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幕
县体育馆的穹顶下,人声鼎沸得能掀翻瓦片。红色的横幅从二楼垂到地面,“‘青苹果·家系列’品牌发布会”几个金黄大字,被阳光映得发亮,边角处缀着的小灯笼随风轻轻晃动,漏出里面细碎的光。
舞台背景板没搞那些花里胡哨的设计,就是一张巨幅的家族合影——
林舟站在中间,左边是穿着深蓝色中山装的父亲,袖口还卷着,露出布满老茧的手腕;
右边是母亲,手里捧着一篮刚摘的青苹果,笑得眼角堆起皱纹;
堂弟、叔伯们站在后排,脸上都带着实打实的憨厚。背景板的右下角,印着一行小字:“每一颗苹果,都带着田埂的温度”。
林舟在后台帮父亲正了正衣领,父亲的手还在微微发抖,指尖蹭过布料,留下一层薄汗。
“爹,别紧张,就跟在地里说话一样就行。”林舟的声音放得很轻,带着安抚的暖意。父亲点点头,却还是忍不住搓了搓手,目光瞟向舞台侧面,那里站着一群穿着统一服装的村民,都是跟着他种了一辈子地的老伙计,此刻正冲着他竖大拇指。
“下一位,有请‘青苹果·家系列’品牌创始人林舟,以及他的父亲——老果农林建国先生!”主持人的声音透过音响传遍全场,台下立刻响起雷鸣般的掌声,还有村民们自发的吆喝声:“林大叔,好样的!”
林舟扶着父亲走上舞台,脚下的红地毯软软的,父亲走得有些拘谨,步子迈得不大,却每一步都很稳。
走到话筒前,父亲先对着台下鞠了个躬,腰弯得很实诚。
他拿起话筒,试了试音,醇厚的方言带着泥土的气息飘了出来:“俺没啥文化,不会说那些时髦话,就想跟大家伙儿说说,这苹果是咋长出来的。”
台下瞬间安静下来,只有摄像机的“咔嚓”声在空气中流动。
父亲的目光扫过台下,落在那些熟悉的面孔上,眼神渐渐变得坚定:
“俺们家种苹果,算起来有四十多年了。当年俺爹教俺,种地要凭良心,浇水要浇透,施肥要施匀,不能偷奸耍滑。后来俺儿子要搞啥智能农业,俺一开始是反对的,俺怕机器毁了土地,怕忘了咋种地的本分。”
他顿了顿,抬手抹了抹眼角,声音有些沙哑:
“可俺儿子没放弃,他带着俺看无人机施肥,看数据测产量,俺才知道,原来种地也能与时俱进。这苹果,是俺们一家人种的,是村里老少爷们帮着照看的,每一颗都浸着一家人的汗,连着村里人的情。俺们叫它‘家系列’,就是想告诉大家伙儿,吃的是苹果,品的是家的味道。”
台下的掌声再次响起,比刚才更热烈,有几个老太太偷偷抹起了眼泪。
林舟接过话筒,补充道:“‘青苹果·家系列’,从种植到采摘,全程用智能设备监控,不打催熟剂,不施化肥,保留了最本真的果香。而且每一盒包装上,都印着我们家的合影二维码,扫描就能看到苹果从开花到结果的全过程,还有俺爹他们耕种的日常。”
说着,工作人员把几盒包装好的苹果拿到舞台中央,透明的盒子里,青红色的苹果带着一层薄薄的果粉,看着就诱人。
主持人拿起一盒,用手机扫了扫二维码,大屏幕上立刻跳出一段短视频:
春天,父亲在果园里剪枝,指尖划过枝头的嫩芽;
夏天,无人机在田间喷洒农药,雾气氤氲着绿叶;
秋天,一家人围着果树采摘,笑声洒满果园。
“这也太有心了!”台下有记者忍不住赞叹,立刻举起话筒提问:“林先生,现在市场上的水果品牌很多,你们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林舟看向身边的父亲,笑着回答:“我们的竞争力,就是‘家’。现在很多人吃水果,担心不安全、不新鲜,而我们的苹果,从土地到餐桌,每一步都公开透明。更重要的是,它承载着我们一家人对土地的敬畏,对乡情的牵挂。就像俺爹说的,土地要变,但根不能断,这‘家’的味道,就是我们最硬的底气。”
父亲在一旁不住点头,接过话茬:“俺们不搞虚的,苹果好不好吃,大家伙儿尝了就知道。今天到场的,每人都能领一盒,不好吃你们来骂俺!”
台下哄堂大笑,掌声和欢呼声混在一起,掀翻了体育馆的屋顶。主持人趁机宣布:“‘青苹果·家系列’线上线下同步开售,线下限量五百盒,线上不限量!”
话音刚落,台下就排起了长队,村民们推着小车,城里来的顾客举着手机扫码,工作人员忙得脚不沾地。
没过多久,线下的五百盒就被抢空了,线上后台传来消息,十分钟内订单突破三千单,库存告急。
林舟看着台下热闹的景象,又看向身边笑容满面的父亲,心里一阵温热。
苏晓从人群中挤过来,手里拿着一盒苹果,笑着对他说:“恭喜你,林舟,愿望成真了。”
阳光落在她脸上,眉眼间满是真诚的祝福。
林舟点点头,目光再次投向舞台背景板上的家族合影,忽然明白,这品牌的成功,从来不是他一个人的功劳,而是一家人拧成一股绳。
第二幕
老宅的堂屋被打扫得干干净净。
墙角的蜘蛛网不见了,地面扫得能反光,连那把掉了漆的木椅,都被母亲用砂纸打磨过,重新刷了层清漆。
堂屋正中的墙上,挂着一张新拍的家族合影——比发布会上的那张人更多,村里的老村长、技术员小林、甚至几个之前反对过项目的村民都在里面,大家挤在一起,笑得眉眼弯弯。
八仙桌上摆着三样东西:
一叠分红方案,一本红色的助学基金章程,还有一把用红布包着的老锄头。
林家人围坐在桌边,连常年在外打工的二姑都赶了回来,手里还抱着刚满周岁的小孙子。
父亲坐在主位上,手里捧着紫砂杯,喝了一口茶,清了清嗓子:
“今天把大家伙儿叫回来,没啥别的事,就是商量两件事——分红和助学基金。”他指了指桌上的方案,“这次品牌发布会卖得不错,第一批回款已经到账了,除去成本和后续的投入,剩下的钱,俺和林舟商量着,分三部分:一部分给参与种植的村民分红,一部分留着扩大种植规模,还有一部分,成立个‘乡村振兴助学基金’,专门资助村里的贫困学生。”
话音刚落,二姑父就皱了皱眉:“大哥,这基金靠谱吗?钱捐出去,能真正用到孩子身上吗?别到时候竹篮打水一场空。”他常年在城里做生意,凡事都讲究实际,担心钱花得不值。
堂弟林阳立刻反驳:“姑父,这你放心,基金的账目会公开透明,村里的老村长和会计一起监督,每一笔支出都会公示。再说了,俺们都是从村里走出去的,当年要不是家里穷,俺可能也念不完大学,现在有能力了,帮衬下后辈是应该的。”
林阳刚说完,三婶也跟着点头:“阳阳说得对,俺家小宝明年就要上小学了,村里的学校条件越来越好,要是能帮着那些没钱上学的孩子,也是积德行善。”
父亲看了看大家,缓缓说道:“俺这辈子,就守着这片土地,最大的心愿就是孩子们能有出息,能过上好日子。当年俺想让林舟考个公务员,安安稳稳的,可他非要回来种地,俺一开始不理解,现在明白了,他不是想当农民,是想带着大家伙儿一起富。这助学基金,就是想让村里的孩子多读书,将来不管是留在村里还是走出大山,都能有本事,能守住这片土地的根。”
母亲从里屋拿出一沓厚厚的表格,放在桌上:“这是俺和村里会计一起统计的,村里有六个贫困学生,最小的上小学三年级,最大的今年考上大学,学费还没凑齐。基金成立后,先给这几个孩子解决学费和生活费。”
林舟补充道:“后续我们还会和县城的学校合作,设立奖学金,奖励成绩优秀的学生,再争取引进一些支教老师,改善村里的教育条件。”
叔伯们听着,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二叔之前因为勾结承包商的事,一直有些不好意思,此刻也开口道:“大哥,林舟,俺之前做错了,差点坏了大事,这分红俺就少拿点,多捐点到基金里,也算弥补俺的过错。”
父亲拍了拍他的肩膀:“过去的事就过去了,一家人不说两家话,只要咱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日子只会越来越好。”
说完,父亲拿起桌上那把红布包着的老锄头,红布滑落,露出锄头上斑驳的锈迹和深深的划痕。
“这是俺爹传给俺的锄头,跟着俺种了四十多年地,锄头把都被磨得发亮了。”父亲的手指抚过锄头把,眼神里满是怀念,“现在有了机器,这锄头用不上了,但它不能丢,俺想把它捐给村史馆,让村里的孩子都知道,咱们今天的好日子,是用一锄头一锄头刨出来的。”
他顿了顿,声音有些哽咽:“土地要革新,日子要过好,但咱们的根不能断,这吃苦耐劳、互帮互助的家风,更不能断。”
大家看着那把老锄头,都沉默了。
林阳站起身,拿起手机:“俺现在就把基金成立的消息发到村里的微信群,再拍张老锄头的照片,让大家伙儿都看看,咱们林家没忘本。”
母亲笑着端来一盘刚切好的青苹果,放在桌上:“来,尝尝咱们自己的苹果,甜着呢!”
大家拿起苹果,咬了一口,清甜的汁水在嘴里散开,带着阳光和土地的味道。
林舟看着围坐在一起的家人,看着墙上的合影,心里忽然无比踏实。
老宅的阳光透过窗棂,洒在每个人的脸上,温暖而明亮,堂屋里的笑声,久久不散。
第三幕
省城高铁站的清晨,薄雾还没完全散去,空气中带着一丝凉意。
人流穿梭不息,行李箱的滚轮在地面上滚动,发出“咕噜咕噜”的声响,广播里循环播放着检票通知,带着淡淡的疏离感。
林舟帮堂弟林阳把行李箱放到地上,箱子是深蓝色的,边角处已经有些磨损,是林阳上大学时买的。
“东西都带齐了?农博会的资料,样品,还有合同模板?”林舟细细叮嘱着,伸手拍了拍箱子,能感觉到里面硬邦邦的,应该是装着苹果样品和文件。
林阳点点头,抬手抹了抹额头的薄汗:“哥,都带齐了,你放心吧。这次农博会来了不少经销商,还有几个电商平台的负责人,我一定把‘青苹果·家系列’推出去,让更多人知道咱们的品牌。”他年轻的脸上满是冲劲,眼睛亮得像星星。
林舟看着他,忽然想起自己刚回村的时候,也是这样一腔热血,却处处碰壁。
他拍了拍林阳的肩膀:“别太急功近利,品质是咱们的根本,不管和谁合作,都要把好质量关,不能砸了咱们的招牌。还有,遇到拿不准的事,随时给我打电话,家里永远是你的后盾。”
“我知道。”林阳咧嘴一笑,弯腰拉开行李箱的侧袋,从里面拿出一本厚厚的笔记本,悄悄塞给林舟,“哥,这是我熬夜做的品牌推广方案,里面也写了一些我担心的问题,你帮我看看。”
林舟接过笔记本,封面是朴素的白色,上面用钢笔写着“品牌化之路”。
他翻开第一页,就看到林阳用红笔标注的担忧:“目前市场上同类产品增多,担心被模仿;电商平台抽成过高,利润空间压缩;缺乏专业的品牌运营团队,后续推广难度大。”
林舟的眉头微微皱起,这些问题他也考虑过,只是没想到林阳会想得这么细致。
“这些问题确实存在,”林舟合上笔记本,递给林阳,“你在农博会上多留意同行的情况,看看他们是怎么应对的,咱们也可以借鉴,但不能照搬。记住,咱们的核心优势是‘家’和‘土地’,不管推广方式怎么变,都不能丢了这个根。”
林阳接过笔记本,小心翼翼地放回行李箱,重新拉好拉链:“哥,我明白。我已经联系了几个大学同学,他们学的是市场营销,愿意来村里帮咱们做品牌运营,等农博会结束,我就带他们回来考察。”
“好,”林舟点点头,心里很是欣慰,“村里需要你们这样的年轻人,有想法,有冲劲,咱们一起把这片土地建设得更好。”
广播里传来检票的通知,林阳拿起行李箱:“哥,我该进站了。”他顿了顿,又说道,“哥,你也要注意身体,别太累了,家里有我呢。”
林舟笑了笑:“放心去吧,家里有我。到了那边,照顾好自己。”
林阳点点头,转身向检票口走去。
他走得很快,背影挺拔,带着年轻人特有的朝气。
林舟站在原地,看着他的背影一点点融入人流,直到消失在检票口。
他抬头望向远方,高铁站的玻璃幕墙外,是灰蒙蒙的天空,远处隐约能看到成片的田野,虽然隔着遥远的距离,却仿佛能闻到田埂上泥土的气息。
他想起自己刚回村时,父亲怒摔茶杯的场景,想起无人机被泼机油的夜晚,想起病榻前父亲的忏悔,想起发布会上父亲的笑容……一路走来,磕磕绊绊,却终究守得云开见月明。
手机震动了一下,是苏晓发来的信息:“林舟,村里的助学基金已经收到第一笔捐款了,老村长让我告诉你,谢谢你为村里做的一切。”
林舟回复:“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
他收起手机,转身向高铁站外走去。
阳光渐渐穿透薄雾,洒在地面上,暖洋洋的。
品牌化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未来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但他不怕。
因为他的口袋里,还装着苏晓送的杏干;他的手里,还握着周明远副县长赠予的笔记本;他的心里,还装着那片翻滚的麦田和田埂上的温度。
公文包与田埂,从来都不是对立的。
而远方的农博会上,林阳的身影已经出现在展厅里。
一场关于品牌的博弈,正在悄然拉开序幕。
(第十章完,本卷终)
喜欢老笔记本裹着半块烤红薯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老笔记本裹着半块烤红薯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