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岭的新岁晨霜沾在粮仓屋檐上,折射出储粮满仓的温润光泽,我已踏着凝结晨露的石阶,奔向共耕区的粮仓前。距“扬场归仓”不过五日,共耕区的丰收已尘埃落定:粮仓内,麦粒与青稞按分区码放整齐,牛皮袋与竹筐层层叠叠,推开仓门便有浓郁的谷物醇香扑面而来;仓外的空地上,军民们正忙着分拣粮食,汉地的陶瓮与吐蕃的皮袋分列两侧,木牌上用汉蕃双语标注着“分粮区”“备种区”“贡粮区”,每一处都透着“共享成果、细备来年”的从容与踏实。
我的鼻尖凑近备种区的籽粒,嗅到饱满种子特有的鲜活气息,还敏锐捕捉到一丝“霉变味”——那是几粒因储粮时受潮而微微发霉的籽粒,若混入备种中,会影响来年发芽率。大唐的农师正用竹筛分拣备种,指尖挑出干瘪籽粒,对围拢的军民说:“中原农耕素有‘备种选精粒’的说法,来年的收成全看今日选种,咱们用中原的‘粒选法’,挑出粒大饱满、无破损的籽粒做种;你们吐蕃的‘芽选法’,将籽粒泡在温水里,提前测发芽率,比单靠肉眼选准。另外,分粮要‘公平均分’,咱们按唐蕃军民出工比例分粮,贡粮按约定上缴两地,剩余的留作口粮与储备;备种要单独储存,用中原的陶瓮密封防潮,加草木灰驱虫,你们吐蕃的羊毛毡包裹保藏,隔绝潮气,两种法子结合,才能护好种子与口粮!”
吐蕃老农捧着一碗待选的青稞籽,指腹轻轻摩挲籽粒,他用生涩却清晰的汉文回应:“芽选的温水已按‘不烫嘴’的温度备好,泡种的陶盆也晒过杀菌;还做了‘种子分级木盘’——木盘分三格,按籽粒大小分级,比随意堆放清楚。刚才我看麦种区的籽粒里混着霉粒,咱们先挑那片吧?”我立刻奔向麦种区,用前爪轻轻扒开摊在竹席上的麦种——几粒籽粒表面泛着淡绿霉点,藏在饱满籽粒间不易察觉,便用爪子将其拨到显眼处,同时低吼一声示意。
军民们见状立刻行动,大唐农卒用竹筷将霉粒夹出,扔进旁边的废料筐;吐蕃牧民则将剩余麦种倒入温水盆中,“浮在水面的都是空壳或弱粒,沉底的才是好种”。农师蹲在盆边观察,对我笑道:“多亏白泽大人!这霉粒藏得深,光靠筛根本发现不了,有它帮忙咱们的备种才能万无一失。”我趴在竹席旁,鼻尖不停扫过待选的籽粒,若发现有破损或虫蛀的,就用爪子轻轻拨出,军民们都打趣说:“白泽大人是咱们的‘种子质检员’,有它在,来年的苗肯定长得壮!”
“白泽大人,帮着看看粮仓角落的粮食有没有受潮!”大唐的粮官在仓内呼喊。储粮最怕返潮,我的嗅觉能精准捕捉潮气与霉味。我钻进粮仓深处,在靠近墙角的一堆青稞旁停下——此处空气滞闷,籽粒摸起来微潮,用鼻尖轻嗅能闻到淡淡的潮气,便用爪子在粮堆上划出圆圈。军民们立刻赶来,大唐农卒将受潮的青稞搬到仓外晾晒,吐蕃牧民则在墙角垫上干燥麦草与石块,“这样能隔绝地气,粮食就不会返潮了”。我守在仓门口,若有军民搬运粮食时不小心洒落籽粒,就用嘴轻轻叼起,送到备种区的竹筐里,粮官笑着说:“有白泽大人当‘粮仓管家’,咱们的粮食一粒都不会浪费!”
巳时的日头渐渐升高,分粮与备种同步推进,场面热闹却井然有序。分粮区里,大唐农卒用木斗量粮,“一斗十升,公平计量”,吐蕃牧民则用皮袋承接,每袋都用绳子系紧并做上标记;备种区中,筛选好的麦种与青稞种分别装入陶瓮,大唐农妇在瓮口盖上麻布,撒上草木灰,吐蕃老农则用羊毛毡将陶瓮包裹严实,“这样储存到明年开春,种子还是鲜活的”。我穿梭在两个区域间,若发现分粮的木斗倾斜导致量不准,就用爪子轻轻扶住木斗,军民们见了都称赞:“白泽大人比秤还准,分粮肯定公平!”
正午时分,分粮接近尾声,贡粮已装好车——大唐的粮车插着汉地旗帜,吐蕃的粮车挂着吐蕃经幡,两车并排停在仓前,象征着唐蕃共耕的成果。军民们围坐在一起分享食物,大唐的驿卒送来麦饼与粥,吐蕃的牧民则拿出酥油与奶酪,农师指着备好的种子说:“按中原老规矩,备种要‘敬种祈福’,咱们留一小部分种子摆在仓前,祈盼来年播种顺利;你们吐蕃的‘种子藏福’习俗,把种子装在绣有吉祥纹样的布袋里,也是个好寓意。”吐蕃老农点头附和,从怀中掏出一个绣着青稞图案的布袋,将几粒精选种子装进去,挂在粮仓门楣上。
午后,军民们开始规划冬耕——大唐农卒用木简画出地块图,标注着来年的轮作计划,“今年种麦的地明年种青稞”;吐蕃牧民则在旁补充,“冬耕要深耕,把土翻松冻一冻,能杀死虫卵”。我跟着他们来到共耕区的地块,看到一处记录轮作的木简被风吹倒,立刻用爪子轻轻勾回原位,农师笑着说:“有白泽大人帮忙,来年的农耕计划肯定不会乱!”夕阳西斜时,分粮与备种全部完成,军民们扛着分好的粮食,抱着备好的种子,脸上满是丰收的喜悦与对来年的期盼。
傍晚的共耕区渐渐安静,夕阳把粮仓的影子拉得很长。大唐农卒邀请吐蕃牧民:“去驿站吃‘分粮庆功餐’!用新收的粮食做麦饭,配着炖肉,好好庆贺一番。”农师们则在粮仓前插上新的木牌,用汉蕃两种文字写着“储粮防潮、备种待春”,明确后续的管护重点。我跟着他们往驿站走,回头望去,粮仓门楣上的吉祥布袋在微风中轻摇,里面装着的不仅是种子,更是唐蕃同心共耕的希望。
夜幕降临时,村落的篝火燃了起来。军民们围坐在篝火旁,手里捧着热气腾腾的麦饭,讨论着来年的农耕计划:“明年开春要早点翻地,把土冻透”“备种要定期检查,别让虫子蛀了”。我趴在篝火旁,听着他们的对话,看着火光映在记录分粮情况的木简上,那些数字都是丰收的见证,也是来年的期许。
回到驿馆时,大唐农师正在写分粮备种简报,详细记录着分粮数量、备种情况与贡粮明细,这份简报将快马送往长安;吐蕃农官则把种子分级木盘与吉祥布袋收好,准备送往逻些。我趴在文书房的案边,看着他们笔下的文字——汉文的“分粮公平、备种妥善”与吐蕃文的“共享丰收、待启新耕”,虽文字不同,却都传递着同样的安心与喜悦。
作为一头白虎,我或许不懂分粮的计量标准、备种的筛选细节,但我能清晰感受到这份“分粮备种”里的温情与协作——大唐的木斗与吐蕃的皮袋共量丰收,备种方法融合两地智慧,军民们的笑脸如饱满种子般鲜活。我会继续守在这里,看着冬雪覆盖田野,等着来年春风吹醒土地,见证唐蕃的盟约在这一次次的耕耘与收获里,如这备好的种子般,在赤岭的土地上生根发芽,结出一季又一季的丰硕成果。
喜欢白虎御唐:龙阙血鉴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白虎御唐:龙阙血鉴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