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军校夜话
岭南的夜,带着湿热的海风与不知疲倦的虫鸣。白天的喧嚣与汗水褪去,黄埔军校沉浸在一片难得的静谧之中。大部分学员已在白日的严苛训练后沉入梦乡,只有零星几间营房还透出微弱的光,那是如同邓枫一般,在熄灯号后仍想抓紧时间汲取知识的学员。
邓枫轻手轻脚地来到那间熟悉的、弥漫着旧书和木头气息的阅览室。室内只亮着一盏孤零零的煤油灯,灯下已坐了一人,正是胡宗南。他同样穿着洗得发白的军便装,正就着昏黄的光线,眉头微蹙地阅读着一本《曾胡治兵语录》,手边还放着一本笔记,不时提笔记录。
邓枫有些意外,胡宗南平日里作风严谨,注重仪表,是学员中公认的“老成持重”派,没想到也会在此刻出现。他轻轻拉开对面的椅子坐下,取出自己的笔记本,开始整理白天筑城课的心得,尤其是关于不同土质下排水沟开挖角度和防坍塌结构的计算草图。
两人各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只有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和偶尔翻动书页的轻响。
过了约莫一刻钟,胡宗南似乎被某个治军理念所困,他放下毛笔,揉了揉眉心,目光不经意间落在邓枫笔记本上那些精细的工事结构图和德文标注上。他眼中闪过一丝讶异,终于打破了沉默:
“邓枫同学,如此用功?”胡宗南的声音不高,带着他特有的、略显沉稳的语调。
邓枫抬起头,笑了笑:“胡队长不也一样?”胡宗南因年龄稍长、行事稳重,已被指定为他们区队的临时队长。
胡宗南微微颔首,将面前的《曾胡治兵语录》稍稍合上,目光投向邓枫:“白日筑城课,邓同学的表现,着实令人印象深刻。何教育向来严厉,能得他当众赞许,不易。”他话锋一转,语气变得有些意味深长,“不过,前日步兵操典课上,邓同学提出的‘散兵线’与‘火力小组’……是否有些过于激进了?”
邓枫心知,这是延续了课堂上的那场争论。他放下笔,正视胡宗南:“胡队长认为,坚守旧制,无视火器发展带来的战术变革,便不是激进吗?以官兵血肉之躯,去硬撼钢铁火网,此种‘勇猛’,代价是否太过惨重?”
胡宗南并未动气,只是平静地反驳:“我非不认同变革。然,《步兵操典》乃凝聚多年经验之结晶,自有其道理。我军现今装备匮乏,士兵训练不足,贸然推行过于疏散之队形,恐导致指挥失灵,士气涣散。凡事当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邓同学之论,看似有理,却恐脱离实际,犹如空中楼阁。”
两人观点迥异,但气氛却并非剑拔弩张,更像是一场理念的交锋。
就在这时,阅览室的门被轻轻推开,陈赓探进头来,脸上带着他那标志性的、略带狡黠的笑容:“哟,这么晚了,二位还在用功?讨论什么国家大事呢?”他也不客气,自顾自地搬了张椅子凑过来,瞥了一眼胡宗南手边的《曾胡治兵语录》,又看了看邓枫笔记本上的草图。
“正好,”陈赓笑嘻嘻地说,“我刚才在外面听到几句,是在说白天挖壕沟的事,还是前天的‘散兵线’?”
胡宗南对陈赓的跳脱似乎早已习惯,淡淡道:“正在向邓同学请教,其新式战术,如何在我军现有条件下落地。”
陈赓拿起邓枫的笔记本,饶有兴致地看了看那些结构图,啧啧称奇:“画得真不赖!比工兵教官的示意图还清楚!”他放下笔记本,看向胡宗南,话锋却是一转:“寿山兄(胡宗南字),你的顾虑有道理,但不能因为鞋子不合脚,就不走路了吧?装备差,更得动脑子想办法。我看邓枫说的‘火力小组’有点意思,就算暂时配不齐冲锋枪掷弹筒,先把步兵班里的人按特长分分工,步枪打得准的、跑得快的、力气大的,搭配起来,总比一窝蜂冲上去强吧?”
他又看向邓枫:“不过邓枫,寿山兄说的循序渐进也对。饭要一口一口吃,一下子把操典都推翻,教育们面子上也挂不住。我看,可以像你今天挖战壕那样,先在小的方面,比如班排战术演练里,试着用用新方法,让大家看到好处,再慢慢推广。”
陈赓的话,像是在两人对峙的观点中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他既肯定了邓枫创新思维的价值,也顾及了胡宗南所强调的现实约束与稳定性的重要。
胡宗南闻言,沉吟片刻,缓缓点头:“陈赓同学所言,不无道理。小范围试行,验证其效,倒不失为一个稳妥之法。”他再次看向邓枫,眼神中少了几分质疑,多了几分审视与探究,“邓同学思维之缜密,见识之广博,确非常人所能及。只是,锋芒过露,有时未必是福。”
邓枫听出了胡宗南话语中隐含的提醒之意,正色道:“多谢胡队长提醒。枫只是认为,身为军人,当以求真务实、减少伤亡为第一要务。若有更优之法,不敢因循苟且。”
陈赓在一旁打圆场:“好了好了,都是为国为民,方法不同而已。我看二位,一个沉稳持重,一个锐意进取,若能相辅相成,将来必是党国之栋梁!”他说着,自己先笑了起来。
胡宗南也难得地露出一丝极淡的笑意,摇了摇头,对陈赓的插科打诨似是无奈。
这场深夜的讨论,并未达成一致的观点,却让三人对彼此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胡宗南看到了邓枫并非一味激进,其想法背后有深刻的观察与计算作为支撑;邓枫也感受到了胡宗南的务实与稳重,并非顽固不化;而陈赓则在其中展现了其出色的协调能力和敏锐的洞察力。
煤油灯的光芒微微摇曳,将三人的身影投在墙壁上,仿佛预示着一幅未来波澜壮阔的画卷。他们此刻还只是黄埔军校的同学,在静谧的夜晚探讨着战术与理想,浑然不知历史的洪流将把他们推向何方,今日的同窗之谊,在未来又会经历怎样的考验。
又交谈了片刻,胡宗南率先收起书本,起身道:“不早了,明日还有操课,二位也早些休息吧。”他对着邓枫和陈赓点了点头,先行离开了。
陈赓看着胡宗南离开的背影,凑近邓枫,压低声音笑道:“这位胡队长,是个人物。不过嘛,道不同……”他话没说完,只是意味深长地眨了眨眼。
邓枫心中了然。他知道,陈赓这是在提醒他,胡宗南未来很可能会是另一边的人。但此刻,在这军校的熔炉里,他们至少还能坐在一起,平和地探讨救国之策。
他收拾好东西,吹熄了煤油灯,和陈赓一同走入夜色。清凉的晚风吹散了些许疲惫,他的思绪却更加清晰。这条路注定不会平坦,但他坚信,自己追寻的方向,以及身旁这些虽然立场不同却同样怀揣报国之心的同窗,都将是他前行路上不可或缺的力量。而那个“启明”的使命,也让他在看待这些同窗时,多了一份难以言喻的复杂心绪。
喜欢民国风云之从黄埔军校到长津湖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民国风云之从黄埔军校到长津湖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