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点子上了。” 陆铮点头,“光有悍勇和纪律,不足以克敌。我们需要更有效的战法,更娴熟的配合。”
陆铮指着校场上正在演练的部队,“从明日起,安北军所有操练,增加两个科目:一,在各种复杂地形下,步兵方阵应对骑兵反复冲击的防御与反击演练。
尤其注重火铳手与长枪手、刀盾手之间的协同保护与轮替射击。
二,以哨(约百人)为单位,进行山地、林地、村落等环境的对抗演练,锤炼小股部队的独立作战与随机应变能力。
我不要他们只会站桩输出,我要他们能在任何环境下生存、接敌、歼敌!”
“末将明白!” 孙应元眼中闪过兴奋之色,他深知这些贴近实战的演练意味着什么。
陆铮并未停留在安北军。 接下来的日子里,他马不停蹄,视察了曹变蛟驻防的潼关前线,亲自观看了守军利用关城地利和预设工事进行的防御演习。
并对火炮配置、滚木礌石投放、以及出击反击的时机提出了具体要求。
他又检阅了贺人龙麾下用于机动作战的部队,强调行军速度和战场侦察的重要性。
在讲武堂,陆铮对即将毕业分配的三期学员发表了不同于以往的训话。
“你们即将奔赴各军,担任哨、队级军官。我要你们记住,你们不仅是命令的执行者,更应是士兵的表率、战场上的头脑!
不仅要熟知操典,更要懂得临机决断!今后,讲武堂的考核,不再仅仅是沙盘推演和阵法演练,更要加入野外生存、敌情研判、小队战术指挥等实课!
我要的军官,是能带着士兵打胜仗、活下来的军官!”
他的要求被迅速转化为一道道具体的命令和新的训练大纲,下发至川陕各军。
一时间,各地军营、校场的训练强度陡然提升,更加注重实战化和协同性。
军官们开始带着士兵研究地形,讨论战术,而非仅仅机械地重复队列。
与此同时,陆铮对军工体系的关注点也更为集中。 他再次来到龙安府,召见了负责军工的官员和几位大匠。
“新式火铳的射速和可靠性,是当前第一要务!”陆铮拿起一支制式鸟铳,“不必好高骛远追求射程和多发,先给本督解决哑火、炸膛和装填慢的问题!
铳管钢材的韧性、钻膛的精度、火药颗粒的均匀度,这些都是根基。
还有,火炮的机动性,能否设计更轻便的炮架?便于野外快速部署和转移?”
陆铮将有限的资源和工匠的精力,引导到解决当前最紧迫、最能直接提升战力的技术难题上,而非分散去搞那些看似前景远大却远水解不了近渴的“奇技”。
这一系列举措,如同给整个川陕军事机器拧紧了发条。
从高级将领到基层士卒,都清晰地感受到了大战将至的紧迫感和督师力求实效的决心。
军队的战力,在这种聚焦于“打得赢”的务实导向下,开始进行着更深层次、更贴近实战的蜕变。
陆铮深知,内部的新政成果需要强大的武力来扞卫,而即将到来的风暴,将是对他这支倾注心血打造的军队最无情的检验。
……
盛夏,汉中仿佛一个巨大的蒸笼。 尽管树上的知了聒噪不休,总督行辕的书房内却异常安静,只有冰盆融化的水滴声和陆铮翻阅文书的沙沙声。
来自北方的警讯如同无形的鞭子,驱使他以更高的效率处理着军政事务。
陆铮的日常生活,已然形成了一种与时间赛跑的固定节奏。
清晨天色未明,他便起身,在庭院中练习一套融合了现代格斗技巧的拳法,既为强身,也为保持身体的敏锐。
随后便是雷打不动的晨议,听取 沈继荣 汇总的各地简报,迅速做出批示。
上午,陆铮或视察军营,观看新式战法的操演;或前往讲武堂,亲自为军官讲解战术案例。午后是批阅文书的时间,直到日头偏西。
这日晚膳后,陆铮难得没有立刻回到书房。
儿子陆安已经两岁多了,正是活泼好动、咿呀学语的年纪。
小家伙举着一个木雕的小马,摇摇晃晃地跑到陆铮面前,口齿不清地喊着:“爹爹…马…跑…”
陆铮冷峻的脸上难得露出温和的笑意,他俯身将儿子抱起,放在膝上,拿着那小木马,模仿着奔跑的姿态,逗得陆安咯咯直笑。
妻子苏婉清端着一碗冰镇过的绿豆汤走来,看着父子俩的互动,眼中带着满足,却也有一丝难以掩饰的忧虑。“夫君,近日看你愈发清减了,可是北边…”
陆铮接过绿豆汤,示意她不必多说。“无妨,些琐事罢了。” 他不想让家眷过多担忧军国大事。
他逗弄着怀中的陆安,心中却是一片清明。这温馨的天伦之乐,正是他奋力搏杀所要守护的,但也正因为要守护这一切。
他不得不时刻绷紧心弦,将自己绝大部分精力投入那无尽的政治与军事漩涡之中。这份温馨,短暂而珍贵。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 就在陆铮于川陕秣马厉兵之际,遥远的北京城,针对他的风浪再次掀起。
这一日紫禁城乾清宫朝会, 气氛沉闷。年轻的咸熙帝坐在龙椅上,垂帘后的周太后也默不作声。
兵部尚书王洽刚刚禀报了辽东观察到清军异动的情况,请求朝廷预作准备,增拨粮饷。
话音刚落,一位御史便出班奏道:“陛下,太后!北虏异动,确需警惕。
然我大明如今内有流寇未靖,外有强敌环伺,正当上下同心,共度时艰之际。
臣闻川陕总督陆铮,坐拥二十万精兵,粮饷充足,却只顾经营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对朝廷诏令阳奉阴违。
更兼在地方推行苛政,任用酷吏,致使士林怨怼,民怨暗涌。如今北疆有事,正需其出兵出粮,为国分忧,岂能坐视不理?”
这番言论立刻得到了几位江南籍官员的附和。他们不敢直接否定备战,却将矛头巧妙地引向了陆铮。
指责其“拥兵自重”、“不顾大局”,试图将备战不力的责任提前推到他身上,并逼其消耗川陕的财力物力。
……
喜欢大明卫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大明卫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