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材堆积如山,建造正式房屋的战役正式打响。整个桃源村仿佛一架精密开动的机器,在苏工的总体规划和苏锐的现场调度下,每一个部件都高效运转起来。
首先是最关键的地基工程。按照苏工的设计,家家户户都在划定的宅基地上,挖出了深过膝盖的基槽。这活儿不轻松,全是力气活,男人们轮番上阵,挥汗如雨。基槽挖好后,底部铺上一层从河床捡来的大块卵石,再用混合了黏土和少量石灰,苏工带着人在附近找到了少量石灰石,简单烧制后得到的三合土层层夯实。苏工制作了几个简易的夯锤——石头上绑着木棍,亲自示范如何均匀用力,确保地基牢固。
“根基不牢,地动山摇!这里偷懒,房子住不踏实!” 苏工浑厚的声音在工地上回荡,督促着每一个细节。
接下来是最具挑战性的环节——夯筑土墙。苏工提前指导村民们制作了标准的版筑模具,两块厚实的木板用卡榫和绳索固定,形成中空的槽。将湿度适宜的黄土、切碎的茅草杆甚至少量细沙按比例混合后填入槽内,两人一组,手持石杵,喊着号子,一层层地夯实。
“嘿——呦!夯结实嘞!”
“再加把劲,这墙以后要顶几十年呢!”
号子声此起彼伏,充满了力量感。起初,村民们不得要领,夯出的墙体凹凸不平。苏工和苏锐便穿梭其间,不断纠正动作,强调要均匀受力。渐渐地,大家掌握了技巧,一板接一板的土墙在基座上稳稳升起,虽然进度不快,但那份坚实感让人无比安心。
苏锐不仅负责指挥,更是重劳力。他肌肉贲张,石杵在他手中仿佛轻若无物,夯出的墙体密实平整,引得旁人阵阵喝彩。他也毫不藏私,边干边讲解发力技巧和观察土料湿度的经验。
赵梅则带领着妇女们,承担了繁重的后勤和支持工作。她们烧制大量的开水,准备足以补充体力的饭食,还要处理夯土用的茅草,将它们铡碎、筛选。欢声笑语中,她们用灵巧的双手编织着草帘,准备后续覆盖屋顶之用。
苏甜和苏文也没闲着。苏文心思细腻,负责用苏工自制的简易水平尺,这是一段灌了水的透明鱼鳔管制成的,检查墙体的垂直度,用小本子,这是从空间家里拿的便签本,外面包了层粗布,记录各家进度和需要注意的问题。苏甜则利用自己对植物和矿物的了解,协助父亲优化土料的配比,并悄悄在大家饮用的水中加入微量的电解质粉末,帮助快速恢复体力,预防中暑。她还准备了大量的外伤草药,随时处理磨破手掌或被工具碰伤的情况。
整个工地热火朝天,却又井然有序。互帮互助成了常态,谁家进度慢了,旁边干完活的立刻过去搭把手;谁家缺了工具,立刻有人递上。这种在逃荒路上凝结的情谊,在共同建设家园的过程中愈发深厚。
“王老哥,你家这墙夯得真不赖!”
“多亏了苏工指点,还有你家大小子刚才帮了一手!”
“赵嫂子,这饼子真香,吃了浑身是劲!”
与这热烈气氛格格不入的,依旧是苏老爷子一家。他们也在自家宅基地上忙活,但效率低下。苏富贵夯土有气无力,周氏一边递土一边抱怨腰酸背痛,苏老爷子沉默地干着,动作却远不如其他老人利索。看着别人家节节拔高的墙体,再看看自家那进展缓慢、凹凸不平的矮墙,周氏的脸色越来越黑,却也不好再当众说什么,只能把气撒在自家人身上。
数日后,当第一批房屋的土墙夯筑到一人多高,开始架设房梁时,整个村落的气氛达到了一个小高潮。上梁是建房中最重要、也最喜庆的环节之一。
苏工家自然是第一个开始上梁的。粗壮笔直的主梁被几个壮汉用绳索缓缓拉起,苏锐站在墙头,沉稳地指挥着方向。当主梁稳稳地落入预留的榫卯结构中时,人群中爆发出一阵欢呼。
王老伯按照习俗,高声唱和着吉祥话:“上梁大吉,福佑此家!风调雨顺,人丁兴旺!”
赵梅笑着将准备好的、掺了花生红枣的粗粮馍馍分发给在场的每一个人,分享这份喜悦和祝福。孩子们争抢着馍馍,笑声回荡在初具雏形的房屋骨架间。
站在自家刚刚立起梁架的“房子”里,抬头看着纵横交错的椽木和透进来的天空,苏家五人相视而笑。
喜欢桃源五福逃荒路上我家全是大佬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桃源五福逃荒路上我家全是大佬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