苹果熟了一半,可没人会卖,城里超市嫌咱的包装土。”还有东河村的老周叔,蹲在田埂上叹气:“泵站通了,麦子长得好,可卖不上价,不如种大棚菜,可咱没技术啊。”
这些话像麦芒扎在心里,他忍不住拿出笔,在“产业升级”下面写:“青杨镇试点:苏家村苹果引入电商直播,县职高可派老师培训;东河村扩大优质麦种种植,对接面粉厂签收购协议”,笔尖顿了顿,又把那张泵站照片夹在稿纸里——照片里的阳光,比简报上的字暖多了。
中午去食堂,刚端着餐盘坐下,就看见李曼走过来,她调去了教育科,穿浅蓝衬衫,袖口挽着,露出手腕上的红绳——是苏家村小孩子们编的,上次支教时送的。“听说你写计划呢?”她往林舟碗里夹了块排骨,“王科长就爱听虚的,上次我写村小调研,加了‘课桌腿松动’‘黑板反光’,被他骂‘格局小’,后来我改成‘优化教学环境,保障硬件设施’,他反而夸我接地气。”
林舟咬着排骨,香得发腻,却想起苏晓妈做的炖土豆——没这么油,却暖得踏实。“可那些‘虚的’,村民听不懂啊。”他小声说。李曼笑了,用筷子点了点他的碗:“笨,把实在的藏在虚的里——比如‘电商直播’,写成‘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助力农民增收’,既符合要求,又藏着真事。”
下午改稿子时,林舟照着李曼说的改,却没删那些具体的名字:苏家村、东河村、优质麦种、电商直播,最后还附上了那张照片,在旁边标着“泵站整改后,麦田灌溉效率提升30%”。
王磊看了稿子,眉头皱成疙瘩:“你这写的啥?全是村一级的小事,县府办的计划要‘大气’!”正说着,周明远路过办公室,瞥见稿纸上的照片,停下脚步:“这照片拍得好,有生活气。”他拿起稿子翻了翻,对王磊说:“就按小林的思路来,下半年重点抓几个试点,把‘虚’的落在‘实’上——老百姓要的是苹果卖出去,麦子卖上价,不是纸上的‘高度’。”
王磊愣了愣,赶紧点头:“好,我马上让小林完善。”林舟看着周明远的背影,偷偷从公文包摸出颗杏干塞进嘴里——甜得正好,像给刚冒头的信心浇了勺蜜。他低头看稿纸上的“苏家村”,笔尖轻轻圈了圈,心里想:玻璃楼再亮,也得照着麦田走。
第二幕
县府办的小会议室摆着长条桌,阳光透过百叶窗,在桌面上投下明暗交错的条纹,像给争论划了道分界线——一边放着林舟的“青杨镇双试点方案”,封皮贴着苹果贴纸;另一边是经济科张科的“城郊大棚蔬菜试点”,纸页上印着彩色的大棚照片,看着格外光鲜。
“大棚蔬菜见效快,三个月就能上市,还能搞观光采摘,上级检查一看就喜欢。”张科敲着桌子,声音洪亮,手指点在照片上,“你看这大棚,多气派!青杨镇那苹果麦子,一年才收一次,周期长,没啥看头,算啥创新?”他瞥了林舟一眼,嘴角撇了撇:“小林刚来,不懂‘政绩时效’也正常,试点得选能‘快速出成果’的。”
林舟握着笔,指腹蹭过方案上的“苏家村”,心里稳得很——早上他刚给苏晓打了电话,苏晓说县职高的老师已经去果园了,村民们正学着用手机拍苹果,弹幕里全是“想买”。
“张科,”林舟开口,声音不大,却清晰,“大棚蔬菜每亩成本8000块,城郊村民没技术没本钱,得靠政府补贴;青杨镇的苹果,村民种了三十年,有经验,去年泵站通了,亩产提高20%,电商直播零成本,县职高还愿意免费教。”他打开电脑,调出段视频——苏晓举着红苹果对着镜头笑,身后的村民举着“苏家村苹果甜”的牌子,弹幕刷得飞快:“看着就甜!”“我买五斤!”
会议室里静了静,有人小声议论:“这视频看着真热闹,比大棚真实。”张科的脸有点红,又敲了敲桌子:“可上级要看‘创新’!苹果麦子太传统,不算创新!”
林舟没急着反驳,从公文包拿出周明远的老笔记本,翻到1998年那页:“周县长当年在青杨镇,跟老支书一起种麦子,就靠‘改良麦种’这个‘小创新’,让亩产翻了番。他在笔记本里写:‘创新不是装样子,是让村民多挣钱’。”他指着视频里的村民,“您看他们笑得多实在,这才是真的‘创新成果’。”
王磊看着笔记本上的字迹,又看了看视频里的笑脸,清了清嗓子:“我觉得小林说得对。这样,两个试点都搞,但资金向青杨镇倾斜——城郊大棚让企业投资,青杨镇的试点,我们亲自盯。”
张科没再说话,只是狠狠瞪了林舟一眼,收拾起方案往外走——他心里不服气,却不得不承认,林舟的方案里,有他没有的“人气”。
散会后,李曼在走廊拦住林舟,手里拿着颗奶糖:“你刚才拿出周县长的笔记本,太聪明了!张科最服周县长,你这招‘以理服人’,比硬刚管用多了。”林舟接过奶糖,剥开糖纸,甜得发腻,却不如苏晓给的杏干实在。他从公文包摸出袋杏干:“苏晓给的,你尝尝,比奶糖甜。”
李曼接过杏干,咬了一口,眼睛亮了:“真甜!跟苏家村的苹果一样甜。”两人站在走廊里,看着窗外的阳光落在楼下的花坛里,坛里种着向日葵,花盘朝着太阳,像极了青杨镇的村民,朝着能挣钱的日子,使劲长。
第三幕
县府办楼下的树荫里,苏晓抱着个纸箱蹲在地上,额角的汗顺着脸颊往下流,滴在纸箱上——箱子印着“苏家村苹果”,边角被汗水洇湿,软塌塌的。她抬头往玻璃楼里看,眼睛有点花,只看见无数个亮晃晃的窗户,不知道林舟在哪一扇后面。
“苏晓?”林舟刚下班,就看见树荫里的小身影,赶紧跑过去。苏晓听见声音,猛地站起来,纸箱差点掉在地上:“林舟!你可下来了!”她把纸箱往他怀里塞,“我爹说,试点要搞电商直播,让我送点苹果给你和同事尝尝,顺便问问职高老师啥时候来——村民们都等着呢,王大爷还特意学了用手机拍照,拍的苹果糊乎乎的,可开心了。”
林舟抱着纸箱,沉甸甸的——里面的苹果个个红彤彤的,还带着点晨露的凉。他拉着苏晓往办公室走:“正好,王科长和同事都在,让他们尝尝你的苹果,顺便跟你聊直播的事。”路过教育科门口,他喊住李曼:“李曼,来尝尝苏晓送的苹果,超甜!”
办公室里的同事听见动静,都围了过来。林舟打开纸箱,一股苹果香飘出来,比空调风还清爽。大家伸手去拿苹果,突然有人笑了:“哎,苹果上有小纸条!”
林舟一看,每个苹果上都贴着张小纸条,是苏晓的字迹,歪歪扭扭的:“祝王科长工作顺利——苏家村苏老栓的女儿苏晓”“谢谢李姐姐帮我们找老师——你教的孩子肯定很乖”,最上面那个最大的苹果,纸条上写着:“林舟的——要记得吃早饭,别总熬夜改稿子”,末尾画了个小小的笑脸,像苏晓平时笑的样子。
王磊拿起那个贴着“林舟的”苹果,咬了一口,甜得眯起眼睛:“这苹果甜,纸条更甜!小林,你可得好好帮苏家村搞直播,别辜负了这苹果和纸条。”李曼拿着贴着“李姐姐”的苹果,心里暖烘烘的——她之前还担心苏晓会误会她和林舟,现在看着这纸条,才知道这姑娘的心,跟苹果一样干净透亮。
聊完直播的事,林舟送苏晓下楼。苏晓走在前面,看着玻璃楼的大门,小声说:“刚才在办公室,我觉得自己像个土包子,连打印机都不会用,你们同事看我的眼神,是不是觉得我很奇怪?”
林舟停下脚步,蹲下来,看着她的眼睛——她的眼睛里映着夕阳,像装着星星。“你才不是土包子,”他声音很轻,却很认真,“你种的苹果养活了全村人,你写的纸条暖了一办公室的人,这些比会用打印机厉害多了。”他从口袋里摸出个小本子,递给她:“这是我写的直播流程,什么时候拍、怎么说台词、怎么打包发货,都记在上面了,你拿回去给村民看,有不懂的,随时给我打电话。”
苏晓接过小本子,指尖蹭过纸页上林舟工整的字迹,突然就不自卑了。她抬头看林舟,夕阳照在他脸上,暖得像他手里的苹果。“嗯!”她用力点头,把小本子揣进兜里,像揣着宝贝,“我回去就给村民们讲,我们肯定能把苹果卖出去!”
林舟看着她跑向公交站的背影,碎花裙在夕阳里晃来晃去,像只蝴蝶。他摸了摸口袋里苏晓塞给他的苹果,上面还贴着那张“要记得吃早饭”的纸条,心里甜得发慌——这玻璃楼再高,也不如田埂上的风暖,不如苏晓的纸条甜。
(第七章完)
喜欢老笔记本裹着半块烤红薯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老笔记本裹着半块烤红薯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