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潜行暗影
黑暗,成为了他们唯一的掩护。离开红军阵地后,邓枫带领的八人小分队如同水滴融入大海,彻底消失在浓墨般的夜色与崎岖的地形中。他们的第一个目标,是穿越地图上标注为险地的“荆棘谷”边缘。
罗友胜自然担当起了尖兵的角色。他走在队伍最前方,脚步轻得如同狸猫,每一次落脚都经过深思熟虑,避开枯枝和松动的石块。他的身体微微前倾,耳朵捕捉着风中传来的每一丝异响,鼻子仿佛能嗅到潜在的危险。他没有使用灯火,仅凭对地形轮廓的模糊记忆和野兽般的直觉引路。
邓枫紧随其后,他的目光锐利,大脑飞速运转,不断对照着心中的地图和罗友胜选择的路线,确保方向无误。陈赓则游弋在队伍侧翼,如同一个灵活的影子,警惕地注视着周围的动静。
进入“荆棘谷”边缘地带,空气瞬间变得潮湿黏腻,脚下不再是坚实的土地,而是带着弹性的、布满腐殖质的泥沼。每走一步,都需要格外小心,稍有不慎就可能陷入泥淖。
“跟着我的脚印,一步不能错。”罗友胜的声音低沉得几乎听不见。他用一根削尖的树枝不断试探着前方,寻找着硬实的落脚点。众人排成一列,屏息凝神,小心翼翼地踩在他留下的脚印里,如同行走在刀锋之上。四周是茂密得遮天蔽日的荆棘和藤蔓,尖锐的刺钩刮擦着他们的军装,发出细微的“刺啦”声。黑暗中,不知名的虫豸在耳边嗡嗡作响,偶尔还有夜枭凄厉的啼叫,更添几分阴森。
一名年轻战士稍有不慎,脚下微微打滑,身体晃了晃,差点失去平衡。旁边的陈赓眼疾手快,一把扶住他,同时用眼神严厉地制止了他可能发出的惊呼。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直到那名战士重新站稳,才暗暗松了口气。
穿越“荆棘谷”花费了比预想更长的时间。当众人终于踏上相对干硬的地面,脱离那片令人窒息的沼泽时,东方已经露出了微弱的曙光。不能停留,他们借着黎明前最后的黑暗,迅速隐入一片茂密的灌木丛,进行短暂的休整和方位确认。
邓枫摊开地图,借助蒙着红布的手电筒微弱的光线,仔细核对位置。“我们在这里,”他指着地图上一个点,“比预定计划慢了半小时。接下来要加快速度,必须在白天完全来临前,穿过前方那片开阔地,进入‘断肠崖’下的密林。”
短暂的休息后,队伍再次出发。天色渐明,潜行的难度倍增。他们利用一切可供隐蔽的地形——田埂、沟渠、小片树林,时而快速通过开阔地带,时而匍匐前进。罗友胜展现出惊人的战场嗅觉,总能提前发现蓝军巡逻队的踪迹,带领队伍巧妙地避开。
在一次躲避巡逻队,潜伏在一条干涸的水渠底部时,陈赓压低声音对身边的邓枫说:“乖乖,张启明这家伙,后面布置得也挺严实啊,看来是真怕咱们给他来一下。”
邓枫目光沉静,低声道:“他越觉得后面安全,我们的机会就越大。”
中午时分,他们终于抵达了“断肠崖”脚下。仰头望去,近乎垂直的崖壁高耸入云,岩石嶙峋,布满了风化的痕迹和顽强的灌木。这里地势偏僻,蓝军果然只在崖顶设了一个了望哨,视线大多投向远方,对脚下这近乎天险的屏障缺乏警惕。
“就是这里了。”邓枫观察着崖壁,寻找着昨夜侦察时标记的潜在路线。那是一条沿着岩缝蜿蜒而上的狭窄路径,需要极高的技巧和勇气。
罗友胜仔细查看了岩壁和植被,点了点头:“能上。我先上,固定绳索。”他卸下不必要的装备,只带着绳索和匕首,如同壁虎一般,开始向上攀爬。他的动作并不快,但极其稳健,每一次抓握、每一次蹬踏都精准有力,充分利用岩缝和突出的岩石。
下方的人屏息凝神地看着,心随着罗友胜的每一个动作而起伏。时间仿佛变得格外漫长。终于,一条绳索从上方垂了下来,轻轻晃动了几下——这是安全的信号。
“上!”邓枫毫不犹豫,第二个抓住绳索。他虽然不是罗友胜那样的攀爬高手,但凭借过人的体能和核心力量,以及罗友胜固定好的绳索辅助,也艰难而坚定地向上攀登。汗水很快浸湿了他的后背,尖锐的岩石磨蹭着他的手掌和膝盖,但他咬紧牙关,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上去!
紧接着是陈赓和其他队员。所有人都明白,这是通往胜利,也可能是通往绝路的关键一步。当最后一名队员成功登顶,与先行上来的罗友胜和邓枫会合时,八个人都瘫坐在崖顶的隐蔽处,大口喘着气,脸上混杂着疲惫与成功的兴奋。
他们此刻,已经如同插入敌人心脏的一柄尖刀,真正踏入了蓝军的腹地。回头望去,“落马坡”方向隐约传来沉闷的“交火”声,显示主力部队仍在顽强地吸引着敌人的注意力。
邓枫擦去额角的汗水,目光投向蓝军指挥部可能存在的方向,眼神锐利如鹰。
“休息五分钟,检查装备,准备下一步行动。”他的声音虽然疲惫,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断。潜行的暗影,已经就位,只待那雷霆一击的时刻到来。
喜欢民国风云之从黄埔军校到长津湖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民国风云之从黄埔军校到长津湖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