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赞誉与质疑
“黄埔孤星”的名号,如同投入水面的巨石,在平静(至少表面平静)的黄埔军校激起的涟漪远超任何人的想象。邓枫几乎是一夜之间,成为了第四期,乃至整个军校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话题中心。
赞誉与崇拜首先如潮水般涌来。
在饭堂、在操场、在教室走廊,邓枫所到之处,总能吸引无数或好奇或敬佩的目光。低年级的学弟们会带着近乎仰慕的神情看着他,仿佛想从他身上看出那场传奇胜利的秘诀。许多同期生,尤其是那些怀揣革命理想、崇尚英雄的年轻学员,更是将他视为榜样。
“邓连长,不,邓‘孤星’!你那手敌后穿插,到底是怎么想到的?”
“枫哥,给我们讲讲呗,端掉指挥部那一刻,张学长是什么表情?”
“以后演习,咱们排能不能跟你一组?”
李文斌等与他交好之人,更是与有荣焉,走路都带着风,仿佛“孤星”的荣光也分润到了他们身上。甚至连一些平日里只是点头之交的同学,此刻也热情地主动上前攀谈,试图拉近关系。
然而,阳光下总有阴影。伴随着巨大声誉而来的,是同样尖锐的质疑与非议。
这些声音,主要来自部分高年级学员和少数思想趋于保守的教育。
一次战术分析课上,教育在点评此次演习时,虽肯定了红军的胜利结果,但话锋随即一转:“然,我军操典,讲究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以正合,以奇胜。此次红军获胜,固然有其‘奇’的一面,但此种战术,过于行险,依赖于敌方指挥官的疏忽与地形的侥幸。若在真实战场,敌军警戒森严,后勤线漫长,此等小股迂回,无异于羊入虎口,自取灭亡!”
台下,一些高年级学员深以为然地点着头,目光若有若无地扫过前排的邓枫,带着毫不掩饰的轻蔑。
课后,走廊里。
“哼,什么‘孤星’,不过是运气好,碰上了张启明那个大意轻敌的。”一个挂着三期生领章的学生冷笑道。
“就是,不按操典,不循正道,搞些偷鸡摸狗的伎俩,胜之不武!”
“打仗,靠的是堂堂正正之师,是火力与意志的碾压!这种投机取巧,一次得手是侥幸,还能次次如此?非为将之常道!”
这些议论,如同冰冷的针,刺破那些热情赞誉构成的气泡,清晰地传到邓枫及其身边人的耳中。
胡宗南听到此类言论,眉头紧锁,私下里对邓枫道:“学弟不必介怀。打仗本就是为了胜利,能赢便是硬道理。这些言论,无非是败者的酸腐之气,或是迂腐之见。”
陈赓则显得豁达得多,他嗤笑一声:“理他们作甚?打赢了还堵不住他们的嘴?有本事,他们也去‘侥幸’一个试试?”他拍了拍邓枫的肩膀,“‘孤星’,这名号酷得很,他们那是嫉妒!”
然而,邓枫自己,却无法像陈赓那般全然不在意。
他身处赞誉与质疑的漩涡中心,感受着冰火两重天的滋味。他深知那场胜利并非侥幸,是精密计算、充分准备和极限付出的结果。但那些“非正道”、“太冒险”的指责,却也并非全无道理,它们像一根根细刺,扎在他的心头,让他无法完全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
他第一次清晰地感受到,“天才”与“异类”之间,往往只有一线之隔。 当你以超出常人理解的方式取得成功时,收获的并不全是掌声,还有警惕、不解,甚至敌意。
这条“孤星”之路,注定不会平坦。他必须学会,在拥趸的欢呼与质疑的冷眼中,保持绝对的清醒,走好自己的路。
喜欢民国风云之从黄埔军校到长津湖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民国风云之从黄埔军校到长津湖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