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岭村的盘山公路上,林晓跟着村医陈叔走了两个多小时,手机信号栏始终停留在 “1 格 4G”。“村里只有村口那棵老槐树下有信号,老人家里别说网了,有的连电都不稳定。” 陈叔擦着额头的汗,语气里满是无奈,“上次李大爷突发高血压,我想在 AI 里查用药建议,跑到村口才连上网,差点耽误事。”
到了陈叔的卫生室,林晓打开带来的 AI 终端,屏幕上 “正在加载” 的圆圈转了半天,最终弹出 “网络连接失败”。周涛用测试软件查了下,雾岭村的网络覆盖率仅 23%,且多是 “间歇性断网”,早上有网、下午断,雨天更是全天没信号。“常规 AI 根本用不了,数据传不上去,健康提醒也发不出去,跟块废铁似的。” 周涛皱着眉说。
当天下午,林晓就召集团队开会。“不能等网络基建完善,山区老人等不起。” 她敲着桌子,“我们研发‘离线 AI 模块’,把核心功能提前下载到村医的平板里,没网也能用上。”
周涛立刻投入研发。他把 “农村常见病诊断模型” 压缩成轻量化版本,去掉冗余功能,只保留 “高血压、糖尿病、风湿” 等山区高发疾病的识别逻辑;又把 “用药建议库” 整理成离线文档,村医输入患者症状,就能直接调出对应的用药方案;甚至连 “健康提醒模板” 都提前存好,村医填好老人信息,就能打印出来贴在老人家里。
刘敏则忙着设计 “离线数据加密方案”:“没网时数据存在平板本地,必须加密,不然老人的血压、血糖这些隐私信息容易泄露。” 她给平板装了双重密码,一层是村医的登录密码,一层是数据加密密码,等有网时,系统会自动加密同步到云端,全程不留痕迹。
研发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第一次测试时,离线模块占了平板太多内存,导致运行卡顿。周涛熬夜优化代码,把模块内存从 500mb 压缩到 200mb,终于能流畅运行;有村医反馈 “离线时没法查历史数据”,刘敏又加了 “本地数据查询” 功能,村医输入老人姓名,就能看到之前的监测记录。
仅一个月,“离线 AI” 就在雾岭村落地。陈叔拿着平板,给 75 岁的李大爷测完血压,输入 “150\/95”,系统立刻弹出红色提醒:“血压偏高,建议低盐饮食,每周测 3 次血压,可服用硝苯地平缓释片(遵医嘱)”。李大爷惊讶地说:“没网也能用?这机器比城里的还方便!”
有次下雨天,村里断了一整天网,陈叔靠离线 AI 帮 5 位老人看了病。“以前断网就只能凭经验,心里没底。” 他感慨道,“现在有了离线模块,查症状、找建议都方便,这才是山区需要的 AI!”
“离线 AI” 落地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国家卫健委。几天后,林晓收到了卫健委的通知:“西部有 120 个类似雾岭村的偏远山区,网络条件差,想推广你们的离线模块。我们会拨 50 万研发经费,支持你们优化离线功能,比如加‘多民族语言离线语音’‘离线积分记录’这些适配山区的功能。”
林晓拿着通知,兴冲冲地去找张建国。“我们可以把离线模块和‘健康积分’结合!” 她指着通知上的 “离线积分记录”,“没网时,村医用平板记录老人的健康任务,等有网再同步到积分系统,让山区老人也能换大米、鸡蛋,不用再因为没网掉队。”
张建国看着通知,又翻出老院长的笔记本,里面有一页写着:“要让所有农村人用上 AI,不管是平原还是山区,不管有网还是没网。” 他抬头看着林晓,眼里满是欣慰:“老院长当年的愿望,现在离实现越来越近了。你们做得好,没忘了基层最需要帮助的人。”
当天晚上,林晓团队就开始规划离线模块的优化方向。周涛说:“我们可以加‘离线中医辨证’功能,把李伯的中医经验也放进离线库,让山区村医没网也能查中医建议。” 刘敏则补充:“还要做‘离线数据备份’,防止平板丢了或坏了,数据找不回来。”
林晓看着团队忙碌的身影,想起在雾岭村看到的场景 —— 陈叔用平板给老人看病,李大爷拿着打印的健康提醒,脸上满是安心。她知道,基层技术不需要多先进,不需要多炫酷,只要能在没网的山区用、能让老人看得懂、能帮村医解决问题,就是最好的技术。
她拿出手机,给国家卫健委回了消息:“我们会尽快完成离线模块的优化,确保 120 个山区都能用好、用顺,不辜负大家的信任。”
窗外的月光洒在办公桌上,林晓翻开老院长的笔记本,在空白页写下:“雾岭村的离线 AI,是新的开始。未来,还要让更多偏远山区的老人,用上不挑网络、不挑环境的 AI,让老院长的初心,在每一寸农村土地上开花。”
喜欢AI误诊害我妈我反优化全县医疗请大家收藏:(m.315zwwxs.com)AI误诊害我妈我反优化全县医疗315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