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已是夏末,炽热的阳光依旧炙烤着南中大地,蒸腾的暑气裹挟着草木的气息在山间弥漫。距离成大器定下的中秋之约只剩月余,此时的南中,战火仍在燃烧。孟获,这位南中豪强,已然被擒数次,又被蜀军数次释放。随着一次次的失败,他麾下的人马越来越少,支持他的部落也如散沙般纷纷离散。不少人见跟着他只有无尽的征战与失败,为了家人的安宁,便毅然脱离,甚至调转矛头,反过来帮助巴蜀军。
孟获虽屡战屡败,却有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心中对蜀军的入侵充满愤恨,总想着有朝一日能扭转局势,将蜀军赶出南中。在他心中,这片土地是他和族人的根,不容外人染指。每一次被擒,他都暗暗发誓下次一定要取胜,对蜀军的将领们更是恨之入骨。
最后一次擒获孟获的地点,是在一个被称为“断肠崖”的地方。这里地势险峻异常,悬崖峭壁高耸入云,仿佛是大地的一道深深伤痕。山间只有一条狭窄的小路,蜿蜒曲折地向上延伸,如同一条蜿蜒的长蛇。
孟获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决定孤注一掷。他联合了最后几个依旧对他忠心耿耿的部落,在断肠崖上精心布置了滚石和檑木。这些巨大的石头和粗壮的木头被放置在悬崖边,一旦有人试图攀爬,它们就会如雨点般倾泻而下,将敌人砸得粉身碎骨。
孟获站在崖顶,俯瞰着山下。他的眼神中既有着决绝,又透露出一丝不安。他深知,这是他最后的机会了。如果这次失败,那么他所有的努力都将化为泡影,他将彻底失去自由和尊严。
然而,孟获并不愿意轻易认输。他心中仍然抱着一丝侥幸,希望凭借这险峻的地势和精心布置的陷阱,能够阻挡住蜀军的进攻。他紧紧握着手中的武器,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生死之战。
然而,此时此刻的南中百姓,对于那连年不断的战争已经感到极度的厌倦和疲惫不堪。无情的战火像一头凶猛的巨兽,无情地摧毁了他们曾经温馨的家园,让无数的家庭支离破碎。亲人们在战火纷飞中被迫离散,甚至有些人永远地失去了生命。原本肥沃的田地如今也变得荒芜不堪,粮食的短缺更是让人们的生活雪上加霜。
在这样的困境下,南中百姓心中对于和平的渴望愈发强烈。他们无比期盼着战争能够早日结束,让他们能够重新过上安稳的日子,可以安心地耕种土地,享受平静的生活。于是,一些勇敢的百姓决定采取行动,他们冒着巨大的风险,偷偷地给巴蜀军传递消息。
这些百姓不仅详细地向巴蜀军指明了一条能够绕到崖后的小路,还将这条小路的具体位置和特点都描述得清清楚楚。这条小路隐藏在茂密的山林之中,周围环境复杂,道路崎岖难行,一般人很难发现它的存在。
太史慈得知消息后,亲自挑选了一队精锐轻兵。他们身着轻便的战甲,手持短刀,背着绳索,趁着夜色出发。山间蚊虫肆虐,道路湿滑泥泞,不时有士兵摔倒,但他们咬牙坚持,小心翼翼地沿着小路攀援而上。月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在地上形成斑驳的光影,他们的身影在光影中若隐若现。当他们终于爬上崖顶时,一个个早已疲惫不堪,但眼神中却透着坚定。
只听一声令下,犹如平地惊雷,震耳欲聋!太史慈率领着轻装部队,如同猛虎下山一般,从悬崖之后疾驰而出。他们如疾风骤雨般迅猛,势不可挡!
而此时,孟获的军队正全神贯注地盯着山下,严密防备着蜀军的正面进攻。他们万万没有料到,敌人竟然会从背后杀来,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他们猝不及防,瞬间阵脚大乱。
孟获眼见形势危急,心中大骇。他的军队已经被连日的征战折磨得疲惫不堪,士气低落,斗志全无。面对蜀军的突然袭击,士兵们毫无还手之力,一触即溃,纷纷像受惊的兔子一样,丢下手中的武器,四散逃窜。
孟获心急如焚,他挥舞着手中的武器,声嘶力竭地呼喊着,试图稳住军心。然而,这一切都只是徒劳。士兵们早已被恐惧和混乱所笼罩,根本无暇顾及他的命令。
在一片混乱之中,太史慈的长枪如闪电般疾驰而至,直直地抵住了孟获的咽喉。孟获只觉得一股寒意从脊梁上升起,他的身体不由自主地颤抖起来。他瞪大了双眼,死死地盯着太史慈,眼神中充满了绝望和不甘。
蜀军大帐内,烛火摇曳,将徐荣、法正、李儒、沮授等人的身影投射在帐幕上。孟获被押到帐前,这一次,他不再像前几次那样怒目而视,而是低着头,一言不发。往日的傲气与倔强仿佛在这一刻被彻底击垮,他的衣衫破旧,脸上满是尘土和伤痕,头发凌乱地散落在肩上。
“孟将军,”徐荣开口,声音平静而威严,“这已是第七次擒你。你如今还有何话说?”徐荣目光如炬,紧紧盯着孟获,想要从他的眼神中看出一丝悔意。
孟获沉默良久,才缓缓抬起头,脸上满是羞愧与不甘:“我虽屡败,然心实不甘……”他的声音低沉而沙哑,每一个字都仿佛用尽了全身的力气。
“你不甘心什么?”法正问道,眼神中带着一丝审视,“是不甘心败在我军计谋之下,还是不甘心南中百姓心向王化?”法正的话语不紧不慢,却如同一把利剑,直击孟获的内心。
“我……”孟获语塞。他下意识地转头看向帐外,只见那些被巴蜀军安置的南中百姓,正在田间认真地学习中原的耕种技术。他们脸上洋溢着前所未有的安宁笑容,与之前因战争而愁苦的面容形成鲜明对比。孟获又想起自己屡战屡败,部下死伤惨重,曾经团结的部落如今四分五裂,心中顿时五味杂陈,一种从未有过的迷茫和愧疚涌上心头。
李儒冷冷地说:“孟获,你以为凭你一人之勇,就能对抗我大军天威吗?你看看外面,那些原本跟着你的蛮兵,现在都在帮我们种地。你再看看南中各地,我们带来的中原百姓已经开垦出万亩良田,修建了城池驿站。南中,早已不是你想的那个南中了。”李儒的话语犀利如刀,字字句句都在刺痛孟获的自尊。
法正又道:“我主仁德,不忍多杀。平定南中,不是为了征服,而是为了让这里的百姓过上好日子。你若归顺,不仅可以保全性命,还能辅佐我主,治理南中,让你的族人也能共享太平。”法正的语气缓和了许多,眼中满是真诚,试图让孟获放下心中的防备和仇恨。
孟获环顾四周,看着这些汉军将领和谋士,他们没有胜利者的骄横,只有一种胸有成竹的平静。他的目光在每个人脸上停留,试图从他们的表情中找到一丝虚假,但看到的只有坚定和从容。他知道,自己彻底输了,不仅输在战场上,更输在了人心上。南中百姓对和平的渴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已经远远超过了对他的支持。
“罢了,”孟获长叹一声,屈膝跪倒,“孟获愚钝,不识天命,屡叛王师,罪该万死。今蒙将军不杀之恩,又感大汉仁德,愿率所部,永归王化,绝不再反!”他的声音中带着深深的悔意和无奈,额头重重地磕在地上。
“好!”徐荣扶起孟获,哈哈大笑,“孟将军能迷途知返,实乃南中百姓之福!”徐荣的笑声爽朗,充满了喜悦和欣慰,他拍了拍孟获的肩膀,眼神中满是信任。
至此,南蛮之战终于落下帷幕。孟获归降之后,徐荣任命他为向导,带领蜀军继续平定南中地区最后的几个顽固部落。
在接下来的战斗中,木鹿大王展现出了他对猛兽的驾驭之术。他指挥着一群凶猛的野兽,试图与蜀军进行最后的抵抗。然而,面对蜀军的重重包围,战场上的局势变得异常混乱。
木鹿大王在混乱中被失控的猛兽所伤,身受重伤。尽管他努力挣扎,但最终还是无法逃脱死亡的命运。他的倒下,使得南蛮军队失去了主心骨,士气大挫。
与此同时,朵思大王眼见大势已去,心中充满了绝望。他深知自己已经无法逃脱蜀军的追击,为了保全最后的尊严,他毅然选择了服毒自尽。
随着木鹿大王和朵思大王的相继身亡,那些顽固的南蛮势力也随之土崩瓦解。南中各郡终于重新纳入了巴蜀的版图,这片土地再次恢复了和平与安宁。
此时,距离中秋还有七日。徐荣命人在盘蛇谷旧址上,搭建了一个巨大的祭坛。工匠们忙碌地穿梭在谷中,砍伐树木,搬运石块,精心搭建祭坛。祭坛上装饰着五彩的绸缎和象征祥瑞的图案,四周插满了旗帜。徐荣召集南中各部落首领,举行受降仪式。消息传开,各部落首领怀着忐忑又好奇的心情,纷纷赶来。
仪式上,徐荣身着华丽的战甲,威风凛凛地站在祭坛中央,代表成大器,宣布了对南中的治理政策:
一、保留各部落原有习俗,但需遵守大汉律法。这一政策既尊重了南中各部落的文化传统,又确保了整个地区的秩序和稳定,让各部落百姓能够在熟悉的环境中生活,同时又能感受到大汉律法的公正和威严。
二、设立都督府,任命孟获等归降的蛮夷首领为官吏,协助治理。这样的安排不仅给予了归降首领们信任和尊重,也让他们能够发挥自己的能力,为南中的发展贡献力量,同时也增强了南中各部落对巴蜀政权的认同感。
三、继续推行移民屯田政策,鼓励中原百姓与南中百姓通婚、通商。通过移民屯田,将中原先进的耕种技术和生产方式带到南中,促进南中的经济发展;通婚通商则增进了双方的文化交流和融合,打破了地域和民族的界限。
四、在南中各地设立学校,教授中原文化和农耕技术。学校的设立为南中百姓提供了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机会,让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传播华夏文明,增强南中地区对大汉文化的认同。
南中各部落首领见巴蜀大军言而有信,又看到屯田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田野间,一片片新垦的土地上,庄稼茁壮成长;村庄里,中原百姓和南中百姓相互交流,互帮互助。他们纷纷表示归顺,脸上露出了安心的笑容。
仪式结束后,徐荣大摆宴席,邀请所有蛮夷首领和巴蜀军将领同饮。宴席上,美酒佳肴摆满了长桌,空气中弥漫着诱人的香气。席间觥筹交错,欢声笑语不断,往日的刀兵相见化作了今日的杯酒言欢。蛮夷首领们和蜀军将领们相互敬酒,讲述着各自的故事,气氛融洽而热烈。
“孝直、文优,”徐荣端着酒杯,向法正和李儒敬酒,脸上满是感激和赞赏,“此次平定南中,二位军师居功至伟。攻心之策,釜底抽薪的屯田之法,缺一不可啊。”徐荣的话语真诚而恳切,他深知,没有法正和李儒的奇谋妙计,这场南征不可能如此顺利。
法正谦虚道:“此乃主公英明,将军勇武,我等不过略尽绵薄。”法正微微躬身,脸上带着谦逊的笑容,他始终将功劳归于主公和成大器,展现出了高尚的品德和对主公的忠诚。
李儒则饮尽杯中酒,淡淡道:“平定南中,只是第一步。北方的曹魏,还有荆州刘表,才是真正的强敌。希望这南蛮后院,能安稳些时日。”李儒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忧虑,他深知,未来的道路充满了挑战和危险,南中虽然平定,但仍需小心经营,确保后方的稳定。
沮授也道:“我已派人快马加鞭,将南中初定的消息报往成都,并请示下一步的屯田计划。只要南中根基稳固,便是我军北伐的坚实后盾。”沮授目光坚定,他心中早已谋划好了南中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南中在北伐战略中的重要地位。
月光洒在盘蛇谷的废墟上,曾经的战场如今已燃起了和平的篝火。火光映照着蛮夷百姓和中原移民的脸庞,他们围坐在一起,烤着猎物,唱着歌谣。虽然语言不通,但笑容却是相通的。孩子们在人群中嬉笑玩耍,大人们则相互交流着生活的点滴。歌声、笑声在山谷中回荡,仿佛在诉说着和平的美好。
徐荣站在高处,望着这一片和乐景象,心中感慨万千。从暮春出征到初秋平定,短短数月,历经艰险,终于不负主公所托。他的思绪回到了出征的那一天,看着将士们满怀斗志地踏上征程;想起了战场上的刀光剑影,将士们的奋勇厮杀;也想起了与谋士们日夜谋划,制定战略战术的情景。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一场军事胜利,更是一场人心的征服。蜀军通过一次次释放孟获,展现出的仁德和宽容,以及在南中推行的各项惠民政策,真正赢得了南中百姓的心。
数日后,捷报传至成都。成大器接到羽檄时,正值中秋佳节,丞相府前的碧桃已结出青涩的果实。庭院中,桂花飘香,明月高悬,一派祥和的节日氛围。成大器展开羽檄,看到“南中平定,孟获归降,各郡纳土”十六个大字,不禁抚掌大笑:“好!好一个七纵七横!好一个攻心为上!”他的笑声中充满了喜悦和自豪,心中对徐荣、法正等将领和谋士的敬佩之情更甚。
他当即下令,大赦天下,赏赐南征将士,并采纳沮授的建议,加大对南中屯田的支持力度,将中原的先进文化和技术源源不断地输入南中。朝廷派遣了更多的工匠、教师和官员前往南中,帮助南中百姓发展生产,传授知识。
从此,巴蜀大地的后院终于安定下来。南中出产的金、银、丹砂、耕牛、战马等物资,通过一条条新修建的道路,源源不断地运往成都,成为蜀汉北伐的重要支撑。而那些曾经反叛的蛮夷百姓,也在中原文明的浸润下,逐渐融入了大汉的版图。他们学习汉字,穿着汉服,遵循大汉的礼仪,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议事厅前的桃花虽已谢去,但那片被鲜血浸染过的土地上,正生长出更加蓬勃的生机。新的房屋在废墟上拔地而起,新的农田被开垦出来,孩子们在学堂里朗朗读书。成大器知道,平定南中,不仅是为蜀汉稳定了后方,更是为华夏文明开拓了一片新的天地。这一场攻心之战,比任何一场硬仗都更有意义,也更值得铭记。它不仅让南中地区实现了和平与发展,也为蜀汉的未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喜欢游戏三国之逆流天下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游戏三国之逆流天下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