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条厂的厂房刚搭好杉木顶,糊上黄泥,村民们就堵在门口犯了难。夕阳把厂房的影子拉得老长,映着一张张愁眉苦脸,许青山画在土墙上的设备清单被暮色浸得发暗,“不锈钢沉淀罐”“电动烘干机”“自动漏粉机”这几个字眼,在磨盘沟人眼里比山尖的云雾还缥缈。
“青山,这可不是闹着玩的!”赵铁柱急得直转圈,手里的扳手攥得指节发白,“咱村连电都没通,柴油发电机只够晚上照明,这电动设备买来了也没法用啊!再说那不锈钢罐,听镇上五金铺老板说,一口就得好几百块,咱哪有这钱?”
旁边的李二狗也跟着叹气:“就是啊,我跑遍了周边三个乡镇,别说烘干机了,连见过的人都没有。总不能让这刚搭好的厂房,就这么空着吧?”村民们七嘴八舌地议论着,焦虑像弥漫的雾气,把刚燃起的创业热情浇得半凉。
许青山却没慌,他背着手绕着院子里的十几口半人高的陶缸转了两圈,突然咧嘴笑了:“慌啥?咱磨盘沟有的是土办法,不用不锈钢,这些陶缸就是最好的沉淀罐!”
他踩着板凳爬上缸沿,用手敲了敲缸壁,“咚咚”的闷响传得老远:“你们看,这陶缸厚实不透光,红薯浆倒进去,淀粉在里面沉淀不受光干扰,比不锈钢罐还干净!而且咱这陶缸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家家户户都有,不用花一分钱!”
说着,他跳下板凳,指挥村民:“把这些陶缸都抬进厂房东侧,按高低顺序排好,高的放前面,低的放后面,再在缸底钻个小孔,装上木塞,沉淀好的淀粉水就能顺着缸体流到下一个缸里,二次过滤!”
村民们半信半疑地动手,十几口陶缸被稳稳当当摆在厂房里,排成一条长长的“长龙”,看着竟有几分气势。许青山又带着人在后院搭晾晒房,没有钢筋水泥,就用山上砍来的松树搭框架,屋顶铺一层透光的油布,四角用石头压实,四面留着可活动的木窗通风,地面特意从河边运来平整的青石铺好,“青石吸热快,散热慢,晴天能晒,阴雨天关上窗户,靠青石的余温和通风,照样能把淀粉、粉条晾干,还不用费电!”
解决了沉淀和晾晒的问题,漏粉和压滤的设备又成了难题。许青山蹲在地上画草图,突然想起村里的老篾匠王大爷,连忙让人把他请来。“王大爷,您能不能用竹子编几个漏瓢?孔径要均匀,比筷子头细点就行。”
王大爷眯着眼看了看草图,拍着胸脯保证:“这有啥难的!咱编竹篮、竹筐一辈子,编个漏瓢还不是手到擒来!”他带着两个徒弟,找来韧性好的水竹,劈成细篾,坐在院子里编了起来。竹丝在他手里翻飞,不到半天,十几个圆口漏瓢就编好了,孔径均匀,边缘光滑,许青山拿着漏瓢试了试,红薯浆能顺畅地漏下来,粗细正好。
没有压滤机,许青山就琢磨着做木框压滤器。他让人找来厚实的木板,做成方形木框,中间铺上两层粗纱布,再在上面加一块可以活动的压板,压板两端安上木杠,“把磨好的红薯浆倒在纱布上,两个人踩着木杠往下压,薯渣留在纱布上,淀粉水就渗下去了,比用手挤干净多了!”
村民们跟着许青山一起动手,锯木头、钉框架、铺纱布,忙得热火朝天。陈向东蹲在陶缸旁,看着许青山把红薯浆倒进第一个陶缸,白色的浆液在缸里慢慢散开,杂质浮在表面,淀粉则一点点沉向缸底,忍不住赞叹:“青山,你这法子太妙了!简单又实用,比我在书上看的那些机械设备还接地气!”
许青山擦了擦额头的汗,笑着说:“咱条件有限,就得因地制宜。复杂的设备咱用不起,可咱有的是陶缸、木头、竹子,只要动脑子,就能把活干好。”
周晓芸拿着笔记本,在一旁认真记录着每一个细节:“陶缸沉淀需静置8小时,第一层过滤去杂质,第二层沉淀淀粉;晾晒房温度控制在25-30c,晴天开窗通风,阴雨天每两小时检查一次湿度;漏瓢漏粉时,水温要保持沸腾,煮至粉条浮起再捞出……”她抬头看向许青山,眼里满是崇拜,“你怎么能想到这么多好办法?”
“都是被逼出来的。”许青山笑着挠挠头,“小时候跟着爹种红薯,知道淀粉怎么沉淀才干净;帮娘做粉条,知道怎么晾才不容易断。这些土办法,都是老辈人传下来的智慧,只要用对地方,不比洋设备差。”
就连煮粉条的锅,也是许青山用村里最大的铁锅改造的。他让人在锅边砌了一圈土灶,灶膛里架上柴火,锅里装满水,“柴火灶火候好控制,想旺就添柴,想慢就压火,煮出来的粉条更筋道。”
忙活了三天,所有土法设备都一一到位。许青山让人把磨好的红薯浆倒进陶缸,看着浆液慢慢沉淀,第一层缸里的杂质被滤掉,第二层缸底渐渐积起厚厚的雪白淀粉,村民们的眼睛都亮了。李二狗踩着木杠压滤红薯浆,看着淀粉水顺着纱布渗出,忍不住欢呼:“成了!真的成了!”
王大爷编的漏瓢派上了用场,几个妇女站在灶台旁,手里端着漏瓢,将和好的淀粉糊缓缓倒入,细长的粉条像银丝一样落入沸腾的锅中,翻滚几下就浮了起来,捞出来晾在晾晒房的青石上,没多久就变得晶莹剔透。
王振山特意从村里赶来,看着满厂房的土设备,又看着晾晒架上挂满的粉条,笑得合不拢嘴:“青山,你这脑子太灵光了!这些土家伙,比真的设备还管用!”
许青山望着忙碌的村民们,夕阳透过晾晒房的油布,照在晶莹的粉条上,泛着诱人的光泽。他擦了擦汗,语气里满是欣慰:“设备是死的,人是活的。只要咱肯琢磨,就算没有先进设备,照样能办起粉条厂,照样能赚大钱!”
厂房里,红薯浆的清香、柴火的烟火气、竹子的清香交织在一起,村民们的笑声和工具的敲打声回荡在磨盘沟的山谷里。这些土法上马的设备,不仅解决了眼前的难题,更让村民们看到了因地制宜的智慧,看到了创业的希望。磨盘沟的粉条厂,就在这满是乡土气息的“土设备”支撑下,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喜欢重回1977:我靠摆烂种田致富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重回1977:我靠摆烂种田致富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