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内外,因那些启蒙书社的出现,风气有了些变化。原本只在酒肆茶楼间流传的清谈,渐渐被百姓们讨论的实用之学取代。农耕的改良、商业的精进,这些实实在在的好处,让杨昭的名声在民间变得格外响亮。
王大人和几位阁老府邸,气氛却愈发沉闷。他们以为在舆论上能扳回一城,谁想杨昭竟能将那些“异端邪说”化为百姓口中的“活学活用”。
“此子,着实难缠!”一名老臣重重地拍了下桌沿。
“他善于借势,将民间之声化为己用。”礼部尚书面色不佳,“如今百姓对他多有赞誉,若再从旧学上攻讦,恐会引来民怨。”
王大人闭目沉思片刻,缓缓睁开眼,声音低沉:“既然他能从民生百姓入手,我们为何不能?”
众人不解。
王大人徐徐道来:“他推行新学,说到底是为了富国强民。可若民不聊生,国库空虚,任凭他有通天之能,又能如何?”
吏部尚书似乎明白了什么:“王大人是说……从钱粮入手?”
“不错。”王大人点头,“土地兼并之事,陛下震怒,我们暂时不便再提。但他既然要改革,要推行新政,便需要大量的钱财。京城乃国之根本,粮价、物价,牵动人心。若京城物价不稳,百姓生计艰难,这笔账,自然会算到他这个‘改革先锋’的头上。”
几位老臣对视一眼,随即领会了王大人的意图。这并非简单的商业竞争,而是要通过操控京畿的经济命脉,制造混乱,从而动摇杨昭在民间的声望和在皇帝心中的地位。
“他有商贾支持,柳家在江南势力不小。”有人提醒。
“柳家再大,也只是江南一隅。京城的水,深着呢。”王大人冷笑一声,“况且,我们并非要直接与他硬碰硬,只需让京城物价起伏不定,人心惶惶,陛下自然会生出疑虑。”
一场无声的经济战,在京城悄然拉开序幕。
起初,只是京城几家米铺的伙计,传出一些似是而非的涨价传闻。接着,城郊的菜价、肉价也开始小幅波动。这些变化微小,寻常百姓并未察觉异样,只当是节令或天气所致。
然而,十日过后,情况急转直下。京城多家大型粮铺突然宣称无米可售,或是将米价抬高数倍。紧接着,其他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也像约定好了一般,应声而涨。
一时间,京城百姓怨声载道。富户尚可勉强支撑,贫苦人家却已面临断炊的困境。街头巷尾,开始出现对朝廷不满的声音,矛头隐约指向了那些推行“新政”的官员。
兵部尚书府,杨昭听着苏墨汇报京城物价的异常波动,脸上没有一丝表情。
“侯爷,这几日,米价涨了近三成,其他货物也涨了不少。”苏墨的语气有些焦急,“坊间开始有传言,说是新政导致了物价飞涨,人心不稳。”
杨昭没有说话,他心念转动,京城及周边地区详细的商业数据、粮仓储备、物流线路,甚至主要商贾的资金流动,都在脑海中清晰呈现。
他手指轻敲桌面,思索片刻,对苏墨说:“去查,这些涨价的米铺背后,实际控制者是谁。还有,京城最大的几处粮仓,近期是否有异常的吞吐量。”
苏墨立刻领命而去。
杨昭则将注意力放到了更深层的分析。他要找出这幕后推手,以及他们操纵市场的具体手法。物价的异常上涨,绝非偶然。这背后,必然有一张无形的大手在操控。
数日后,苏墨带回了调查结果。
“侯爷,城中几家囤积居奇的粮铺,其背后与王大人、礼部尚书等人的亲族有着关联。”苏墨压低声音,“另外,京城城外几处大型粮仓,近期突然增加了大量存粮,且多半是外地调运而来。”
杨昭点头。这与他推测的相符。这些老臣,果然又使出了阴招。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势和影响力,操控粮商囤积居奇,制造恐慌,再将罪责推到自己头上。
“他们以为,用这种方式就能让我束手无策。”杨昭轻声自语。
他起身走到舆图前,仔细审视着京城的地理位置和周边粮道的分布。大乾王朝的粮食供应,主要依赖几条重要的水陆运输线。一旦这些线路被操控,或是出现人为阻碍,京城的供应就会立刻出现问题。
“苏先生,你着手准备一份关于京城粮食物流体系的详细方案。”杨昭吩咐,“另外,召集几位精通水利、道路建设的官员,我要他们提供一份近期可行的修缮方案。”
苏墨听罢,虽然不完全明白杨昭的意图,但侯爷的每一次布局,最终都能化险为夷,甚至反败为胜。他立即点头应下。
杨昭深吸一口气,他知道,这一次的较量,比以往任何一次都更加凶险。这不仅仅是朝堂上的权谋,更是对民生社稷的直接冲击。但同样的,这也给了他一个机会,一个彻底解决京城粮食供应顽疾,并进一步掌控经济命脉的机会。
那些老狐狸以为将战场转移到民生,就能让他投鼠忌器。他们却不明白,在杨昭这里,民生恰恰是他最能发挥所长,也最能得到百姓拥护的领域。他手中,握着超越时代的知识与力量,足以应对这场即将到来的风暴。
一场更为宏大、更为深远的博弈,正在京城深处,悄然开启。
喜欢杨凌传之逆袭家主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杨凌传之逆袭家主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