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二年的十月,寒风比往年来得更早,也更为刺骨。就在京城百姓开始准备冬衣,念叨着今年粮价总算平稳了些的时候,一道如同晴天霹雳般的噩耗,沿着残破的驿道,带着血与火的气息,疯狂传入紫禁城!
后金大汗皇太极,亲率八旗主力,并联合归附的蒙古科尔沁等部,共计十余万兵马,绕开袁崇焕重兵布防的宁锦防线,借道蒙古,突破长城蓟镇防区薄弱之处——大安口!龙井关!洪山口!多处隘口相继告破,边墙如同纸糊般被撕开!建州铁骑,如同决堤的洪水,涌入关内,兵锋直指京畿!
消息传来,举朝震骇!
崇祯皇帝在接到第一份紧急军报时,几乎从龙椅上跌坐下来,脸色煞白,嘴唇哆嗦着,半晌说不出一个字。他最恐惧的噩梦,终究还是变成了现实!而且来得如此之快,如此之猛烈!
“废物!都是废物!蓟镇那些守将是干什么吃的!刘之纶呢?!他在哪里?!”乾清宫内,回荡着崇祯歇斯底里的咆哮,伴随着瓷器碎裂的刺耳声响。巨大的恐惧和被背叛的愤怒,几乎让他失去了理智。
朝堂之上,乱成一团。主战、主和、主守的争论瞬间爆发,互相攻讦,却拿不出任何切实可行的方略。兵部衙门灯火通明,官员们进进出出,脸上都带着茫然与惊恐。京城九门紧急戒严,城门守军数量倍增,但恐慌的情绪依旧如同瘟疫般在百万军民中迅速蔓延。粮价再次应声飞涨,市面上开始出现抢购风潮。
然而,在这片前所未有的混乱中,顺天府衙,却展现出了一种异乎寻常的、带着压抑感的秩序。
早在第一批边关塘报抵达前数个时辰,林宸布置在蓟镇方向的眼线,就已经用信鸽发出了最为紧急的警报。虽然信息简略,但“虏骑大至,边墙已破”八个字,已足够让林宸提前进入临战状态。
“敲响警钟!所有人员,按甲字预案行事!”林宸的声音在顺天府衙内响起,冷静得没有一丝波澜。
瞬间,府衙内警钟长鸣!早已取消休沐、枕戈待旦的衙役、弓手迅速集结。张典史按计划带领大部分人马,加强街面巡逻,弹压可能出现的骚乱,同时严格控制城门区域的秩序。苏明远则拿着林宸的手令,带着一队可靠人手,直奔通州、昌平等地的秘密储备点,开始有序将预存的粮秣、药品向城内转移。
而林宸自己,则第一时间赶赴皇宫。他不是去参加那无休止的争吵,而是直接求见崇祯皇帝。
在平台之上,面对脸色惨白、手足无措的年轻天子,林宸没有一句废话,直接呈上了他早已准备好的《京畿应急五事疏》:
“一,请陛下即刻下明旨,宣告虏情,安定民心,严防谣言惑众!
二,严令五城兵马司、巡城御史,弹压地面,维持秩序,敢有趁乱劫掠、散布恐慌者,立斩!
三,请陛下急召天下兵马勤王!尤应火速檄文袁崇焕,令其率关宁铁骑星夜入卫!
四,京师戒严,九门由勋贵、内臣、兵部官员协同镇守,统一号令,杜绝各自为政!
五,立即由户部牵头,统筹京城所有官仓、义仓存粮,实行临时配给,稳定粮价,保障军民基本口粮!”
这五条建议,条条切中要害,没有空谈,全是眼下最急需解决的实务。尤其是在人心惶惶、朝堂失措的情况下,明确提出“宣告虏情”、“安定民心”、“急召勤王”、“统一指挥”、“保障粮草”,如同在迷雾中点亮了几盏至关重要的灯塔。
崇祯此刻已是方寸大乱,看到林宸这有理有据、清晰明了的方略,如同抓住了救命稻草,几乎想都没想,嘶哑着嗓子道:“准!全都准!就按林卿说的办!拟旨!快拟旨!”
有了皇帝的首肯,林宸的应急方案迅速通过旨意下发。虽然执行过程中必然还会遇到各种阻力和混乱,但至少,京师这架濒临散架的机器,开始被强行扳回了一些轨道。
当其他衙门还在混乱不堪时,顺天府的衙役已经举着锣鼓,在主要街巷宣读安民告示;当粮商还想囤积居奇时,户部在林宸的催促下,已经开始开仓平粜;当各路官员还在争论由谁统兵时,一道道要求各地镇守太监、总兵立刻率军勤王的紧急诏书,已经由锦衣卫快马发出……
林宸站在顺天府衙的望楼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城外远方天际,那若隐若现的、代表着烽火的烟柱。寒风卷着尘土和恐慌的气息扑面而来。
他知道,最艰难的时刻,才刚刚开始。皇太极的大军正在关内肆虐,兵锋指向何方尚未可知。袁崇焕的关宁军能否及时赶到?各地勤王兵马能否有效集结?京城这座孤城,能否在八旗铁蹄下坚守住?
这一切,都是未知数。
但他已经做了他能做的一切准备。接下来,就是在这场国运的赌局中,与时间、与敌人、也与这腐朽的体制,进行一场殊死搏斗。
他深吸一口冰冷的空气,转身走下望楼。
“传令,所有人员,各司其职,坚守岗位!告诉弟兄们,陛下与朝廷,正在看着我们顺天府!”
---
(下一章,兵临城下,忠奸莫辨)
喜欢崇祯元年,开局逆转亡国局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崇祯元年,开局逆转亡国局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