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队办公室的土墙上,糊着泛黄的工分台账,老会计戴着老花镜,指尖在算盘上噼啪作响,全村人挤在门口,踮着脚盼着秋收后的工分预分结果——这可是关乎冬春口粮的大事,工分就是社员的命根。
“赵铁柱,上半年工分1820分!”
“陈向东,1750分!”
“周晓芸,1680分!”
会计报数的声音平稳,村民们小声议论着,都是常年的老数儿,壮劳力一天10分,半年下来也就一千七八百分,够贴补家用却难有富余。
直到念到许青山的名字,会计顿了顿,扒拉算盘的手指停在半空,抬头看向人群中的许青山,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颤抖:“许青山——上半年工分5460分!”
“啥?!”
人群瞬间炸了锅,惊呼声差点掀翻屋顶。5460分,相当于三个壮劳力半年的工分总和,按队里“人七劳三”的分配规矩,单这部分工分能兑换的粮食,就够普通家庭吃两年了!
“我的娘嘞!这是把半辈子的工分都挣出来了?”
“人家带咱种出五百多斤的高产田,还救了虫灾,这工分该得!”
“换钱能分不少呢!咱队去年一分工值八分,这五千多分就是四百多块,能买半头猪了!”
村民们羡慕的眼神里满是热切,都等着看许青山要换钱还是换布票、煤油票——这可是实打实的物质回报,谁不眼馋?
可许青山往前一步,声音平静:“会计叔,我的工分,全部换成粮食,谷子、玉米、红薯干都行,麻烦记清楚斤两。”
这话一出,满屋子瞬间安静了。
“青山,你咋全换粮食?”王振山急了,“这五百多块的进项,换点农具或者存着多好!”
“就是啊许知青,粮食够吃就行,换点钱能给家里寄回去!”几个老社员也跟着劝。
许青山笑着摇摇头:“磨盘沟刚见着丰收的盼头,这些粮食有用处。”他没细说,心里早有盘算——试验田的稻谷是高产良种,留着当明年合作社的种子;多余的粮食,还能给合作社启动时垫着,免得有农户因为缺粮不肯加入。
按队里核算,今年劳役粮部分每工分能兑3斤原粮,5460分足足能换斤粮食!当装满粮食的麻袋在仓库里堆成小山,村民们看着那沉甸甸的谷穗、饱满的玉米,才算真切感受到“巨额工分”的分量——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数字。
周晓芸帮着登记粮食品种,看着许青山认真核对斤两的样子,心里越发清楚:他要的从不是个人富贵,而是磨盘沟的整体翻身。她悄悄在笔记本上记下:“许青山,工分5460分,兑换稻谷8000斤(留种)、玉米5000斤、红薯干3380斤”,笔尖划过纸面,满是敬佩。
陈向东站在仓库门口,看着那堆粮食,脸上再也没了半分不服气。他上半年累死累活才挣一千多分,许青山的工分是他的三倍,可人家没挥霍半分,全换成了能让全村受益的粮食,这份格局,他拍马也赶不上。
王振山看着许青山把粮食用木栅围起来,贴上“合作社储备粮”的字条,眼眶一热:“青山,你这是把自个儿的工分,都给磨盘沟存着了!”
“王队长,这只是开始。”许青山拍了拍麻袋,“等合作社办起来,家家户户都能挣到这么多工分,都能存上满仓粮。”
消息传开,磨盘沟的村民更死心塌地跟着许青山干了。他们知道,跟着这个不贪私利、心里装着大家的领路人,日子只会越来越红火。而那堆金灿灿的储备粮,不仅是许青山第一笔物质回报,更是农业合作社最坚实的底气。
喜欢重回1977:我靠摆烂种田致富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重回1977:我靠摆烂种田致富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