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务分工的笨拙学习在磕磕绊绊中继续,司羽凡的煎蛋终于不再焦黑,拖地也能基本不留水痕。当最初的手忙脚乱逐渐被一种生涩的熟练取代,生活中另一层面的磨合,便悄然而至。
这天傍晚,幼儿园班级群里,老师发了一份关于下学期兴趣班选择的调查通知,列出了舞蹈、绘画、钢琴、围棋、小小主持人等五花八门的选项,请家长与孩子沟通后初步选择。
念曦趴在沙发上,小手指点着手机屏幕上的图片,看得目不转睛,小脸上满是新奇和兴奋。
“妈妈,爸爸!我想学这个!”她指着那个穿着漂亮芭蕾舞裙、踮着脚尖的小女孩图片,眼睛亮晶晶的,“还有这个!”她又指向色彩斑斓的绘画班,“这个也想学!”那是穿着小西装、拿着话筒的小主持人班。
孩子对未知的世界充满了探索的欲望,恨不能将所有有趣的东西都纳入怀中。
沈若曦坐在她身边,温柔地搂着她,看着那些选项,语气平和:“念曦喜欢跳舞和画画呀?那我们周末可以去试听一下课程,看看念曦是不是真的喜欢,再做决定好不好?”她的理念很简单,尊重孩子的兴趣和感受,引导而非强求。
司羽凡坐在旁边的单人沙发上,看着那份通知,眉头却不自觉地微微蹙起。他放下手机,看向兴致勃勃的女儿,又看了看沈若曦,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属于他过往思维惯性的考量。
“跳舞和画画……作为兴趣爱好陶冶情操是可以的。”他斟酌着开口,试图让自己的意见听起来更合理,“不过,念曦马上就要上大班了,是不是应该考虑一些更……更实用一点的?比如围棋,可以锻炼逻辑思维;或者小小主持人,能训练口才和胆量,对以后……总归是有帮助的。”
他潜意识里,依旧带着一些功利的想法,希望女儿的学习能更直接地作用于未来的“竞争力”。这是他那个粗糙的、以商业成败论英雄的世界里,潜移默化形成的思维定式。
沈若曦正在抚摸念曦头发的手微微一顿。
若是以前,听到他这种带着“实用性”优先的论调,她大概会立刻心生反感,觉得他根本不关心孩子真正的快乐,甚至会引发一场关于教育理念的争执。
但此刻,她只是抬起头,目光平静地看向司羽凡,没有立刻反驳,而是心平气和地问道:“那你觉得,什么是‘实用’?逻辑思维和口才,跳舞和绘画里就没有吗?”
她的语气没有攻击性,更像是一种探讨。
司羽凡被她问得一怔。他看到她眼中没有指责,只有清澈的询问,原本准备好的、带着几分固执的说辞,忽然就堵在了喉咙里。他意识到,自己似乎又习惯性地用了过去的思维模式。
他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不再急于输出观点,而是尝试去理解她的角度。
“我不是说跳舞画画不好……”他放缓了语气,努力让自己的表达更准确,“只是觉得,或许可以有个主次?选一个她可能更擅长、或者说对未来发展更有利的作为重点?”
“未来的发展,现在谁又能说得准呢?”沈若曦依旧平静,但话语清晰有力,“最重要的是她现在喜欢,并且能从中感受到快乐。强迫她去学一个她不喜欢、但你认为‘有用’的东西,她只会痛苦,也学不好。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她没有提高音量,但每个字都落在司羽凡的心上。他看着她沉静的面容,想起自己小时候被父母逼着学不喜欢的东西时的抗拒和郁闷,又看看女儿那双充满纯粹喜爱的眼睛,心中那点功利的坚持,开始动摇。
是啊,他拼命赚钱,努力改变,不就是为了让女儿能过得快乐,有选择的权利吗?怎么现在反而本末倒置了?
念曦听着爸爸妈妈的讨论,虽然不能完全理解,但也敏感地察觉到气氛的变化,她小声说:“我喜欢跳舞……也喜欢画画……”
司羽凡看向女儿,看到她小脸上那抹小心翼翼的期盼,心瞬间软得一塌糊涂。
这次,他没有让讨论演变成僵持或争吵。他沉默了片刻,像是在消化,也像是在反思。然后,他抬起头,看向沈若曦,眼神里多了几分诚恳和妥协。
“你说得对。”他坦承自己的局限,“是我考虑不周,有点……太功利了。确实应该以念曦的兴趣为主。”
他态度的转变如此迅速和坦然,反而让沈若曦有些意外。她看着他,看到他眼中不再是固执己见,而是愿意倾听和调整的诚意。
空气中的那点微妙的紧张感,悄然消散。
“那这样吧,”司羽凡主动提议,语气变得积极,“就像若曦说的,我们周末带念曦去这几个她感兴趣的班都试听一下,看她自己对哪个感觉最好,最投入。如果她都喜欢……我们再根据时间和精力,商量着来安排,你看行吗?”
他没有再强调“实用性”,而是将最终的选择权,交还给了女儿的感受,并且愿意参与过程,共同商量。
这个提议,既尊重了孩子的兴趣,也考虑了现实的可行性,显得成熟而周全。
沈若曦看着他,看着他努力摆脱过去思维桎梏的认真模样,心中微微一动。她点了点头,语气也缓和下来:“好,就按你说的办。”
一场可能引发不快的小小分歧,就这样在平心静气的沟通中消弭于无形。
念曦看着爸爸妈妈达成一致,立刻开心起来,重新投入对兴趣班的美好憧憬中,叽叽喳喳说个不停。
司羽凡看着女儿的笑脸,又看看身旁神色缓和的沈若曦,心里涌起一种奇异的感受。这不是妥协的憋闷,而是通过有效沟通解决问题后,带来的舒畅和一丝明悟。
原来,家庭的经营,并不需要谁压倒谁,也不需要隐忍或爆发。只需要彼此放下固执,愿意倾听,站在对方和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就能找到那个让所有人都舒服的平衡点。
这种成熟的、建设性的沟通方式,对他而言,是一种全新的体验,也让他更加清晰地看到了经营好这个“家”的方向。
他悄悄松了口气,同时也更加坚定了信念。他要学习的,不仅仅是做饭打扫,还有如何成为一个懂得尊重、善于沟通的家人。
窗外,夕阳的余晖将天空染成温暖的橘红色,笼罩着这个刚刚经历了一次小小磨合、却因此更加贴近的家庭。
喜欢是你要陪干妹妹,离婚别怪我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是你要陪干妹妹,离婚别怪我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