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幕
村委会的老木桌被擦得发亮,桌角还留着去年苹果节贴对联时粘的红胶印。林舟把一叠纸摊在桌上,最上面是张手绘的车间草图——厂房分三间,一间洗果、一间熬酱、一间包装,旁边还画了个小仓库,标注着“放苹果干原料”。他拿起桌上的苹果样品,表皮带着晨露的水珠,是今早从王大爷果园摘的。
“光靠卖新鲜苹果不行,”林舟把苹果掰成两半,甜香立刻飘满屋子,“咱们的苹果甜,但不耐放,运输中还容易坏。要是建成深加工车间,做成苹果酱、苹果干,保质期能延长半年,一斤还能多卖两块钱。”
底下的村民们交头接耳,王大爷攥着烟袋锅子,烟丝还没点着:“小林啊,建车间得花不少钱吧?俺们这刚缓过来,哪有那么多积蓄?”他的目光落在草图上,手指轻轻点了点“洗果间”,“俺家老婆子会熬酱,要是真建起来,俺俩都能去干活。”
林舟早有准备,从纸堆里抽出一份“入股方案”:“我算过了,建车间大概要20万。咱们按户入股,最少500块,多的不限,以后车间赚了钱,按股份分红。不想入股的,去车间上班也能拿工资,一个月3000块,不比出去打工少。”他把苹果干分给大家,“你们尝尝,这是苏晓昨天在家试做的,用的就是咱们的苹果,城里朋友说比超市卖的还好吃。”
二柱嚼着苹果干,甜劲从牙缝里渗出来:“俺信小林!去年要不是你,俺们的苹果都烂在库里了。俺家先入5000块,本来想给儿子修房子,先紧着车间来!”村民们见状纷纷响应,“俺入1000”“俺家也入5000”的声音此起彼伏,林舟看着桌上慢慢堆起的入股登记表,心里暖烘烘的——这就是苏家村的人,永远愿意为家乡的事凑一起。
第二幕
夕阳把苏晓家的果园染成金红色,她坐在苹果树下,膝盖上摊着个蓝色账本,手里的计算器按得飞快。林舟走过去时,她正对着“苹果酱成本表”皱眉,铅笔头咬在嘴角。
“算什么呢,这么认真?”林舟在她身边坐下,捡起落在账本上的苹果花瓣。
“我在算咱们的苹果酱定价,”苏晓把计算器递给他,“一斤苹果能熬六两酱,加上糖和瓶子,成本大概八块,要是卖十五块,除去成本和车间运营费,每户入股5000块,年底能分差不多800块。”她翻到账本最后一页,上面画着个小小的车间,门口站着举着苹果的村民,“我还想设计包装,把孩子们的画印上去,肯定能吸引城里的顾客。”
林舟看着画,指尖拂过纸上的小人:“你这脑子,比我还会想。”他想起早上村委会的场景,“村民们都很支持,二柱把修房子的钱都拿出来了,王大爷还说要让老伴去车间熬酱。”
“我知道,王婶已经来找我学熬酱了,”苏晓笑着说,从口袋里掏出张纸条,“这是我列的‘车间设备清单’,洗果机、熬酱锅、包装机,我问过城里的食品厂,二手设备能省不少钱。”她把纸条塞进林舟手里,指尖不小心碰到他的掌心,两人都愣了一下,夕阳的光落在他们脸上,连空气都甜了几分。
“对了,”苏晓突然想起什么,“王小丫今天画了幅‘苹果酱车间’,说要贴在车间墙上,我已经帮她装裱好了,明天带去村委会。”林舟点头,心里清楚,这个车间不只是个厂房,更是苏家村人对好日子的盼头。
第三幕
周明远的老宅院藏在村东头的老槐树下,院门是褪色的朱漆,推开时“吱呀”作响。林舟走进堂屋,看见周明远正戴着老花镜,翻着一叠泛黄的文件,桌上的搪瓷杯里泡着菊花茶,飘着几片干花。
“小林来了,坐。”周明远把文件推过来,是《青溪县乡村产业扶持资金申请指南》,上面用红笔圈出“农产品深加工项目可申请30%补贴”的条款,“我查过了,咱们这车间符合条件,能申请6万块补贴,剩下的14万,用村民入股的钱差不多能凑齐。”
林舟拿起文件,指尖触到纸页上的褶皱,那是周明远反复翻看的痕迹:“周叔,申请补贴会不会遇到阻力?赵凯虽然停职了,但他的人说不定还在县局里。”
周明远端起搪瓷杯,喝了口茶:“我跟省厅的老陈认识,他当年跟我一起查过张建军的事,为人正直。我已经给他打了电话,把咱们的车间计划、村民入股情况都跟他说了,他说会帮咱们盯着,不让下面的人卡流程。”他从抽屉里拿出个牛皮信封,里面是苏家村的“苹果产业报告”,“这是我连夜写的,里面附了咱们的电商销量、村民签名,还有苏晓画的车间设计图,老陈说带着这些去申请,成功率更高。”
林舟接过信封,沉甸甸的,像是装着苏家村的未来。“周叔,谢谢你,”他说,“要是没有你,我真不知道该怎么推进。”
周明远摆摆手,目光落在墙上的老照片上。那是老支书带着村民种果树的场景:“我当年没护住砖厂旁的果园,心里一直有愧。现在能帮你们建车间,也是在圆老支书的心愿。”他拍了拍林舟的肩膀,“明天我陪你去县局提交申请,有我在,没人敢随便刁难。”窗外的老槐树沙沙作响。
(第八章完)
喜欢老笔记本裹着半块烤红薯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老笔记本裹着半块烤红薯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